賀蘭山的特點(賀蘭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山)
2023-10-15 02:38:55 4
賀蘭山是一座什麼樣的山?沒它,中國會怎麼樣?撰文|路生
提示:作為寧夏平原的「父親山」,因為賀蘭山「無私」的阻擋,在使近於不毛之地的阿拉善高原人跡罕至,大大增加了北方遊牧民族自漠北而來,通過「V」字型地帶進攻中原王朝有難度。同時,從生態的角度而言,是賀蘭山擋住了騰格里沙漠的南移,為我們的母親河創造了一份免於被沙海折騰的寧靜。同樣,黃河的突然北上也是因為賀蘭山的「崛起」。很顯然地,就自然地理的角度而言,沒有賀蘭山,黃河就會成為外流河,漫灌沙海,不知流到哪裡去了。
躺平的賀蘭山:很大,名字叫阿拉善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從不同的角度一次次走向賀蘭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賀蘭山不僅是一座聳立的山,也可以有躺平的賀蘭山。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放下了唐韋蟾「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從賀蘭山的那一面走向從地圖上看,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大漠戈壁的阿拉善。
阿拉善就是一座躺平了的賀蘭山。
阿拉善一般是指阿拉善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東、東北與烏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三市相連,南、東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毗鄰,西、西南與甘肅省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735千米。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阿拉善盟常住人口共有26.23萬人。
在地理學上,這片土地常被阿拉善沙漠統稱,即阿拉善盟境內的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是戈壁大沙漠最南部分,位於我國中北部的銀額盆地底部。包括內蒙古的西部和甘肅省的北部。東倚賀蘭山,南接祁連山,西達黑河,北部有結構窪地與外蒙為界。佔地約8萬平方公裡。
阿拉善沙漠自西北向東南綿亙550公裡,西北最寬處約273公裡,東南漸狹。由北至南,依序為烏蘭布和、巴丹吉林與騰格里3個沙漠。以地形而言,乃大盆地銀額盆地(銀額盆地東起銀川市西部—西至額濟納旗)底部的平原。
這個底總的平原,實際上是河西走廊北部山脈與賀蘭山夾成的廣闊的「V」字型區域,在這個廣「V」字型區域裡,阿拉善盟下轄3個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是阿拉善行政區域的構成,地勢南高北低,沙漠戈壁相間,周圍丘陵相連,群山環抱。
河西走廊北部山脈對「V」字型區域的構築是這樣的分布:東南端是龍首山、合黎山,西北端是馬鬃山,山群山分布,綿延起伏,中間被插入的是狼山餘脈哈魯乃山、罕烏拉山和巴彥烏拉山、雅布賴山,它們自東北向西南而來,將阿拉善高平原分為東、西兩大塊。這種插入式的地理分割非常有意義,那就是阻止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的握手相連。
賀蘭山在「V」字型區域的另一邊,像一隻巨擘插入蒙古語中為「紅色公牛」之意烏蘭布和沙漠,讓「V」字型區域裡的阿拉善成為了我國季風影響範圍的西界,也讓賀蘭山本身成為了200毫米降水的分界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的阿拉善盟遠離海洋,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北部地區因為有來自河西走廊張掖黑河水源的補給,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自東而西以及遊牧民族自北而南,進入河西走廊的一個重要通道。
戰略價值的重要性造就了輝煌的人文歷史。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北麓的黑河(古稱弱水、上中遊稱黑河、入旗境稱額濟納河)是額濟納的母親河,由南向北,經甘肅省張掖、高臺、金塔等市縣入旗,至巴彥寶格德(狼心山)分為東、西兩條河,向北又分為19條支流,最後匯入東、西居延海,形成3.16萬平方公裡的額濟納綠洲。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港」的東風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飛彈、衛星、載人飛船的發祥地,就位於額濟納旗境內。額濟納是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不僅有著著名的居延遺址,還有著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黑城遺址,也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佔有非比尋常之位。
