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主要傳承什麼(廟會為何總在傳統節日期間舉辦)
2023-10-13 13:02:28 3
廟會是有組織的行為,其組織性主要體現的是家族及其自組織意識。廟會還強化了社群關係,穩固著熟人社會。
「節日是文化的節點,是民眾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是人們溝通、調節天人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安撫、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動機。」廟會和傳統節日都是村落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廟會與傳統節日之間既表現出節期的「同」,也存在內容上的「異」。
廟會與傳統節日為何會節期相同?
廟會是民眾日常生活世界中活態的、間發的、周期性的民俗事象。是在特定地域由特定人群組織,以敬拜神靈為核心,私密性與開放性兼具,有著節慶色彩的群體性活動和心靈圖景。廟會和傳統節日首先表現為時間制度的共時性。
比如農曆正月二十是我國傳統的添倉節。五臺山境域內俗稱小天倉。是日清晨,打掃院子,在院中心用柴灰撒成銅錢樣式圖案,即「打窖」。在「窖」中心放置少許穀物,小天倉放小麥等,祭祀「天倉星」,祈禱五穀豐登。而在這一日,也多有廟會活動。1948年添倉節,崞縣城關將傳統廟會改為騾馬大會,會期六天,主要是方便農民買賣牲畜、農具和糧食,為即將到來的春耕生產做準備。《晉綏日報》對此廟會也有記載:「二月二十九日(舊曆正月二十),城關舉行騾馬大會……集會期間各地有大批牲畜、糧食等湧來,趕會群眾亦在兩萬人以上。」
再如農曆二月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還有「二月初一龍睜眼,二月初二龍抬頭,二月初三龍出汗」的傳說。也就是說二月初一這一天,休眠了整整一個冬天的龍開始甦醒,初二這一天「抬頭」開始新的一年,初二以後,雨水將越來越多,澤潤大地。繁峙、崞縣還有剃頭、理髮的習俗,寓意去除壓在頭上的「重發」,以便昂起頭來,開啟新一年的生活。還有與龍有關的「引錢龍」習俗。傳說二月初二這天能撈到錢龍。若將錢龍引到家,一年四季財源如注。即使撈到其他異物也可以交好運。故這一天,家家都要早早起床到河邊、泉池或者井上挑水。水挑回後先舀一碗供於財神爺前。上面放置一雙筷子,筷子上纏一根紅頭繩,繩的兩端各拴一枚銅錢,一枚置於碗中,一枚放在面蒸的「錢龍」上。然後點燈、燃香、放炮,以示將錢龍引回家。二月二傳統節日習俗始終圍繞一個「龍」字,是我國龍文化在民間習俗中的反映。
同樣,這一天各地舉辦二月二廟會。比如繁峙東山底二月二廟會。時間為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五,為期五天,初二為正日。主要活動有商品交易、祭神、唱戲、耍玩意兒等。相傳,該村村東的山酷似兩條巨龍,村內有兩顆明珠,龍頭伸到村旁的羊眼河中,形成二龍戲珠之勢。古時村名為二龍灣。後來,龍心被挖,從此以後,災荒連年有,人畜瘟疫患。百姓為祛災荒,便開始盛辦各種娛樂活動,以求上蒼保佑平安。該廟會始於明崇禎元年(1628)。梨峪村二月二廟會,時間為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三,為期三天,初二為正日,主要活動有燈會、商品交易、唱戲、耍玩意兒等。崞縣二月二史家崗廟會,會期三天,主要是祭神、唱戲、舞龍燈、轉九曲、商品交易。尤其是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初二、初三晚上,鄰村的民眾都要趕到史家崗村觀看舞龍表演,舞龍隊伍首先繞七星陣舞動龍燈,中途在「九曲黃河灣」表演,最後在玉皇殿前廣場上的表演最為隆重和熱鬧,上下翻飛的龍燈和夜空綻放的禮花,將廟會推向高潮。定襄二月二芳蘭廟會,在二月初二前後五天內將龍王爺從山上接回村中大寺的神棚內,請鼓班,唱大戲,禮牲擺供,燒香敬紙。
