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臺宗六祖」釋智威的故事

2023-10-14 01:28:44 2

  智威(? ~680),俗姓蔣,唐代縉雲縣金竹人。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第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第六代大祖師。智威道行高深,故時人敬稱之為"法華尊者".唐貞觀二十年(646),太宗詔封智威為"朝散大夫",並賜"大師"之號。後來吳越王錢鏐又追諡他為"玄達尊者".智威大師在佛教——特別是佛教天台宗的發展歷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蔣堂長恍悟宿緣

  隋末唐初年間,括蒼縣①東北(今縉雲縣東)的玉環嶺腳有一風光秀麗的小山村。村后蒼山重巒疊嶂,萬木蔥蘢;村中粉牆黛瓦,古樟蔽日,幽篁滴翠。只因一條碧溪自東而西貫穿村舍,溪中清潭之旁有一溪水環繞的奇巖,形似伏獅,亦似瑤琴。更怪的是奇巖四周的巖縫有泉水湧溢而出,水泡串串,叮咚作響;湍急的溪水繞巖跌宕,飛珠濺玉,譁譁流淌……抑揚頓挫美妙和諧,宛如經年彈奏不息的琴聲,如訴如歌。故村人名其潭為"獅潭",其溪、其村則皆名之為"琴溪".

  話說村中琴溪之南的金堂山邊,有一古松修竹掩映的雅宅。家主蔣公,家世業儒,博通經史。娶妻朱氏,樂善好施,勤修齋戒。蔣公夫婦生有一子,因其在誕生時天空紫雲如蓋,祥光四射,特別是宅子旁邊的竹子"劈劈啪啪",頓時變成竹節上下弧形斜生的彌勒肚竹,村人莫不嘖嘖稱奇,故蔣公將兒子取名為瑞竹。金堂山上變出如此奇竹,所以村人褒之名為"金竹",後漸以"金竹"取代"琴溪"為村名,此是後話。再說這小瑞竹不僅生得濃眉大眼,儀貌堂堂,而且自少聰明異常,蔣公教之讀書,過目不忘,經史百家無所不知,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於是,瑞竹方屆少年,就被選入縣學教授學子,後又逐漸升遷為郡學堂長,鄉人都稱羨不已。

  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小瑞竹長成了一個身高九尺、魁梧強壯的十八歲大後生。蔣公夫婦抱孫心切,叫媒娘為瑞竹物色了一個大家閨秀,擇好吉日,急差管家前去郡城,接回瑞竹,迎娶媳婦。瑞竹素來孝敬父母,問明管家來意後,立即收拾行裝,排好事務,主僕兩個風餐露宿,匆匆踏上歸途。一日,瑞竹主僕正忙著趕路,忽見前方有一老僧迎面而至。但見這僧人鶴髮童顏,但神情凝重,面帶慍色。瑞竹在母親的薰陶下素來亦尊佛敬僧,急欲行禮。不料老僧先已發話,說:"少年為什麼要違背自己昔日許下的重誓呢?"瑞竹主僕一愣,剛欲問明端詳,老僧已遞過一卷竹簡,展開一看,原是一份《上智 顗 ② 禪師》。上面寫著"五願"重誓,即"一願臨終正念,二願不墮三途,三願人中託生,四願童真出家,五願不為俗流之僧。"署名是"陳僕射徐陵".瑞竹看著竹簡,恍惚有悟,似乎這"五願"即出於自己的手筆,這老僧也似曾相識……,前世的經歷,慢慢地在瑞竹的腦海裡清晰地回憶了起來……

  徐僕射發願來生

  南北朝時南朝的梁國,有一戎昭將軍名叫徐擒,娶妻臧氏。梁天監 6 年( 507 )的一天夜裡,已懷孕十月的臧氏夢見五色彩雲飄然而至,須爾化為鳳凰,停在她的左肩之上……夢醒不久,產下一子,取名為陵,表字孝穆。徐陵天性聰穎,八歲能詩會文,十二歲就對老莊學說鑽研很深,特別是自少崇信釋教,闡論每多精闢,後又博覽經史,口辯之才更是聞名於時。"陳受梁禪"③後,陳武帝陳霸先授徐陵為尚書左僕射④,所以世稱徐陵為"徐僕射".