漠北又稱嶺北,指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地區,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等省份以北,其漠北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是蒙古故都哈拉和林。在這樣一個地理概念裡,我們是這樣理解額濟納的——一個倒T形的交通樞紐,連接著河西走廊、河套和漠北。當然,在阿拉善盟「V」字型區域裡,蒙古高原遊牧民族也可以沿著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一路直撲賀蘭山,通過三關口抵達寧夏平原。
這條路我們曾經走過,因為有烏蘭布和沙漠的影響和賀蘭山的阻擋,公路基本是沿馬鬃山、龍首山、合黎山而行的,雖然在現代的交通條件下,道路都不是很難走,目及之處基本全是乾渴的戈壁大漠。額濟納到右旗、左旗,除旗府所在的城鎮和雅布賴鎮之外,我們看到的均是一望無際的荒涼。
當地氣象部門為我們提供過這樣一組數據,在1962—2016 年的54年裡,阿拉善盟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107.1mm。風乾的戈壁地上,除了偶然出現的細碎瑪瑙被當地人撿拾起來,賣給遊人,多少可以給人一些心理安慰外,就剩下大漠中偶然出現的駱駝了。這種駱駝被稱為阿拉善雙峰駝,是阿拉善盟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分為沙漠型駝、戈壁型駝兩種生態類型。
阿拉善雙峰駝集產絨毛、產肉、產奶、產特產、役用等多種經濟形狀於一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相當一部分牧民完全依靠養駝為生,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們體質結實,肌肉發達,頭高昂過體,頸長呈「乙」字形彎曲,體形呈高方形,胸寬而深,背短腰長,膘滿時雙峰挺立而豐滿,四肢關節強大,筋腱明顯,蹄大而圓。毛色多為杏黃或紅棕色。行走於大漠戈壁,目光大多時候是在昂首中,近於憂傷地悲情張望。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躺平了的賀蘭山。在雅布賴鎮,我們還居住過一晚,當地牧民發展牧家樂,站在公路邊的夜色裡等待著遠方的客人,但並沒有多少人到來,偶然路過的客源常被多人爭搶。住宿的價格也都不便宜,尤其是居住的床,仿佛要比平常在賓館裡居住的矮小一些,少有單間,一張張的床在在一定的間隔裡被擺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模塊般的生硬,床下就是主人提供給客人用來洗漱的面盆,裡面的水的高度不足一寸,還有因為牙缸擠佔而抬高的空間。
房東是一位70歲左右的雅布賴老人,面容黝黑瘦削,胡碴堅硬濃烈,像是一坨枯死的刺,默默地望著為我們提供的那盆水,分明是提醒我們要節約,給我們的感覺是那水像是他流出來的淚,隨時以晶亮的姿態提醒體內缺水的他如何去珍惜。而這也是他給我們在戈壁上行走得最好的禮物。
在距雅布賴不遠的前方,大約有一條可以通往甘肅民勤的公路,在那裡,沙漠正吞噬著鄉村與城鎮,曾經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用沙洗碗、洗澡,進行著人與沙的抗爭。歷史上,有著太多的民勤人,正是沿著那條公路走向阿拉善的,他們來到阿拉善盟湖泊(以三大沙漠中的湖盆為主,共有大小湖盆達602處,其中水面面積大於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5個,巴丹吉林沙漠湖泊14個、騰格里沙漠湖泊47個、烏蘭布和沙漠湖泊14個,總水面面積為273平方千米)邊緣的農田草地,為阿拉善人或打工耕種或牧羊放駝,久而久之,也將自己變成了阿拉善人。
這更是我們說的躺平了的賀蘭山——今天,很多人都說「阿拉善」是蒙古語,意為「多彩的土地」;還有另一些人說,「阿拉善」一詞來源於古代突厥語,是「賀蘭」的另一種音譯,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怪物「駁船」。依據《山海經》中的這樣一段話:「鍾曲之山……有一種像馬一樣強壯的野獸,白色和黑色的尾巴,有一個角,老虎的牙齒和爪子,聲音像鼓。它的名字叫駁船,吃老虎和豹子,可以保護士兵。」這種野獸好像是西方傳說中的獨角獸,就是「駁船」,就是突厥語中的「賀蘭」。
事實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碩特部首領和羅裡,因避準噶爾部之亂率部來到賀蘭山地區,上表清廷願乞歸順,並請指撥牧地以便駐牧。清廷將賀蘭山以西的地區劃為和碩特部牧地,並按編制蒙古四十九旗之例,將和碩特部編為阿拉善和(霍)碩特旗。阿拉善系賀蘭山的音轉,阿拉善和碩特之定名則系地方名與部落名的合一。
1949年9月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先後隸屬寧夏省(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61年4月,國務院決定撤銷阿拉善旗,成立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和碩特旗名稱自然消亡。但消亡並不等於不存在,即使到了今天,人們把「阿拉善」和「賀蘭山」放在一起讀上幾遍,就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如同「祁連」(山)和「天」(山)。
一片洪荒的大漠戈壁就這樣被以一座山命名,有著蒼天般的遼闊和神奇。大漠戈壁四平八穩地躺著,沒有聳立感可言,卻給人們一種激烈壯懷的感覺,在與山的同名裡,一顆小小的石頭也能在胸懷大志中變得高峻巍峨。賀蘭山—阿拉善、阿拉善—賀蘭山,就像一個人把自己分成完全不同的兩半!
