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劉仙姑
2023-10-10 23:13:19 2
大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十一月的一個早晨,位於黃海之濱、山東半島東端一隅的小龍山腳下的山東省即墨市東程哥莊村,發生了一件令人驚詫的大事。時至今日,經過二百八十餘年時光的衝洗,浸潤其中的神秘、悠遠,仍使小龍山與相隔不遠的的盟旺山,顯出一種特立獨行的韻致,一種心顫神搖的魅力。
晨曦迷離中,位於藍霧中的樹林、山草、村落、犬吠,全都蒙上了一層神秘,早起的幾位農人剛剛走出村落,還沒來得及看清面前的一切,就見村西的水灣上空現出一幅光耀四野的奇景:水氣蒸騰的水面上,一個自遠而近的藍色蒲團冉冉飛升,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最後,停渚在水面。蒲團之上,端坐一位氣息安詳的仙人,氣質清貴,笑靨出塵,向著他們揮手致意,似乎要告訴他們一點什麼。良久,蒲團向著高空上升,漸漸地,蹤跡杳然。
其時,東程哥莊村的幾位村民,適逢其會地看到了這一奇景。
過了好久,醒過神來的他們聯袂跑向村西,又一個突兀的情景使他們驚詫,只見溼潤的水岸邊,頂著霜花與夢囈的蘆葦旁邊,一個南人裝束的少女水靈靈地站在他們面前,像極了觀音座前手執淨瓶的仙子,看來是花一樣的美麗,神也似的善良,一雙洞察一切的大眼睛,撲朔著神秘與真誠。接著,她用花開一樣美麗的聲音告訴大家,她姓劉。
在久遠的傳說中,在歷史十分溫情的眼睛裡,慈眉善目、法力高超、無所不能的劉仙姑,就以這樣的情態來到山東半島、黃海之濱的日出之中,來到了小龍山腳下的東程哥莊村,來到了善良、隱忍、淳樸的村民中間,開始了她治病救人、濟困向善的一生。她的生活,她的懸壺濟世的美德,甚至她曾經住過的廟宇,戴過的眼鏡,使用過的器皿,相隨終生的那一隻貓,都與她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許多傳說一樣,時時處處氤氳著神秘的色彩,引人平生無限遐思……
今天,在我們剝去那些悠遠的神秘,走出恍兮惚兮的迷離與困惑,走進歲月,觸摸那一段充滿血淚和痛苦的經歷,還原那些漸次遠去的歷史真相,我們不得不相信,因了她的到來,這片飽含著日暉月華的土地便開始生長美麗和富裕,傳說與信仰;用汗水與智慧耕耘這片土地的人們,就與一段以科場試題賈禍的歷史公案、一位名叫查嗣庭的文化名人,有了一種怎麼也割捨不斷的血肉情愫。
說起來,查姓是浙江海寧的名門望族,查家是個世代和睦的大家庭。明清兩代,簪纓玉絕,人材輩出,查秉彝、查志隆、查繼佐等均是文化史詩歌史上享有盛名的詩人,為人們所廣泛熟知。查嗣庭一門三兄弟,連同他的兩個哥哥查慎行、查嗣瑮,都位居高官,且均擅詩文,每遇假日,弟兄們就宴飲賦詩,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
查嗣庭(公元1662.2.17~1727.4.14),字潤木,號橫浦,又號查城,府廩學生。他學問淵博,才識過人,但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名士風度,常在筆底發洩他對當時現實的某些不滿。在中康熙乙酉(公元1705年)亞魁之後,次年聯捷高中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甲午年(公元1714年)任湖廣副主考,戊戌年(公元1718年)任山西正主考。嗣經吏部尚書隆科多薦舉,特令在內廷行走,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復經左都御史蔡珽保奏薦舉,授禮部左侍郎,加經筵講官。誰知僅僅因為是這兩個人的舉薦,竟為查嗣庭及其家族引來了一場滅頂之災。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為了打擊、削弱隆科多尾大不掉的勢力,雍正暗暗把目光放在了隆科多薦舉的查嗣庭身上,意欲於從這裡打開缺口。九月,查嗣庭受命出任江西鄉試正主考時,厄運終於降到了他的頭上。