  作為皇帝首輔的徐陵自少崇信佛教,並有較深的研究。加上梁陳時代的各位君主,對佛教都很尊重和支持,所以陳國的佛 教發展比較繁榮。陳廢帝光大元年( 567 ),年方三十歲的高僧智 顗 在元洲(今湖北鍾祥縣)大蘇山拜名僧慧思⑤為師學法七年後,根據師傅慧思的囑咐,帶領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陳國都城金陵(今南京)弘法。徐陵早聞智

  顗 為當代高僧,立即派人安排他們師徒住在瓦宮寺,並不顧自己身為僕射的高貴身份,當晚前往瓦宮寺,拜謁智 .兩人寒喧之後,接著就談經論佛,一席話下來,都驚嘆所見甚合,直悔相見恨晚,遂成忘年之交。此後,徐陵在國事之餘,經常與智 顗 一起研論釋道,相互切磋佛法。智 顗 在金陵弘法期間,戰勝各方面的挑戰,名聲大振,連陳宣帝都曾在智 顗 宣講《法華經》時,專發詔書停朝一日,讓群臣前往聽經。智 顗 在金陵弘法八年之後的陳宣帝太建七年( 575 ),打聽到天台山十分幽勝,很適宜靜修行道,遂決意到天台山去開創道場,完成自己的願行。此話一出,金陵朝野鬨動。上至陳宣帝敕旨挽留,下至百姓居士前去勸止。特別是僕射徐陵不顧位高名殊,也不顧自己年邁體弱,一連三天與智 顗 徹夜長談,奉勸智 顗 繼續留在金陵弘   法。怎奈智 顗 去意已決,難以改變。是年秋天,智 顗 起程,前往天台。僕射徐陵親自送至長亭。在話別時,徐陵從袖上取出一卷竹簡,交於智 顗 .智 顗 展開一看,乃徐僕射的"五願"誓言,遂允諾以後一定擇機幫助徐陵完成他的崇高願行……

  赴天台誠修佛法

  此時,瑞竹已完全明白自己就是立誓發願的徐陵轉世,手執的書簡就是自己前世的大願,也知道所遇老僧就是中國佛教天台宗⑥的實際創始人智 顗—— "智者大師"化身前來接引……於是即欲倒身拜師,老僧卻已不見,只有一朵彩雲慢慢地向蒼嶺方向飄去,瑞竹即欲隨雲前往。管家見此情形,力勸瑞竹先回家拜別父母。可瑞竹去心已決,拜託管家代告父母。自己則匆忙朝著彩雲飄過的蒼嶺大道疾步前行。瑞竹一路過去,只要遇有岔道,就會出現彩雲引路,如此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一日至一去處,見有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嚴、規模宏大的寺院。寺周五峰懷抱,萬松擁翠;寺前雙澗回流,寶塔拱立。瑞竹立即轉到寺院朝東側所開的大門口,仰頭一看,隋煬帝楊廣親自賜書的"國清寺"⑦匾額赫然在目。瑞竹為找到自己慕名已久的這座按智者大師遺願建造的天台宗祖庭大寺而激動萬分。馬上進寺尋到寺院的大主持灌頂大師⑧,倒頭便拜,懇求師之。其實灌頂大師夜裡已受智者大師託夢,遂扶起瑞竹,答應收之為徒,並擇吉日,受具足戒,賜法名為智威。

  自此之後,智威專心鑽研《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大若槃經》和智者大師的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⑨以及灌頂大師《觀心論疏》、《涅槃經疏》、《天台八教大意》等臺宗經典,誠心向灌頂大師諮受止觀心要,虛心學習師兄弟的修道經驗,日修夜禪,年復一年,刻苦修道,終於一日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⑩,從而深受灌頂大師和寺中數千僧徒的信任和器重。

