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發現的古墓(傳教士在內蒙古發現了一座古墓)
2023-10-14 04:05:35 1
上世紀初,一位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科爾文來到內蒙古地區。在一座被盜墓賊洗劫一空的古代墓葬中,科爾文發現了一塊沉重的石板。在這塊石板上,出現了一種與蒙文、滿文、漢文截然不同的古文字。傳教士將這些文字抄錄後,四處尋訪專業人士,然而,沒人能說出這些文字的由來。
之後,這些文字,被比利時傳教士公諸於眾。一時間,海內外史學家紛紛對這些離奇的文字符號產生興趣,想要解讀隱藏在石板上的秘密。據我國史學家考證,科爾文發現的是一座十二世紀的契丹古墓。那麼,這塊石板上的文字,是不是失傳已久的契丹文呢?
結合文獻的記載來看,在遼國建國後,契丹人已經擁有自己的文字。遺憾的是,這些文字在契丹民族消失後逐漸失傳了。一塊石板,讓人們重拾關於契丹民族的記憶。在後來的歲月裡,考古人員在我國北方先後發現了多座契丹墓葬,並從中發現了記載著契丹文字的隨葬品。
八十年代末,考古隊在通遼市有了重大發現。在一座埋葬著契丹公主的古墓中,考古人員發現大量有八百年歷史的契丹文物。雖然,這座古墓中的墓主人遺骸已被歲月侵蝕腐朽,但在墓主人身上穿著的銀絲服裝及黃金面具,卻在向人們訴說著墓主人生前的高貴地位。
此外,在這座古墓中,還有大量玉製品、金屬製品,這些做工精湛的工藝品,無不在證明當時的契丹人擁有世界領先的鍛造、雕刻技術。在此之前,人們印象中的契丹,是靠遊牧、戰爭起家的野蠻民族。顯然,墓室中的發現推翻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契丹王朝擁有不遜於同期其他文明的繁榮文化。
像石板上那些難以解讀的符號一樣,契丹民族極具神秘感。語言學家解釋,「契丹」一詞就是漢人音譯的契丹語,這兩個字的本意是「鑌鐵」。在契丹文中,「契丹」二字也代表著堅固、忠貞。
在《魏書》中,首次記載了這個寄居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根據文獻的記載來看,契丹人與蒙古人的生活方式高度相似。何曾幾時,在契丹部落林立的北方,各契丹勢力各自為戰,為土地和資源打得不可開交。直到阿保機橫空出世,這些北方部落才得到統一和整合。
從這以後,契丹人不再是散沙一盤,而變成了一個整體——契丹族。公元916年,阿保機以民族為基,建立國祚。三十一年後,契丹國正式更名為「大遼」。不論是在真實的歷史中,還是武俠小說裡,這個國家都曾擁有過一段繁盛期。大遼最強大的時期,其疆域北起貝加爾湖,南達河北。
大遼地處中原以北,與位於南方的大宋分庭抗禮。在兩百年的時間裡,這兩個國家曾數次決裂、和談。哪怕強如北宋,也曾被契丹一再壓制,只能靠每年上繳貢銀換取和平。
當時的契丹,究竟有多強大呢?