按照慣例,查嗣庭出了這樣幾道試題:首題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出自《論語》;三題「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出自《孟子》;次題兩道:一道是《易經》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另一道是《詩經》的「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本來都是合乎規範、無疵可指的,而且那次主持鄉試時行事相當謹慎,對關節的查防非常嚴格,考試也順利結束,一切正常。誰知雍正卻無中生有,藉口「有人告發」,猛然拿查嗣庭「開刀」。九月十三日,鄉試完畢,查嗣庭離開江西南昌,北上返京,剛剛回到寓所,連行李都還來不及打開,雍正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了個突然襲擊,下令查抄查嗣庭在北京的寓所。據《清稗類鈔》記載:那天晚上,查嗣庭醉臥家中,全家十三口,統被抓去。三天後,雍正便發布諭旨,急不可待地公布查嗣庭的「罪狀」:「以命題譏訕,逮江西正主考、禮部左侍郎查嗣庭,交三法司治大逆不道罪。」同時指責,「查嗣庭以此命題,顯與國家取士之道相背謬。」十二天之後,雍正意猶未盡,又急忙秘密下詔給浙江的地方官,調兵遣將,迅速查抄查嗣庭在海寧的老家。十月初九日,諭:「浙江將軍鄂密達、巡撫李衛知悉:爾等接到諭旨,鄂密達立委都統博森,李衛選差可信屬官,一同迅速馳至查嗣庭家,將所有一應字跡,並其抄錄書本,盡行搜出,封固送部。搜查之時,即牆壁窟穴中亦必詳檢無遺。倘致透漏風聲,伊家得以預行藏匿,惟於爾等是問。特諭。」他考慮周密,親自布置,並對臣下施加壓力,鄂密達、李衛自然是立即雷厲風行加以落實。查家老少包括僮僕因受株連而被抓送北京刑部監牢的人口,一次就有上百。浙江全省人心驚惶,謠言四起,人們「驚疑相煽,逃避流離者有之」。雍正聞訊,派人以「省問風俗、安撫人心」為名,暗地裡加緊「稽察奸偽」,進一步嚴厲鎮壓;繼而,迅速波及到東南各省。所以,清史專家鄧之誠認為,隆科多的薦舉,是查嗣庭殺身之禍的根由。
就在這種異常高壓的態勢下,不知是查氏家族哪位長者的意見呢,還是被風聲鶴唳的嚴峻形勢嚇破了膽,查氏族人的一支帶同他們的親屬、僕役連夜出走,亡命天涯。他們沿著海岸逶迤向北,日夜兼程,歷盡艱辛。一路之上的擔憂、驚恐不必說了。進入即墨地界之後,因為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一個劉姓侍女與與家人失散。陰差陽錯,一個侍女消失了,一個仙姑誕生了。
因為祖父、父親都是世代行醫的郎中,家學淵源,秀外慧中、乖巧伶俐的劉姓侍女深通醫理,甚至可以說造詣頗精。所以,當她流落至東程哥莊村遇到一位摔斷了腿的村民和一位面黃肌瘦、沉痾纏身的少女時,面對著他們求告無門、一臉悲戚的親人,她略一檢視便知就裡,一劑草藥下去,病情好轉;數劑草藥下去,竟漸漸痊癒了,由是名聲大震。自此之後,面對民眾問醫求藥的需求,她有求必應,無不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幾年之後,經她治療業已嫁人的那位少女,又在她的療治之下懷孕生子,一家人多年的期盼夢想成真,發自心中的喜悅出於真誠,自是極其強烈。孩子滿月之時,在公婆的帶領下上門致謝,讓孩子認在其門下為子,奉侍女姓劉,竟然百病不侵。經病者家屬四處傳說,名聲愈加響亮,便成了人們心中法力無邊的活菩薩,七村八疃的人幾近虔誠地稱呼她為劉仙姑。