  掌國清勵精圖治

  唐貞觀六年( 632 )八月初七日,年屆七十二歲高齡的灌頂大師召集全寺數千僧眾,鄭重宣布由智威主持天台宗的根本道場——國清寺,繼承天台宗法燈,言畢安然圓寂。從此開始,智威勤勤懇懇主持寺中事務,弘揚臺宗佛法。由於智威道行高深,弘法努力,主持有方,唐貞觀二十年( 646 ),太宗皇帝李世民詔補智威為"朝散大夫",並賜"大師"之號。

  但是進入唐朝以來,天台宗的發展、國清寺的生存逐步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和考驗。從朝庭方面看,一是唐朝皇帝將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聃作為皇族的始祖,從而採取了一系列"先道後佛"的政策措施。到高宗顯慶三年( 658 ),道教被明確地定為了"國教",這無疑對佛教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二是天台宗及祖庭國清寺入唐以來完全失去了陳、隋時代王權所給予的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全力扶持

  11 ,寺中數千僧眾生活和國清寺的日常生存維護性支出困難重重,壓力很大,有時甚至嚴重危脅著臺宗及祖庭——國清寺的生存和發展。從佛教內部看,一是慈恩宗、真言宗、密宗、禪宗、淨土宗等等佛教宗派相繼興起。不少佛教宗派以唐朝都城長安為弘法中心,甚至有少數佛教宗派還向朝庭投其所好、獻媚取寵……新生的佛教宗派在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發展優勢上大大優越於與長安遠隔千山萬水的天台宗。所以,陳、隋時代朝庭力扶、一教獨尊的天台宗至此完全進入了劣勢明顯的競爭生存時代;二是天台宗內部此時分成以"止觀"為本的"國清系"和以"戒律"為重的"玉泉系"兩大派別,天台宗教團力量產生嚴重的分化和弱化。正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智威大師苦心謀劃,勵精圖治,努力促進佛教天台宗及國清寺在艱難的厄運中奮進,使天台宗及其祖庭國清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智威大師自貞觀六年( 632 )主持"國清寺"起,到高宗上元六年( 674 ),頭尾相加不覺已進入了第 43 個年頭。智威大師認為經過這四十多年苦苦的努力、探索和創新,天台宗及祖庭國清寺基本上走出了一條競爭生存的新路子,越過了創立和發展以來的第一個危機時期。於是,智威大師想到,天台宗要進一步自立、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確保祖庭"國清寺"穩定生存發展的同時,向外張大法網、拓展道場、教化百姓、擴大影響。因此,他決定把臺宗祖庭"國清寺"交給高徒管理,以自己的道行和威望,不辭辛勞,親自出去拓展道場,說法度人,全力促進臺宗佛法的弘揚。

  擲錫杖苦拓道場

  唐高宗上元六年( 674 ),智威大師舉行儀式,親自拜別祖庭後,即在國清寺門口手執錫杖 12 ,發願說:"今擲錫杖,杖止之處,建壇弘法。"於是凌空一擲,只見錫杖飛速而去,一直飛到了相距國清寺五百裡地的括蒼山普通嶺。智威大師隨杖而至,但見此處懸崖百丈,青山削翠,蒼松倒掛,飛瀑如練,果是佳處 .只可惜方圓過小,難容廣眾,不利發展。思慮再三,遂凌空再擲錫杖,這錫杖又飛了幾十裡地,最後落在了軒轅煉丹山 13 的南坡山腳一座別墅的天井之中。智威一看,這軒轅煉丹山的山勢雖然不高,卻屬於括蒼山蒼嶺的逶迤餘脈,起伏似有藏龍伏還虎。山上有蒼鬱的虯髯美松,有古怪的鹿角古樟;山下有翠青的鳳尾修行,有軟柔的龍鬚嫩草。山前良田千頃,村舍錯落,特別是山邊有一柱由三重大石塊高高地自然疊起、酷似一尊沖天寶鼎,雅士名之"軒轅煉丹釜",村人呼為"仙疊巖",蔚為大觀。大師認為這裡真正是一處設壇傳道的好地方,於是智威拄著錫杖前去扣門。別墅主人正為一支錫杖落入天井而發愣,忽聽門外有人扣門,開門一看,見是一位老僧,慌忙以禮迎入,獻座奉茶,問其來意,智威大師徐徐言明。再說這一別墅屬陶公所有,這陶公名雷,字仲震,娶妻朱氏,夫妻恩愛,家中殷實,只是結婚多年,未曾孕育。這朱氏本來就是一位佛教信徒,聽說智威大師欲求他們舍別墅開創寺基,心中大喜。於是與陶公商量說:"我們家裡豐足有餘,享之不盡,缺的是傳宗接代的兒子。我們要積許多家產資財又是為了什麼呢?現在如果捐此別墅為寺基,成就了一件善事,我們也不會因此缺衣少食。特別是如果因此積善或得後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在賢惠的朱氏苦心促成下,陶公也愉快地應允了智威的請求,同時還將軒轅煉丹山及別墅前的田地相贈。智威大師接受陶公相贈後,為了表達佛教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的尊意,就把"軒轅煉丹山"改名為"法華山",把陶公別墅命名為"法華寺".大師還親自在別墅的周圍剪棘割茅,修建禪座。並日抄藏典,夜坐禪床,為開壇弘法進行精心準備。

