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八大怪有多可怕(陝西八大怪是什麼你們知道)
2023-10-14 13:27:38 1
第三怪
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門子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
帕帕頭上戴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幹活時這個自製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髒頭髮。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蝨子,於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髮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髒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第四怪
鍋盔像鍋蓋
傳說一: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陝西的時候,乾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麵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麵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裡用火烙,做好後皮黃裡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後,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裡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麵食的花樣了。
傳說二: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團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鍋盔像鍋蓋1、將麵粉加水,加入發酵粉,活均勻。有時還加入少量精鹽和雞蛋,以保證面質勁道,烙出的鍋盔外黃裡脆,以長久保存;
2、將活好的面反覆搓揉,直至勁道十足為止,並在"活面"器皿中放半天左右,帶面體整理髮酵好以後,加入胡椒粉、事先備好的(即炒熟的)芝麻,放到案板上反覆搓揉,使得面體表面光滑有勁,用擀麵杖擀成鍋體大小的圓形;
3、在擀好的面體上紮上若干個小眼,已備烙鍋盔時裡面能夠充分熟透;
4、給鍋體文火加熱,並用菜油反覆碴拭鍋體表面,待鍋體發亮,並有餘溫時,將擀好的面體入鍋,反覆文火蒸烙,直到熟透為止
第五怪
麵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麵條沒個花樣換,怎麼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麵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麵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麵、臊子麵、酸湯麵、漿水面等等。
麵條像褲帶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麵館,一碗麵只有一根麵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麵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麵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看這女人的擀麵手藝了。
這做麵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麵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麵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裡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後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誇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裡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關中麵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於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後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裡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鹹攪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