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和生活在西北地區乃至全中國的人一樣感到幸運,因為賀蘭山沒有完全躺平。我們把沒有完全躺平的賀蘭山稱為聳立的賀蘭山,這樣一來,賀蘭山在我們眼裡,就成了一個面向西北,伸開雙腿坐著的男人。他的背就是高聳的那一部分,是山,不僅擋住了自東南而來的暖溼氣,還在中國山河裡有著驚人的貢獻。
聳立的賀蘭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近南北走向,長度只有200多公裡,寬度約30公裡,海拔在2000—3000米。
在祖國西部身軀偉岸的山系裡,聳立的賀蘭山只能算是一座小山。它的神奇在於它的貢獻,它以聳立的姿態讓自己變成了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分水嶺就是把水「分」開,從這裡向西而去的河流被稱為外流區,從這裡向東而來的河流被稱內流區。從遠古流來的黃河,因為聳立的賀蘭山的阻擋,進入了中國河的內流區,成了中國人的母親河。這就是聳立的賀蘭山對中國的驚人的貢獻。
地理資料顯示:賀蘭山東側的銀川平原平均海拔在1010米—1150米,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為900-1400米,最低處的海拔只有740米。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賀蘭山的阻擋,黃河是可以流到阿拉善高原的,其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不大不高的賀蘭山,讓自己的「脊背」成為了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其東南端為青銅峽,峽谷在藍天和黃河映襯下呈現出青銅色,相傳,大禹治水時,劈開賀蘭山,才引黃河水北流。但這北流的黃河依然是「貼著」賀蘭山山根兒行走的。
黃河自寧夏以上的上遊地區,基本是在峽谷裡流動的,僅甘肅白銀至寧夏中衛段就有三條峽谷,分別是烏金峽、紅山峽和黑山峽,地理學家們把這叫「鬼門三峽」,是黃河流域一個重要的峽谷區域。其中,黑山峽連接甘肅、寧夏二省,起於甘肅靖遠縣大廟村,迄於寧夏中衛縣小灣村,全長71公裡,是黃河上遊最後的大峽谷。
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是近年來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若其建成,通過築壩抬升水位,受益的不僅僅是甘肅和寧夏,內蒙古甚至新疆都會從中獲益。道理很簡單,那就是黃河水可以通過這裡流到內蒙古甚至新疆的。
這樣的場景讓許多人不敢想像,原因也很簡單,即:如果黑山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允許西線(內蒙古和新疆)調水,我們的母親河分明會在其今天寧夏以下的中下遊地段因無水可流而乾涸!