廟會與傳統節日的共時性主要體現為節期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廟會與傳統節日為何會節期相同?以二月二傳統節日為例,二月初二既是中國傳統年文化的結束,也是春耕生產周期性的開始,龍抬頭、引錢龍習俗寓意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的期盼和嚮往。二月二廟會也是借喻了龍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祭祀龍神,建構神聖與世俗交融的生活空間,使人們的精神得到慰藉。同時二月初二是農閒時節,民眾可以在廟會上盡情地表達和釋放情感。但更為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由於廟會本身在特定社區中的節慶性質,以及中國人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使廟會與傳統節日在時間制度上表現出相同性。
廟會與傳統節日:內容的「異」
廟會與傳統節日雖然有節期上的相同性,但卻存在內容上的差異性。比如繁峙下匯村的廟會與傳統元宵節同日,但內容卻存在較大的差別,廟會對傳統節日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造。該村的元宵節不叫節,而叫會,即元宵會。首先是選、送「會頭」。「會頭」即元宵會的組織者或領導者,由一些眾人推薦且熱心公益的村民組成。成員每年更換,大多新任,個別連任,負責元宵會的諸多事宜,並且決定著元宵會能否辦成功。正因如此,選會頭和送會頭便成了整個元宵會的關鍵。元宵會一般為四天,正月十三開始,正月十六結束。按照慣例,元宵會於十六日晚一結束,本屆會頭便根據民意連夜選拔下屆會頭,第二天送出。會頭的產生,雖然村民能猜個大概,但終歸不確切,只有十七日送會頭儀式結束,才知道下屆會頭的人選。
送會頭的儀式十分隆重。十七日早晨,本屆會頭攜帶爆竹,用茶盤端著請柬和饃饃,來到新會頭家門前,點燃爆竹,高聲道喜,然後推門進家,完成交接儀式。有的新會頭預計自己會被選中,因而提前做好準備,從從容容招呼舊會頭進門,寒暄、沏茶、遞煙。有的則在意料之外,聽到鞭炮聲和道喜聲後,才慌張開門,謙恭而又驚訝地說:「這麼重的擔子,我能挑動嗎?」本屆會頭肯定地說:「當然,要不怎麼會選你?」會頭的任務繁雜,責任重大,被選者即使再為難,也會欣然應諾,因為被村民信任是最榮幸的事。新會頭一確定,便立即策劃和制定下一屆元宵會的規模、形式等。秋收完畢,就開始著手訂購服裝、道具等所需之物,並召集有關人員制定活動的具體方案。選、送「會頭」完全是廟會的組織運行模式,使廟會與傳統節日從實質上剝離開來。
元宵會的活動場所在興國寺的戲場院,首先是「起龍」「取水」儀式。舞龍燈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其目的是祈求龍王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剛剛立春,深睡了一個冬天的龍王爺迷迷糊糊,還沒有完全醒來。因此需要爆竹鞭炮和笙歌鼓樂將其喚醒,讓他知道民間的願望,於是便有了下匯村的「起龍」。正月十三的上午,舞龍的長者和小夥子早早來到戲場院做好準備,只等司儀一聲令下,將長龍撓起,浩浩蕩蕩向喜神坐值的方向開去。喜神值班是根據天幹地支等時序輪換的,每年喜神坐值的方向不同,故起龍的地點也有所不同,有時在東北,有時在西北,不過,大部分時間在東南。到達地點後,燃香焚紙,鞭炮喧天,九點整,隨著司儀一聲悠長的「起龍囉——」,舞龍的老漢、小夥們便精神抖擻地舞動長龍,讓其翻身打滾,徹底醒來。接著,在樂隊的吹打聲中,高舉長龍走向滹沱河岸邊取水。所取之水一部分被潑灑到田間和空中,以示對田地的祭拜,餘下的帶回村供奉在龍王殿。同日,還有「請老爺」儀式。有村必有廟,有廟自有村。由於下匯村在周邊村落中建村較早,廟宇建得也最早,所供的老爺自然資格老、威信高,受到的尊崇也最高,於是就形成了元宵會時其他村莊請下匯村老爺去「巡遊」的習俗。