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灌渠的原因(石津灌渠的由來)
2023-10-17 16:03:06 1
作者:祥瑞傳奇
住在石家莊,熱愛石家莊,關注石家莊!
石家莊市區北邊,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滹沱河,在這條河的南側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人工「河」叫石津灌渠。為什麼在石家莊區域內的「河」冠從「石津」二字?為什麼在自然河的不遠處要挖一條人工「河」呢?這事啊,還要從1942年說起。
1937年11月石家莊淪陷後,日本侵略者要把石家莊做為華北重點城市營造。便於侵略者掠奪我國戰略資源,把井陘的煤炭,石家莊,藁城,衡水,邢臺等地的糧棉等物資,水運到天津再轉運回日本本土。在1938年,日本就派遣一支地質調查隊,對人工挖掘一條石家莊至天津的運河進行了實地調查。於1939年12月完成了石津運河的調查報告書。1941年9月底完成沿線的實地測量。1942年3月舉行了奠基儀式。工程預計五年,投資3000萬元,設計河寬25米,長323千米,可航行100噸位的船隻,預計建成後,年運輸能力300萬噸。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資金不足,河道底部寬度由10米米降為底部寬5米。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石津運河只修到晉縣和束鹿交界處。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部隊第三軍接收了石家莊,民國政府無能,一意斂財,對市政設施下管不問,更沒有長久建設計劃,故此,石津運河工程擱淺,殘石遍地,野草叢生,無人顧及。
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水利工程。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籤署命令,成立了「石津運河工程處」,重新設計開挖灌區灌溉工程,在石津運河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建設石津運河工程。整修殘缺不全石津運河,清理河道,修建黃壁莊引水石壩。但是,此時的運河工程的設計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水上運輸改為用於農業灌溉。從1950年開始,灌溉面積從5.5萬畝,逐年增加,發展到下遊控制灌溉耕地400萬畝,受益有石家莊,衡水,邢臺三個地市14個縣,158個鄉。上遊受益有藁城,晉州,深澤,趙縣,辛集72個鄉。灌溉面積86萬畝。
在施工建設中,要修路架橋,與此同時,也衍生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地名,如石家莊市區的「運河橋」就與此有關。
經歷次變更,石津運河工程處,於1963年劃歸河北省水利廳領導,正式命令為「河北省石津灌區管理局」,一直沿用至今,為「石津灌渠」的名稱刻上了歷史的烙印,也賦予了石津灌區深厚的文化內含。
友友們,歡迎乘座市內8路公交車,到「石津灌區文化公園」參觀遊玩,感受一下歷史的蘊含吧!
請友友們指正,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