「分水嶺」的賀蘭山讓黃河在5000年的文明史裡,成為了我們的母親河,沒有什麼比這一點更重要,聳立的賀蘭山雖然不高,但它卻讓我們的母親河在時光的長河裡成為了今天的模樣,並讓我們的文化日臻完善,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我們曾經多次沿黃河甘肅、寧夏段採訪考察,在距山峽水利樞紐工程不遠的中衛市香山鄉北長灘村(黑山峽黃河北岸),看到自騰格里沙漠而來的沙粒,在一些豁口,已經越過這裡的山梁,來到了黃河邊上。
這一段的黃河是被香山呵護著的,香山是祁連山的餘脈,橫亙中衛之南,連綿數百裡,最高主峰海拔2364米,東西的走向讓它與牛首山(位於銀吳平原和衛寧平原之間,中寧縣城東部,離縣城45公裡。主脈南北走向,長約29公裡,寬約9公裡)一起把黃河「送」至聳立的賀蘭山下,賀蘭山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毛土坑敖包所處的位置就在牛首山一帶。
從寧夏中衛翻越香山到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駐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也有一條路,這條路我們也走過,路基本是沿香山和賀蘭山西北側而行的是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區域。一路上,我們看到的都是沙漠呼嘯著欲要翻越山脈,讓人震顫的心痛。金色的沙粒自下而上,覆蓋了黑漆漆的山體,就是一個活著的人被沙子埋了,你在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的同時,也能夠聽到他的心跳。所以,你渴望、你呼喊他能站起來,抖落身上的塵沙,但他始終一動不動,讓你在渴望、呼喊裡,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也無能為力地流淚了。
這段路上沒有什麼人,當年我們的車子走了40多分鐘,也沒有發現另外一輛與我們可以相伴而行的車子,或者,看到對面有一輛車子與朝我們呼嘯而來,給我們一分擦肩而過的驚喜。記得,有一個地方大約是叫一碗泉吧,枯死的一坨坨的蒿草在那裡變成了綠的,還有一棵不高但很粗壯的老榆樹,向人們述說著它與方圓百裡的植物的不同。
一碗泉還有兩間房和一個大約不需要人常來工作的小小變電所,在那裡,我們討得了一碗水,喝下去,算是在體內對乾渴旅途的一種慰勞和保障。我們沒有看到一碗泉的泉水,但它的地名卻讓我們多少有些停下來不想走的意思,進而體驗到隔山喊渴的艱難——黃河,就在山的那一邊默默地流,在我們的意識裡是個真實的存在,但我們卻感受不到它由水而成,以及水是生命之源的一切——賀蘭山把黃河死死地阻止在了山的那一邊,讓這邊每一粒沙粒甚至空氣和塵埃也都拼命地吸吮著我們身上的水分,接近於死亡的氣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相對而言,巴彥浩特鎮要好出許多,這個蒙語意為「富饒的城」,素有「塞外小北京」之稱,原名定遠營,雖然年降水量少僅為蒸發量的1/11,但因為有發源於賀蘭山的山溝泉溪有關照,以及地下水源的借給,這裡在美麗富足裡還有一份悠然自得。然而,這同在賀蘭山上看到的,如同一塊碩大的綠色翡翠比起來,永遠都是不值一提的。據說,成吉思汗出徵西夏時,就是看到了這塊大翡翠,才有了一次次完全徹底地徵服西夏的欲望。
巴彥浩特鎮,賀蘭山的那一邊一個小巧玲瓏的鎮子,如果按照我們躺平的賀蘭山和聳立的賀蘭山的描述,地處賀蘭山的懷裡,是賀蘭山擋住黃河、擋住自東南而來的暖溼氣流,給予自己的一份艱辛而吝惜的關照。苦了可以稱為自己的阿拉善,幸福了可以稱為「他人」的寧夏平原!
