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文化骨子裡是唯美的(展現一個民族的青蔥歲月)
2023-10-13 21:56:36 5
吳佩孚的北洋主力並非像看起來那樣草包,否則他也不可能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人物。然而相對於蓬勃而起的國民革命軍,這種沒有信念的舊式軍隊註定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箱。或許現在寫入教科書的是葉挺獨立團的英勇,然而我更願意將其看作是年輕人那種灼熱的國家理念、信念成就了他們北伐鐵軍的威名,是這個國家的新生代第一次展示出其強大的戰鬥力。
由中央電視臺等聯合出品,劉新執導,林永健、李曼等主演的戰爭劇《怒放》即是對北伐到南昌起義這段青春歲月的熱情回顧,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民族的激情與熱血。北伐的勢如破竹展現了一種新的理念,對於這些國民革命軍的士兵們來說,他們明白自己是為什麼而戰,國家的理念而不是軍閥的利益成為他們奮鬥的目標。作為在兩邊都戰鬥過的主人公趙關克(林永健)體會最深,在北洋時期他同樣戰鬥勇猛,最後卻換來的是無援無糧,最後還要成為戰敗的替罪羊。而當他轉而成為革命軍中一員之後,感受到的是這個群體的熱情與活力,以及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照。
北伐的勝利並非是唾手可得,而是這樣一群熱心青年通力合作的結果,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國共兩黨的團結一致。北伐時期的周真強(宋允皓)是真誠的,儘管與趙關克是情敵,卻在對方被判處死刑時極力求情。其實無論對國民黨人還是共產黨人來說,這段時期都是熱血青年,遠沒有後來你死我活的爭奪。大家之間的競爭是意氣之爭,也是精神上的相互激勵。
可惜,青春總是一閃而過,無論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青春期雖然充滿了天才的創造力,但卻總是短暫無比。北伐的意外順利在客觀上加大了雙方的裂痕,面對空前的勝利到底誰來掌控埋下了競爭的導火索。對於北伐後的迅速分裂我們只能扼腕長嘆,對於整個民族來說這是一場悲劇,卻也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面對歷史,我們不必過多地評價當年的是非對錯,因為他們留下的經驗教訓比單純的對錯更重要。然而,無論如何,北伐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民族的希望。
眼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幾乎扎堆到抗日這一時期,畢竟打鬼子的故事很容易取得民眾的認同感,然而無論哪種題材資源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過度開採必然會引來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後果,在網上被群嘲的抗日神劇就是這一尷尬現實的產物。其實,有關國家近代革命史的問題並非僅抗日這一段時期,從鴉片戰爭開始後的漫長覺醒歷程都可以給國民提供良好的民族認同意識,有關北伐時期的歷史其實更是充滿了奔放熱血的青春激情。《怒放》是對一個民族青春記憶的呈現,讓我們看到了潛藏在民族深處的生命活力,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激昂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