  不久,智威大師在法華寺正式開始設壇,傾心弘法。佛徒學子久仰智威大名,紛至沓來,雲集法華,一時習禪者達三百人,聽講者逾七百眾。如此龐大的佛徒隊伍聚集法華山,免不了吃喝兩字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於是,智威大師在寺側親浚一口三尺深的石井,奇怪的是這第麼一個小井每日足足可以供給千眾食用,而且冬夏不竭;又親手在後山掘挖米倉油坑,倉常自滿,油常自來,眾徒安享。智威大師每當登座弘法,法座四周的屋頂上、房簷下和庭院中的古樟蒼松上,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鳥雀從四面八方飛來栖息,靜靜聽經。更奇的是天上有紫雲復頂,狀如寶蓋,非常莊嚴,故時人等敬稱之為"法華尊者".智威大師在法華寺坐禪弘法的同時,還在與法華寺相距八十餘裡的仙居縣上阪 14 建起弘法道場。大師步履如飛,每日步行一百六十多裡,往來於法華山和上阪兩個道場弘法,齋粥法會都不會遲到,僧眾居士都說智威大師有神足通。

  知威大師設壇弘法以來,法華寺不但學佛弟子接踵而來,而且香客絡繹不絕、門庭若市,香火非常旺盛。於是,寺院不斷進行擴建,殿宇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智威大師的高深道行加上法華寺的規模和盛況,使法華寺一度成為聲譽很高的佛教天台宗弘法道場。

  吳越王追諡尊號

  智威大師每日往來於縉雲法華山和仙居上阪兩地弘法傳道,轉眼又過了七年。唐高宗永隆元年( 680 )十一月二十八日,智威大師自知入滅在即,遂把帶領僧眾居士弘揚臺宗佛法的重任交給了弟子慧威 15 繼承。然後在法華寺結跏趺坐禪堂,默頌《妙法蓮華經》而化。智威大師圓寂後,異香七日不歇。更奇怪的是據說仙居的上阪道場仍一度有智威大師前去坐壇講法,使人驚嘆不已。

  智威大師富有辭藻,著有《桃巖寺碑》、《頭陀寺碑》等。在經論方面,傳至今日的很少,敦煌出土的《六門陀羅尼經論廣釋》一卷,署名"智威尊者造".