青銅峽市位於黃河上遊,寧夏平原中部。這裡是賀蘭山南端的起點。東隔黃河與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相望,南以牛首山為界與中衛市中寧縣接壤,西依明長城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北與永寧縣相連。距寧夏首府銀川50公裡。
黃河流經青銅峽市58千米,年過境水量400億立方米,自秦漢先後開掘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九大乾渠均從青銅峽境內引出,完全可以說,沒有黃河水從這裡引出,就沒有銀川平原的美麗和豐饒,更談不上「天下黃河富寧夏」。而聳立的賀蘭山,也因為對黃河的阻擋,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銀川平原的「父親山」。
宋人嶽飛有詞:「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在這裡,賀蘭山是中原王朝夢想中一個進攻的方向,分明是只要踏過這裡,就可以使西北邊疆得到安寧了。由此,賀蘭山在歷史成了一座「軍山」,幾乎在每個王朝都與戰爭相伴,而被賀蘭山呵護的寧夏平原,則成了一個為戰爭輸血的前沿或者基地,誰能得到它,誰也就會擁有賀蘭山以及其以西、以北更為廣闊的疆域和生存空間。
寧夏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據《太平御覽》記載:「(隋郎茂)《圖經》: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郎茂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這是「塞北江南」的由來。這就是說,「塞上江南」最早叫「塞北江南」,今泛指寧夏黃河平原,包括寧夏北部銀川市、吳忠市、石嘴山市和中衛市一帶。因為這一帶自古修建秦、漢等渠,利用黃河水灌溉,農牧業發達,湖泊眾多,溼地連片,風景優美,勝似江南。
然而,事實上,最初的「塞北江南」,僅指古代寧夏黃河河東灌區一帶。即:歷史上所說的「西套平原」,寧夏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賀蘭山對於黃河的向北的「指引」,不僅使黃河孕育了美麗豐饒的銀川平原,也讓賀蘭山本身在中國的各個大山中,一直處於承領戰爭的狀態中,直到清朝才相對寧靜地出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中。
賀蘭山一帶最早是遊牧民族的天堂,他們最早在這裡逐水草而居,過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生活,史書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名字:戎。「戎」字從甲從戈,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它就已出現,是一個手持兵器的士兵形象,被分成了好多個部族。殷周時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時,戎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驪戎、戎蠻等7種之多;戰國時,秦國西北有狄獂戎、大荔戎等,生活在今寧夏平原一帶的被稱為義渠戎,強弓勁弩的他們在公元前272年,被秦軍徹底擊潰,隨後淡出歷史舞臺,大部融入中原民族。賀蘭山地區從此被秦帝國納入版圖,秦人在這裡開墾土地,修渠引水,灌溉莊稼,將農耕的文化牢牢植入了這片土地。
此時,賀蘭山以躺平的那一部分迎接了潰敗的戎人,又以聳立的部分呵護著秦人的農田,讓邊疆地區多了一份糧食的自給自足。秦末漢初,自陰北以北而來的匈奴人,短暫地佔據了賀蘭山一帶,但他們很快就遇到了中原帝國雄才大略、外攘夷狄的漢武大帝。公元前127年,漢朝著名戰將衛青率軍北上抗擊匈奴,再一次將中原漢族政權的軍事力量延伸到賀蘭山地區。其後不久,漢武帝在賀蘭山東麓設立了由北地郡管轄的廉縣(治所在今寧夏平羅縣),標誌著賀蘭山走入漢朝政權的統治範圍。賀蘭山下的寧夏平原,很快因為地勢平坦,土質較好,有黃河灌溉之利,成了漢朝邊疆地區重要和農業區和糧食生產基地。
唐初,賀蘭山一帶被鐵勒、突厥等少數民族佔據,但隨著唐朝國力日盛和貞觀之治的開啟,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北荒悉平。當時,邊地少數民族首領為方便向大唐皇帝回報本地情況,經唐太宗同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沿途設置驛站68處,備有馬匹與食物供應往來使者。
646年九月唐太宗由長安來到賀蘭山下的靈州(今寧夏靈武),在與遠道而來的漠北諸部落首領近千人會盟。賀蘭山不僅見證了唐太宗也被少數民族當成自己愛戴的可汗,也見證了因為此次會盟,中原漢族和邊地少數民族間的隔閡被大大減少,中華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得到增強,進而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
