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國際狀態分析總結(他們本不必承受這1000倍的痛苦)
2023-10-09 06:45:08
今天是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
臺灣地區通過「同婚專法」,同性可辦理結婚登記。這也意味著,臺灣成為亞洲首個以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地區。
此時,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名單上剔除已整整29年。
但時至今日,大眾對性少數群體的誤解、恐懼、歧視依然時常發生。
2000年,國產劇第一次正面、客觀地描寫了同性戀,這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在黃金時段播放有關同性戀內容的節目。該片段為《大明宮詞》中對李弘和孌童的同性愛情的刻畫。
2005年11月,吳幼堅以同性戀者母親的身份接受南方電視臺採訪,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媒體上公開支持同性戀者的母親。
2009年,大陸成功地舉辦第一個同志自豪活動:上海驕傲周,儘管仍有兩個環節被要求取消。
2013 年 ,社商賢匯在上海發布了一本中國大陸企業的職場手冊:《為中國 LGBT僱員創造共融工作環境-僱主資源指南》。當天參加發布會的組織的還有高盛、IBM等。
2014年2月,同性戀者小振投訴重慶某機構進行的催眠和電擊等「同性戀矯正治療」讓他承受了更大的痛苦,並勝訴。該案件成為中國反「同性戀矯正」第一案。
2015年,中山大學女生在畢業典禮上面對校長羅俊宣布出櫃。
2015,中山大學女生秋白提起訴訟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本教材,存在對於同性戀群體的錯誤、汙名描述。該案件成為中國同性戀教育權第一案。
2018年,鑑於社會對待異性戀和同性戀的雙重標準,以及區別對待,第一場「異性戀」題材的藝術展在成都舉行。
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大量不合理的「恐同」理由充斥在我們身邊。據推特上恐同言論的統計表明,每23秒,便有1條恐同言論發出。
同性戀不是疾病,更無需治療。
但直到現在,同性戀在很多人眼裡是「不正常」的。
一些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從上世紀到現在,仍然存在。
今天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日子。臺灣立法院通過《司法院釋字749號解釋施行法》,作為亞洲首部承認同性婚姻的法律,將於5月24日正式施行。
性少數群體的權益獲得法律支持,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欣喜之餘,我們希望中國性少數群體所面臨的困境不要被掩藏、被誤讀、被忽視。請不要認為「發聲」沒有用,不發聲才是真的沒有用。
即便一篇文章的能量有限,我們也不願意放棄每一次微小的努力——梳理真實的案例與數據,試圖呈現同性戀群體被妖魔化、被汙名化的刻板印象,以及長久以來因此所經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支持性少數群體,助力他們勇敢發聲,並給予他們鼓舞:還有許許多多懷揣同樣希冀的人,在為你們的權益訴求奔走吶喊。
請大家不必懷疑:
愛從來都是跨越階級階層
貧富貴賤
美醜年齡的存在
甚至使性別也變得無足輕重
資料來源:
海外網,《臺灣地區通過「同婚專法」 同性可辦理結婚登記》,2019-06-17
搜狐號極晝,《我走訪了7家同性戀矯治機構,發現現實比想像更荒謬 | 口述》,2019-03-27
新京報,《同性戀「扭轉治療」亂象:電擊注射驅魂》,2015-10-19
放肆播,《中國同性戀人數在5600萬至8400萬之間,這個群體的報告你不得不看》,2018-04-17
Vista看天下,《臺灣同性戀平權又進一步,我們的路還有多長?》,2017-05-25
好奇心日報,《20個數字,告訴你 LGBT 如何存在於這個世界》,2014-06-23
南都觀察,《「我不歧視同性戀,但我反對他們到處宣揚」》,2018-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