  智威大師圓寂一百多年後的吳越國 16 ,非常重視保護和支持佛教——特別是轄區內佛教天台宗的發展。吳越王錢鏐 17 屆於智威大師對佛教及天台宗發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重大貢獻,諡他"玄達尊者"尊號。

  智威大師晚年的弘法道場,佛教界歷來沒有弄清其具體的地點及發展歷史,所以故事寫到這裡,就智威大師晚年弘法道場的兩個問題有必要作一點交待。

  其一是智威大師的弘法道場——法華山之法華寺在唐武宗滅佛——即"會昌法難"中毀滅,唐玄宗大中年間又重新建回,北宋元豐五年( 1082 ),有法師躬禮舍利增飾其塔,後寺院又屢有廢興。如北宋祥符元年( 1008 )曾重建;北宋宣和三年( 1121 ),雲灘(今壺鎮陶灘)陶公又曾重建,並改名為"慧明寺"(亦作"惠明寺");乾隆十年( 1745 )年又重建,同治間毀於戰火; 1935 年又開展募捐對其中部分殿宇進行重建、修建,寺名冠為"陶惠明寺",解放初期將寺屋分配給無房戶居住。今存前後大殿各三間,塑有佛像,另還有轉廂數間。山邊的"軒轅煉丹釜"、俗稱"仙疊巖"的名勝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人炸毀,所傳自來油穴遺蹟尚存。惠明寺附近地裡,斷壁殘垣留存很多,可見原寺院規模確實很大。

  其二是智威大師在仙居縣上阪的分道場。寺宇也屢有興廢,北宋宣佑元年( 1049 ),仙居縣令伍 ,在智威大師傳道的地方重新修建殿宇,塑奉眾佛和智威真像,其後情況不明。

  注 釋:

  1 括蒼縣: 隋末唐初時,現縉雲縣所轄縣境範圍分屬永嘉郡括蒼縣和東陽郡永康縣,雁門金竹一帶當時屬於括蒼縣所轄。唐武周萬歲登封元年( 696 ),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和婺州永康縣南界置縉雲縣。此後,雁門金竹一帶都屬縉雲縣所轄。

  2 智 顗 : 顗 音乙( y ǐ) , 意為安靜,多用於古人名。智 顗 ( 538~597 )陳、隋時僧人。天台宗四祖,實為創始人,世稱"天台大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後遷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父為梁朝大官。他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初從慧曠學律。二十三歲到光明大蘇山拜慧思為師,學禪法,修行法華三昧。陳光大元年( 567 ),遵師矚去金陵講經傳法,陳太建七年( 575 )入天台山建草庵。隋開皇十一年( 591 )應晉王楊廣之請到楊洲為其授菩薩戒,楊廣奉智 顗 為"智者",故人稱"智者大師".生前造大寺三十五處,度僧四千餘,傳業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的有灌頂、智越、智躁等。在智者大師圓寂後,楊廣派人按他的遺圖建"天台山寺",並於登帝位後賜 "國清寺"之額。著作很多,主要有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等等。

  3 陳受梁禪: 梁太平二年( 557 )十月,梁敬帝蕭方智禪位於當時總攬朝政,封陳公的陳霸先。陳霸先稱陳武帝,建立陳王朝,建都建康,年號永定。

  4 尚書左僕射: 僕射,官名。起於秦代,凡侍中 、尚書、博士、謁者、郎等官都有僕射,根據所領職事作稱號,意即其中的首長。魏晉以後,尚書令、僕射同居宰相之任。陳國尚書左僕射即各部尚書的總管首長,即皇帝首輔宰相的職位。

  5 慧思: 南北朝僧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縣東)人。十五歲出家,專頌《法華經》,後歸依慧文。因東魏和北齊混亂,從北方轉移江南,先到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蘇山,後又轉湖南衡山。既注重禪法踐行,也注重義理推究。著作多半是口授的講義,由門徒將所記筆記整理而成 ,如《出四十二字門》、《無爭行門》各 2 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路》各 1 卷,自著的有《誓願文》 1 卷。弟子甚多,唯智 顗 最為著名。

  6 天台宗: 因創始人智 顗 住浙江天台山弘教,並建祖庭於此而得名。因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稱"法華宗".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宗旨,《大智度論》作指南,《大般涅槃經》為扶疏,《大般若經》為觀法,天台宗"三大部"是根本的典籍。天台宗是中國文化吸收印度佛學後,中國佛教界獨立思考並有義理創新發展的新的佛學理論體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第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佛教理論對隋唐以後形成的各個佛教宗派都產生影響,元明後,天台宗亦兼倡淨土。