從此,唐朝在邊疆地區和平安定的局面下,在寧夏平原及整個河套地區和漢代人一樣種糧養馬的同時,逐漸使生活在大一統王朝裡的人們有了一個共同的、關於民族的新代稱——「唐人」,進而為現代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賀蘭山雖然默默不語,躺平的它在「參天可汗道」裡向漠北少數民族敞開胸懷,讓他們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同時,聳山的它也在父親般的關愛和呵護裡,讓寧夏平原變成了一方農耕的樂園,進而有了韋蟾「塞北江南」的名句。
宋時,西夏與遼國的戰事,也沒能完全離開賀蘭山。如:1043年,遼、夏河曲之戰,李元昊每次撤退賀蘭山時,都將方圓數十裡田園山林放火燒盡,使遼軍所到之處兵馬無食。1049年,遼興宗耶律宗真為報河曲失敗之仇,兵分三路攻夏。在賀蘭山的交戰中,雙方又用火攻,凡百餘裡,每退必赭地。據清吳廣成編撰的《西夏書事》等籍記載,在西夏鼎盛的李元昊時期,擁有50多萬兵力,其中,駐守在賀蘭山一帶的有5萬人,十分之一,足見賀蘭山的重要。其時,寧夏平原農耕更為發達,始終在源源不斷地為西夏割據政權的經濟輸血。
據《元史》《宋史》等史籍記載,建立西夏割據政權的党項人本為遊牧民族,但在他們得到河套與河西走廊這些適宜種植的地方後,就開始向漢族學習耕種技術,農牧並重。尤其是在得到靈州(寧夏吳忠市)、興慶(寧夏銀川)這些賀蘭山下「地饒五穀,尤宜稻麥」的好地方後,開始普遍使用鐵製農具和牛耕。又因為其領地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來不易,所以十分重視水利設施,其中以興州的李王渠和唐徠渠最有名。
李王渠又名昊王渠,是李元昊在位時親自主持修建的。渠長300裡。研究者認為,李王渠實際上是將因長期失修而淤塞了的艾山一漢延渠重新穿鑿出來,所以在有些書中仍然稱它為漢延渠,因源與延聲音相近,《宋史》將其寫作漢源渠。唐來渠比李王渠更長,約400裡,是西夏在漢唐光祿渠基礎上的拓展。因為這些水利設施的存在,當時的寧夏平原「歲無旱澇之虞」,對西夏農業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六‧夏國下》說,興靈地區與橫山地區為西夏糧食的主要產地,橫山地區的糧食時常提供給伐宋夏軍使用。興靈地區的糧食產量很高,每年都有一定的存量,西夏割據政權用來救濟災民。明分地,寧夏平原至少是從那時起就成了「米糧川」,使得西夏與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在歷史的長河裡存在了189年。這當然離不開賀蘭山遮擋風沙的貢獻。
西夏後期,賀蘭山成了党項人抵禦來自北方蒙古族鐵騎的一道屏障。從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帶領蒙古軍隊進攻西夏,攻破西夏在賀蘭山西邊的軍事防線,至1227年8月蒙古軍隊徹底攻佔中興府,成吉思汗發動的進攻西夏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兵鋒直指賀蘭山的,聳立的賀蘭山,在20多年時間裡,一直扮演著党項人的「救命山」的角色,直到西夏滅亡,寧夏有了寧夏的名字。
明朝建立後,寧夏成為當時的九邊重鎮之一,賀蘭山是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區和蒙古殘餘勢力中的瓦剌、韃靼之間的界山。賀蘭山上的明長城見證了韃靼和明朝軍隊持續180多年的軍事紛爭,明朝政府在寧夏北部大規模修築長城,並在寧夏建立了總鎮、衛、千戶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
《明太祖實錄》中說,永樂二年八月,明成祖命寧夏總兵何福:「寧夏多屯所,虜卒至恐各屯先受掠,故可在四五屯內擇一屯有水草者,四周浚濠,廣丈五尺,深則廣之半;築土城約高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旁近周圍四五屯輜重糧草皆於此。無警則居本屯耕牧,有警則驅牛羊從八門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則寇無所掠。」
一屯約一百戶人,是屯軍的一種組織單位。意思很明白,在四五百戶人的地盤上,找一個有水草的地方,修上土城(堡子),把糧草輜重都放在堡子里。沒事了,大家各種的地、各放各的羊;一旦有事,把大家都集中在堡子固守,等待援兵,讓賊寇搶不到東西。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堅壁清野的政策。
隨後,明成祖派朝廷官員來檢查這項政策的落實情況,強調「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擇近便地築一大堡,環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八門;圍以壕塹,闊一丈或四五尺,深與闊等,集各屯糧芻於內。其小屯則日引糧食,有警則人畜盡入大堡,並力固守」。