老爺塑像有兩尊,一尊居中而坐,威武雄壯,體量宏大,為坐讀春秋老爺。另一尊站在左下方,體態較小,持刀,黑臉,稱騎馬老爺。鄰村來請的,就是騎馬老爺。「請老爺」在正月十三進行。鄰村一行人,鼓樂開道,儀仗隊領頭,步行而來,用八抬大轎抬上老爺再步行回去,場面甚是壯觀。十六日,再以同樣的儀式將老爺送回。若哪一年商定好了,想讓老爺去巡遊一年,則第二年的正月十三再由下匯村村民以同樣的儀式將老爺請回來。老爺的一「請」一「送」,既沿襲了村落的慣習,維護了村落秩序,又加強了村際之間的關係。
廟會與傳統節日首先遵循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大傳統,但特定區域的廟會與傳統節日已本土化和在地化,同時具有小傳統的特點。廟會和傳統節日是民俗的承載體,集中展示和傳承著民俗民間文化。比如每年元宵節代州聶營、峨口、富村一帶有「起老杆」習俗。首先,元宵節這天村民們要在野外空地上挖一個大坑用來固定社火架子,把幾根大木桿綁在一起,長度要求24米,準備工作做好後,村民們帶著鼓樂隊吹吹打打去老爺廟接上關老爺觀賞煙火表演,順便去煙花製作人家裡迎取各種土製煙花,到達目的地後給關老爺敬香磕頭,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接著,開始起老杆的系列活動,即綁杆、布炮、奏樂、起老杆,完成後等待夜幕降臨點放煙火。全架煙火由「四個鬥一座城」「老爺開城門」「猴子撒尿」「月食」等煙花組合而成。主體煙花點燃前有一種叫背架的社火表演,一個壯漢身穿厚棉襖,背上綁個架子,架子上布滿花炮,點燃後到處亂竄達到驅趕人群以保安全的目的,也增添了熱鬧氣氛。背架表演結束後主體煙花點燃,「猴子撒尿」調皮好笑,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月食」,當月亮由滿月變成殘月,完全變黑後樂隊開始奏樂,煙火製作人用一個自製的點燃器(走兔)點燃月亮的火藥捻子直到月亮復圓。這個環節不允許失誤,否則村民會認為不吉利,所以這項工作需要過硬的技術。「起老杆」習俗是代州特有的民俗事象,也是廟會與傳統節日在地化的結果。廟會是民俗集中展演和傳承的載體,民俗又不斷充實著廟會的內涵,「描繪」著區域廟會的歷史和現實圖景。
五臺山境域的廟會與傳統節日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結合,廟會具備了承載傳統節日所有功能的條件。民國時期,尤其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建立後,隨著邊區政府對廟會與傳統節日的改造,二者的差異性越來越小。
《明清至民國五臺山境域廟會與村落生活研究》
趙新平 著
本書在廣泛開展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運用了大量的碑刻、題記、村志、家譜等珍稀資料,借鑑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較系統地研究了明清至民國五臺山境域廟宇在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徵,尤其是廟會與村落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繫,對人們全方位了解神聖空間和世俗空間建構下的五臺山境域村落生活圖景,透視鄉村生活的實態邏輯,探尋地方社會的變遷規律,以助推五臺山境域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趙新平,山西省教學名師、三八紅旗手、模範教師、「三晉英才」拔尖骨幹人才。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區域社會史和文化史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