  7 國清寺 :在天台縣城北五公裡,天台山南麓。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也是日、朝、韓天台宗的祖庭。隋開皇中,天台宗創始人智 顗 始創,方剪木為基,智者大師去世。開皇十八年( 598 )晉王楊廣按其遺願由朝庭撥款,灌頂大師主持建成,初名"天台山寺".隋大業元年( 605 ),楊廣稱帝即賜額"國清寺",屢有廢興。最後一次重建是清雍正十一年( 1733 )。 1973 年,國家撥款全面整修,現存殿宇十四座,房屋六百餘間,建築面積約 19800 平方米。

  8 灌頂大師: 灌頂( 561~632 ),隋、唐時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吳,字法雲,原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後遷臨海章安(屬浙江),故又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七歲依攝靜寺慧拯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 583 )到天台山修禪,拜智   為師,直到智 顗 去世,未離左右。智 顗 所講的天台宗經論著作,大都由他集錄成書。灌頂本身主要著作有《涅槃玄義》、《涅槃經疏》、《觀心論疏》、《天台八教大意》、《國清百錄》、《智者別傳》等等。傳法弟子智威。

  9 天台宗"三大部"、"五小部": 指被稱為天台宗四祖而事實上是實際創始人智 顗 眾多的經論著述中,最主要的《法華經玄義》( 20 卷)、《法華經文句》( 20 卷)、《摩河止觀》( 10 卷)等三部為天台宗"三大部";又《觀音玄義》( 2 卷)、《觀音義疏》( 2 卷)、《金光明經玄義》( 2 卷)、《金光明經文句》( 6 卷)、《觀無量壽佛經疏》( 1 卷)為天台宗"五小部".

  10 法華三昧: 一是指一種修行方法。即天台宗修習止觀時,依據所取的身體姿態不同而分為四種"三昧",其中第三種"半行半生三昧"又分"方等三昧"、"法華三昧"."法華三昧"基於《法華經》,以七日或二十一日為一期,修行的方法包括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請佛、禮佛、六根懺悔、繞旋、誦經、坐禪、論相等。二是指修養達到的一定境界。三昧是一個佛教名詞,即梵文 sam ā dhi 的音譯,亦音譯為"三摩地"、"三摩堤".意譯是"定"、"正受"、"等持"等。即心、精神上息雜慮、無對象地專注於一境,進入佛教意義的深沉的瞑想境地,即通常所謂的禪定。據此,"法華三昧"即基於《法華經》而來的"三昧".這裡二者意思兼而有之,以後者為主。

  11 陳、隋時代王權所給予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全力扶持: 主要的有:( 1 )智 顗 於陳宣帝太建七年( 575 )秋入天台實修,九年( 577 )陳後主即下詔,割始豐縣(今天台)歲入之半作為智 顗 僧眾的衣食之源;( 2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 598 )至仁壽元年( 601 )建造"天台山寺"(即"國清寺")時,晉王楊廣全額撥款並指派司馬王弘,入天台督造,歷時 4 年,耗資甚巨;( 3 )在楊廣奪得太子之位,登上皇帝會之機,天台山寺分別以謝造寺之恩、上表致賀等時機,遣僧使進京朝賀,隋煬帝屢賜財物,初步統計有經一藏,白石香爐一座、袈裟一領、黃綾裙一領、絲布祗支兩領、編衫二領 49 尺、幡 157 張、小幡 200 張,毯 200 領、氈 300 領、飛龍綾法衣 480 領、米 3000 石、物 7300 段等等,並多次在天台寺內為智 顗 設千僧齋。

  12 錫杖: 梵文音譯名詞,亦譯"聲杖"、"嗚杖".杖高與眉齊,頭有錫環,原為僧人行路和化緣時振環作聲,並用以扣門和防犬 之用,後成為佛教的一種法器 .