由於佔據了古絲綢之路,以至於地處歐亞大陸的外國與中原通商時,無法與宋朝建立溝通,只能跟契丹人做生意。所以,當時絕大多數的歐亞中西部國家,都誤以為中原王朝已易主,契丹已成為中原大地上真正的主人。所以,時至今日西方國家仍稱中國為「China」。要知道,這個單詞在誕生之初,便取自「契丹」的諧音。故此,契丹民族與中華文化極有淵源,它亦是中國古民族的一部分。
雖然,契丹曾一度強盛如斯,但在此之前契丹民族的崛起之路頗為波折。早在隋唐時期,契丹民族就曾在北方落腳。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不安分的契丹人覬覦中原的豐饒物產,經常劫掠邊境甚至入侵中原。然而,隋唐兩朝國力強盛,契丹未能在這兩個中原政權手中佔到便宜。隋朝時期,契丹人曾試圖入主中原,然而契丹人的野心卻被隋軍扼殺在搖籃中,出師未捷。
唐朝時期,雖然契丹趁著大唐剛剛建國,一舉奪取了幽燕之地。不過,契丹人卻像大多數遊牧政權一樣,擅長攻城略地卻不善於守成。雖侵吞了大唐領土,但契丹民族未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唐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各地軍閥亂戰,中央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力。值此之際,契丹人終於獲得了機會。在對契丹部落完成整合後,契丹人開始擴土開疆。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契丹人擊敗了渤海國,取得了逐鹿中原的資本。
可以說,李克用和朱溫順之間的內戰,給了契丹人絕佳的發展機會。耶律阿保機逐漸坐大,成為雄踞北方的統治者,他手中的契丹軍亦發展成足以撼動中原大地的力量。
李克用彌留之際,再三叮囑李存勖一定要重視契丹,能滅則滅,切莫給這個國家留下喘息之機。然而,李存勖治國乏術,自顧不暇,根本沒有餘力對抗契丹,未能實現父親的遺願。
李嗣源即位後,契丹國的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李嗣源手下的大臣石敬瑭包藏禍心,在李嗣源死後打算篡奪政權。為獲得與後唐軍抗衡的軍事力量,石敬瑭竟不惜認賊作父甘願成為契丹皇帝的義子。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作為籌碼,成功地換取了契丹軍的幫助,一舉奪得政權。
石敬瑭駕崩後,其侄石重貴繼承大統。不過,石重貴亦有政治野心。他雖然願意成為契丹帝名義上的孫子,卻不願成為契丹的附庸。沒想到,此舉竟招致契丹帝耶律德光的不滿。盛怒的契丹人大舉南侵,一直打到了開封城。從遼國覆滅後晉的文字中,我們能看出的此時的契丹已成為龐然大物,有和整個中原文明叫板的實力。
公元960年,趙匡胤橫空出世,黃袍加身平定亂世,建立大宋政權。在宋統建立之初,契丹曾多次出兵試探宋朝的軍事實力。不過,在短暫的試探後,契丹人發現大宋王朝竟有能力與自己抗衡。於是,在趙匡胤在世期間,契丹人未敢輕舉妄動。趙匡胤駕崩後,其弟趙匡義好大喜功,發動北伐戰爭,御駕親徵。然而,趙匡義本身不是一塊打仗的料,以至於在最初的宋遼戰爭中大宋一再落敗。
所幸,宋真宗忍辱負重,以身後名作為代價,籤訂了「澶淵之盟」。這份看似屈辱的盟約,換來宋遼之間百年的和平光景。再後來,女真民族異軍突起,在白山黑水之地殺出,不但打得遼國失去國統,更逼得大宋遷都至南方,僅剩半壁江山。
雖說,女真人一度成為北方霸主,但女真人口稀少,中國北方人口仍以漢人和契丹人為主。由於,在北方的土地上,漢人和契丹人同受金人的統轄,所以,生活在北方的兩族人民彼此之間不再存在隔閡。這種「難兄難弟」式的同化,是一種歷史慣例,在五代及五胡時期均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並不算罕見。
不得不說,歷史是一個怪圈。眼看著金人就要成為中原大地最終的勝利者,崛起的蒙古人粉碎了金人的幻想。隨著金朝、宋朝相繼覆滅,蒙元統治入主中原。在這段被壓迫的日子裡,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相互交融,契丹人被徹底同化。從這以後,契丹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民族,而成了一段回憶。
不論是文獻的記載,還是考古發現,我們都能看到契丹民族有一套先進的文化。
那麼,為什麼這種文化沒有流傳下來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
首先,契丹王朝自建立開始,總共傳承了三百餘年。在這幾百年裡,中原大地上相繼出現了兩宋、金朝、西夏及蒙元幾個政權。我們知道,這些政權的主體民族各不相同,每個政權的統治階層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在朝代更迭的過程中,各民族文化進行了交融(由於各民族人口差距較大,絕大多數民族被漢化),一些少數民族本身的文化被遺棄。由此看來,當時契丹文化沒有被傳承下來的主因,就是契丹人被其他民族同化,失去了自身的文化。
其次,金朝崛起時,由於女真人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們只能使用外民族文字。在當時,可供女真人選擇的文字有兩種,分別為契丹字和漢字。因為,漢字比契丹字更易於書寫,所以被金朝改編成女真文。此後,漢字和女真字成為金統地區的「官方文字」,晦澀難懂的契丹文被金朝統治者遺棄。我們知道,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失去了本民族文字的契丹人,文化亦在不停流失。
總而言之,這個曾讓大宋王朝深感忌憚的契丹民族,就這樣消失在中原大地上。不過,由於契丹文化消弭的速度有些不符常理,時至今日,契丹文化消失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
【《中國歷史上的族群和國家觀念》、《中國通史·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遼史》 、《遼朝興衰的歷史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