劉仙姑年輕貌美,心地善良,查嗣庭一案的嚴重性她是親耳目睹的。如狼似虎的差役,冷酷無情的士兵,月黑風高之夜的倉皇出逃,在她毫無思想準備的心中留下了十分濃重的陰影。曾幾何時,花前月下,面對著蜂飛蝶舞,鶯歌燕語,查家英挺、儒雅的子弟是那樣頻繁出現在一個少女的春閨夢中。愛情,曾經柔曼地撥動著她青春的心弦啊,但是現在,自天而降的災難輕輕地把她的綺想化為齏粉,她的未來沒有了,愛沒有了,不得不悄悄地關閉了自己的青春與愛情之門。人們把她當天神一樣敬奉,膜拜,幾乎忘記了她還是一位相貌與品德同樣出色的女人。每當她為鄉鄰治好了疾病,病人家屬就會極盡所能,對她表示感謝。之後數年,年紀漸長,名頭愈發響亮起來,臨近村落的所有鄉民竭盡所能,極盡虔誠,自發為她在東程哥莊村北修了一座廟宇。受那位讓兒子認仙姑為母者的啟發,全村所有孫、江二姓的人家都把自己的孩子認在了她的門下,由此,仙姑無子而兒孫滿堂,無女而貼心的小棉襖無數,她使出渾身解數,為他們配一些防病健身的草藥服用,在缺醫少藥的清朝中前期,大大降低了幼嬰兒的死亡率,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
由於僻居鄉野,音信不通,劉仙姑一直都不知道查嗣庭一案的確切消息,這個秘密像一塊巨石壓在她的心頭。直到一天,她意外地發現,在前來燒香磕頭的人流中發現了查家主母的身影,她頭髮花白,腰彎背弓,滿臉皺紋就像是一支成了精的老山參,無復往日雍容華貴、光彩照人的景象,剎那間,眼淚化作洶湧的熱流,從她的心中奔騰而出。經過交談,她才明白,主母一家與其他隨行人員就住在與她相隔八華裡之遙的一個名叫後東葛的村莊,整日裡謹言慎行,深居簡出,生怕一不小心,災禍再次從天而降。此時,他們已經知道,查嗣庭在其長子查克上死亡兩天之後,在獄中服毒自盡,不想還是被雍正戮屍梟示;伊子查澐,斬監候;十五以下的次子查長椿、查大梁、查克瓚、侄查開、查學,俱流放三千裡。查嗣庭名下家產,變賣款項全部充公;查嗣庭的繼室史氏與查克上之妻浦氏隨後殉夫;官職最高,七十六歲高齡的查嗣庭的二哥查嗣瑮與胞侄查基,流放三千裡,到人煙稀少的關西接受管制,於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九月二十四日客死異鄉;查慎行和他的長子查克建、幼子查克念逃過了這場大難,出獄南歸後一個多月,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八月三十日病逝家鄉,算是一門中最幸運的。如此結果,真可謂是慘絕人寰。與此同時,朝廷決定立刻停止整個浙江士人參加鄉試與會試。直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八月,朝廷方才宣布撤銷禁令,準許浙江士子從次年起參加鄉、會試。就這樣聽著聽著,劉仙姑忽然聽到了自己心中有什麼東西一片接一片斷裂的聲音,她的情感像潮水,不斷地湧上來,瀰漫著,甚至讓她窒息。再怎麼堅強的女人,哪怕她是無所不能的仙子,也有脆弱而情感外溢的時候。
有時候,神仙真的與人一樣,也要經過苦難的磨練,才會漸漸練達起來,才會有一種悲憫情懷,一種看破一切的智慧,從而把更多的人文關懷送給受傷與苦難的人們。劉仙姑對臨近村莊的關懷是終生的,用心的,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這方土地。在她仙去之後,數萬民眾為她送行,集體將她的遺蛻葬於廟東一側。每年二月二十九日劉仙姑生日這天,人們自發前來祭奠,時日一長,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民俗活動——劉仙姑廟會,與小龍山廟會、盟旺山狐仙廟會合稱留村當地最有影響的三大廟會。人們來這裡求雨,祈求保佑,禱祝平安,尋求心靈的慰藉與安寧。可惜的是,劉仙姑廟在歷經世間數百年風雨之後,毀於戰亂。
時光改變了一切,五千年文明古城即墨也真切地感到了時間摧古拉朽的力量。數百年之後,已是峰迴路轉,彩霞滿天,苦難中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美好、輝煌的時期。在龍山腳下開枝散葉,剛剛走進新時代的查性後人,迎來了祖籍老家——浙江海寧來訪的親人。歷盡劫波之後,他們把酒言歡,相互撫慰,鼓勵,熱火朝天地會商著族譜續修事宜;然後,一起行走在迷幻若夢的春光之中,觀景賞花。佛國有知,天國有靈,劉仙姑與查氏先人啊,定當笑靨如花。
劉仙姑的傳說,禿尾巴老李的神話故事,一前一後,一南一北,薰陶著這片美麗的土地,使這片土地至今散發著不盡的人文關懷,始終蒸騰著書香與天使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