  13 軒轅煉丹山: 又名或曾用名有( 1 )煉丹山(乾隆、道光《縉雲縣誌》等);( 2 )法華山(《佛祖統紀》、《臺宗九祖傳》、康熙 23 年《縉雲縣誌》等);( 3 )石釜山(康熙 11 年《縉雲縣誌》);( 4 )仙石山(宋宣和三年 [1121] 縉雲進士詹宗蓋所寫,現存《陶氏宗譜》的"舍惠明寺記");( 5 )惠明寺山(塘川一帶農民俗稱)。《縉雲縣地名志》( 1999 )載:"法華山,在(縉雲)縣城東北 27 公裡,壺鎮鎮塘川村東(石龍頭)。"唐熙 23 年、光緒 2 年《縉雲縣誌》載:"法華山,在縣東六十裡,天台法華尊者卓錫(卓:立;錫:錫杖。稱僧人在某地居住弘法為『卓錫』)之地。"

  14 仙居縣上阪: 仙居古地名。阪:音板,通坂。意即山坡、斜坡。《仙居縣誌》( 1987 )第四章"形勝"關於"蒼嶺小山系"記:蒼嶺小山系,"位於橫溪鄭橋、湫山鄉境內,為仙霞嶺系脈……坎下村(民國 34 年仙居地圖稱『下坎』;光緒 20 年,即 1894 年『新定仙居全境五裡方圖』名為『金堂山』)之下,地形逐漸平緩,至鎮頭之南,突有被斷層切割形成的『屏風巖』橫截天際。它頂部平坦、四壁陡立。從谷底仰望,峭石似屏,氣勢雄偉,山項平坦空曠,風光秀麗,北有綠水環繞,南有奇峰對峙。頂上山泉成池,建有古剎。"可能這個地方就是唐代時的"上阪".因為一是法華山經蒼嶺至此大約也是

  80 裡左右;二是坂即斜坡,蒼嶺至坎下後,此山地"逐漸平緩",屏風巖"山頂平坦空曠",都正合"阪"意,即屏風巖頂為"上阪",坎下至鎮口片平緩坡地為"下 阪";其三是屏風巖頂建有古寺,可能就是宋皇佑初元仙居縣令伍   於智威傳道處重建的廟宇。

  15 慧威: 慧威( 634~713 ),唐代僧人,天台宗七祖。俗姓劉,婺州東陽(屬浙江)人,號"天宮尊者",年幼出家,受具足式。聽說智威大弘天台教義,前往受業,刻志禪法,晝夜勤修三觀法門,為智威入室弟子,有"小威師"之稱。後歸止東陽,深居山谷,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弟子為玄朗。

  16 吳越國: 五代十國之一。公元 893 年錢鏐為唐鎮海節度使,後據今浙江全境及江蘇的一部分, 907 年錢鏐受封為吳越王,建都杭州, 978 年降於北宋。共歷五主,七十二年。

  17 錢鏐: 字具美(一作巨美, 852~932),杭州臨安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建立者,公元907-932在位為吳越王。在位期間,建錢塘江海塘,造太湖流域堰闡,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大大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

  《宗高僧傳》(北宋·贊寧)

  《佛祖統紀》(南宋·志磐)

  《陳書·列傳》(唐·姚思廉)

  《天台國清寺盛衰考》(任林豪)

  《天台宗歷史傳承》

  《臺宗九祖傳》

  《天台宗源流》

  康熙十一年以來的《縉雲縣誌》

  《縉雲縣地名志》( 1999)

  《縉雲縣宗教志(稿)》

  《金竹朱氏宗譜》

  《宗教詞典》

  《佛教大詞典》

同类文章

救賊

明洪武年間,天方縣新任縣令叫王存寶,30多歲,眼小面黃。他上任沒多久,就制服了賊夫妻劉勝、張菊香,還剿滅了為害多年的山匪。   說起劉勝、張菊香,可謂賊名響亮,近兩年,他倆明裡賣豆腐,順手摸金子,得手後兔子似的跑回家。那金子只要進了他家門,就是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來了,就像化了一樣。   這天