這種「標準化」的建築使「堡」作為「屯」之上的一個軍事單位,在今天的寧夏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帶「堡」的地名,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項遺產。雖說,它們當下大多不存在,但誰能否認當年那用泥土築成的高牆,曾經溫情地站立在生存在這方土地上人們的生命裡?這也是賀蘭山的一種戰爭狀態——寧夏平原上的泥土,供給人們營養卻又時刻被踩在腳下,就這樣被提升到了一個戰略的高度。
清朝,康熙三徵噶爾丹取得勝利,賀蘭山以東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不再有戰事,賀蘭山以西隨著蒙古額魯特、和碩特等部的屯牧,進入了和平的環境。賀蘭軍事的價值逐漸淡出,長期的戰爭局面才得以結束。如今,賀蘭山中著名的賀蘭口、蘇峪口、三關口、拜寺口等依然是個響亮的存在,自古以來,它們不僅是東西交通要道,也是戰爭爭奪的關口,在烽火的歲月裡,也曾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和進程。
地理的賀蘭山在這段文字裡,我們其實已經講得很多了。即:除了賀蘭山把自己變成了中國河流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之外,也是季風氣候和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更是中國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因為它的阻擋,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氣流的東襲,阻止了潮溼的東南季風西進,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的東移,東西兩側的氣候差異頗大。同時,賀蘭山還是中國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東部為半農半牧區,西部為純牧區。
舉這樣一個例子: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位於銀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寧夏與內蒙古的最高峰。站在這裡,完全可以俯視整個的河套平原和阿拉善高原,它們一右一右,如同賀蘭山領著的那個孩子,一個黝黑憔悴,一個白淨豐滿,憔悴的是阿拉善高原,豐滿的是河套平原。這兩個地方對中國來說是非同一般的重要——如果我們把河西走廊比做祖國伸出的一隻巨臂,那麼,阿拉善「V」字型區域就同臂下的空闊地帶,而賀蘭山就像是排肋骨,與陰山山脈東段的狼山山脈一起,呵護著河套平原這個祖國西部邊疆的心臟。
河套平原分為幾字形的黃河灣,由賀蘭山以東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平原),內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後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稱前套平原)組成。古人說,河套安,天下安。在歷史上,這一帶一直都是農耕與遊牧民族爭奪的焦點,不管是邊地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中原王朝,誰得到了這個地方,誰就會在戰爭的前沿得到補給——因為黃河的存在,這裡一直都是亦農亦牧的絕佳寶地——遊牧民族得到這裡,在棲息休養的同時,能在無險可阻的情況下,直呼向南,對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威脅;農耕民族得到這裡,完全可以安家紮根,一手拿鋤、一手拿槍,將中原王朝的勢力開拓至更西、更北的遠方。
無數戰爭的爭奪都證明了這一點,亦是賀蘭山呵護的寧夏平原的作用與擔當。是心臟就會為身體造血、輸血,賀蘭山這排「肋骨」的重要性就在這裡——它雖然看起來不長,但對於西北來說,是最鮮明的地理坐標。黃河、沙漠、長城、氣候、人文等等多種元素,與它交織在一起,其他所有的元素的分野,都要看它的臉色——只因為它承擔著心臟的功能,所以,才擁有並融合了這麼多的元素。
更重要的是,作為寧夏平原的「父親山」,因為賀蘭山「無私」地阻擋,使近於不毛之地的阿拉善高原人跡罕至,大大增加了北方遊牧民族自漠北而來,通過「V」字型地帶進攻中原王朝有難度。同時,從生態的角度而言,是賀蘭山擋住了騰格里沙漠的南移,為我們的母親河創造了一份免於被沙海折騰的寧靜。另外,黃河的突然北上也是因為賀蘭山的「崛起」。很顯然地,就自然地理的角度而言,沒有賀蘭山,黃河就會成為「外流河」,漫灌沙海,不知流到哪裡去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