七竅塞

  亂世藏金,盛世藏玉。時逢康乾盛世,「廣軒閣」少東家邵倉當然懂得這個老理兒。這天清晨,邵倉帶上家丁牛二,又到偏遠鄉村尋寶去了。   山路難走,日頭又毒,沒走上兩個時辰,主僕二人已累得滿身臭汗。就在嗓子眼兒噌噌躥火的當兒,牛二突然撒丫子開跑:「少東家,快看,村口有水井!」   抬眼望去,不

血色軍號聲

 我二爺華青施18歲時,是國民黨第9軍的司號兵,軍長是杜聿明中將。   當時,每個連都有一個號兵。軍號有「嗒當嘀利」四個音符,經過排列組合,編出不同號譜。平時,官兵聽號聲起床、出操、開飯、熄燈;打起仗來,集合、散開、衝鋒、撤退,號令如山,連戰馬聽見隱蔽號都應聲臥地。   那年,第9軍被編入

熊膽

 這天,迦路瓦山下的藏族村落裡來了一個漢人,他在村頭一株大樹上貼了一張告示,用藏語寫著:「誠徵勇士捕獵活熊,每頭1000元。」   告示迅速吸引了全村老少。雖然迦路瓦山上有大量黑熊,但它們性情暴戾,體形龐大,捕獵起來非常困難。現在這個漢人竟要求捕活熊,就更加危險了,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活。

倒錯的穿

劉凱買了一張由寧波去上海的船票,開船時間是晚上七點。劉凱沒排隊就提前上了船。呵呵,因為輪船碼頭的值班經理是他的老同學。   大約半小時後,其他乘客才陸續上了船。   劉凱住二等艙,房內有三張床鋪。他的兩位室友,一個是矮矮胖胖的上海老太,另一個是長相帥氣的山東小夥。   為了消磨時間,劉凱決

隔行隔山

 京城有個瓷器店,店老闆叫宋士河,憑著他獨特的經營之道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這一年,愛熱鬧的乾隆皇帝在皇宮裡開闢出商業一條街,這條街上酒肆茶樓應有盡有,和一般的商業街毫無二致,唯一不同的便是所有的店鋪經營者都是宮裡的太監宮女,顧客自然是乾隆和宮裡大小嬪妃與皇宮貴胄。   皇宮商業街經營

神秘的竊賊

 這天,綠蔭城公安局刑警大隊接到富豪馬練的報案,說他全家外出旅遊回來,發現家中被盜,凡是沒有放到保險柜裡的貴重物品都被偷走了。   刑警大隊長梁鴻帶領警察趕到現場察看,發現馬家的防盜門、防護欄、報警系統等絲毫無損,家中也沒有留下任何偷盜者的指紋。   馬練沮喪地說:「我放在抽屜裡的幾萬塊錢

清妃陵飄出古裝人

 沉睡地下200多年的逸妃陵在河北某地被發現,但挖掘的時候卻怪事連發。先是工棚裡半夜鬧鬼,後是挖掘的工人失蹤,最後又全部離奇死亡,致使挖掘工作無法進行,只能暫時停了下來。   省公安廳成立了「逸妃陵專案組」,刑偵處處長劉剛親自出馬,帶領周揚和郭力趕往案發現場。   在離妃子陵一公裡的地方,

燒包袱

 馬上就到鬼節了,按老北京民間的習俗,七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燒包袱。其實就是把燒紙、銀錠什麼的裝進紙糊的包袱裡,上面寫上三代祖上的名字,然後由晚輩進行焚化。包袱年年燒,可今年燒包袱卻鬧出了大風波,因為天香閣的妓女英蓮也要燒包袱。   英蓮是天香閣的頭牌,不僅模樣可人,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

惡匪剋星

 早年,癩頭山下有個田家村,村裡除了老李頭一家,其他都是田姓。   村外的大路邊有片瓜田,這天,老李頭起了個大早,扛著钁頭剛到瓜田,就見一胖一瘦兩個過路的漢子正在瓜田裡摘瓜。他們摘一個,用拳頭砸開,啃兩口就丟在一旁,半爿地都被糟蹋了。   老李頭不樂意了:「我說你們兩個後生,走路口渴了,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