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趙構為什麼殺嶽飛(宋高宗趙構殺害民族英雄嶽飛的深層次原因)
2023-10-13 06:19:35 4
真實的趙構為什麼殺嶽飛?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民族英雄嶽飛在南宋抗金名將中是最優秀也是最高調的一位,南宋抗金名將很多,比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吳璘、劉錡、楊沂中、曲端等,但只有嶽飛高調地提出「迎二聖回朝」、「直搗黃龍府」等口號,因此嶽飛成為宋高宗趙構與金朝統治者共同的眼中釘肉中刺,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真實的趙構為什麼殺嶽飛?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真實的趙構為什麼殺嶽飛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民族英雄嶽飛在南宋抗金名將中是最優秀也是最高調的一位,南宋抗金名將很多,比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吳璘、劉錡、楊沂中、曲端等,但只有嶽飛高調地提出「迎二聖回朝」、「直搗黃龍府」等口號,因此嶽飛成為宋高宗趙構與金朝統治者共同的眼中釘肉中刺。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與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從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可以看出民族英雄嶽飛與眾不同的愛國情懷,也正是嶽飛這卓爾不群的雄心壯志,使嶽飛只考慮為國家報仇雪恨恢復中原,而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與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保住皇位的自私自利目標發生根本衝突,最終讓嶽飛走上不歸路。
至於宋高宗趙構殺害嶽飛的具體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趙構為了讓金朝放回母親韋太后,不得不答應金朝殺害嶽飛作為議和的條件。
趙構是一個非常自私自利的皇帝,母親韋太后妻子邢秉懿還有幾個女兒都被金朝強姦凌辱,她們甚至淪為為金軍將士服務的妓女,韋太后甚至為金朝將領完顏宗賢生了兩個孩子,趙構卻不顧她們的死活,自己偏安江南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但趙構對生母韋太后還有一點孝心,為了讓金朝放母親回國享福,趙構必須答應金朝殺害嶽飛的條件。
其次,嶽飛提出「迎二聖回朝」的口號,嚴重威脅了宋高宗趙構的最高權力。
宋高宗趙構是靖康之恥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靖康之恥的製造者,當初趙構手握百萬勤王大軍,卻坐視金朝軍隊把父親宋徽宗大哥宋欽宗押往天寒地凍的北方而見死不救,就是為了自己能登上皇帝寶座。
因此趙構最害怕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回國,自己被迫退位。而金朝使用反間計,說嶽飛與宋欽宗有書信往來,更讓趙構對嶽飛恨之入骨。
第三,嶽飛拒絕執行趙構屠城命令,比趙構更得民心。
公元1132年,趙構傳下密旨給嶽飛,要他血洗江西虔城,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動」洩憤。
嶽飛接到密旨,認為無辜之民又有何罪?他拒不執行,上書趙構:「請誅首惡,而赦脅從。」
趙構惡狠狠地批覆:「不許!」
嶽飛再次上書,趙構置之腦後。
嶽飛持續上書,堅持己見,趙構不得已讓嶽飛自個判決。嶽飛把彭鐵大、李動天等農人起義首領殺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殺戮。
贛州百姓為感念嶽飛拒旨屠城的恩德,繪嶽飛像掛在家中以作留念。八年後,嶽飛被害,每當他的忌日,本地百姓則為他布施錢、飯給寺廟,請和尚為嶽飛超度。
第四,嶽飛幾次建議趙構立儲君,激怒了趙構。
民族英雄嶽飛為何會踩上「議立儲君」這樁頭疼事?都是宋高宗趙構的老毛病惹的禍——好色。
趙構這位風流天子宋徽宗的好兒子,論起「風流」這事,卻是繼承的十分徹底,以《靖康稗史箋證·青宮譯語》裡的原話說:「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對床笫生活,簡直是熱情高漲。
風雨飄搖時節,趙構的風流熱情卻依舊。哪管外面殺的天昏地暗,成日摟著美貌宮女在揚州行宮裡快活,卻不想招了大災: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三,金將完顏宗翰的大軍兵鋒呼嘯攻殺揚州,渾然不覺的趙構卻還在床上忙活。
聽說金軍已殺來時,趙構立刻提上褲子騎馬逃竄。可憐數十萬軍民落入金軍屠刀,繁華揚州城就這樣被屠戮毀滅,是為宋金戰爭史上一大慘事:維揚之變。
但比起這生靈塗炭來,另一個悲催後果,才叫趙構痛的腸子悔青:因為是在床頭興奮到極點時,得知金軍殺來的消息,以《朝野遺記》的話說,這瞬間驚嚇過度的後果,就是二十二歲的趙構「遂病痿腐」。生兒育女?那更沒了指望!
但這個時候,還談不上南宋的「絕後」危機,因為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還是個活潑可愛的小萌娃。誰知一個宮女不小心撞到爐子發出巨響,趙構三歲的兒子趙旉竟然被活活嚇死,氣得趙構把宮女與保姆全部殺死。
紹興七年(1137)秋,嶽飛得到諜報,金朝準備把被俘的宋欽宗兒子趙諶放出來另立宋朝政府,為了避免一場大禍,嶽飛認為只有把正在接受培養的趙伯琮正式立為皇太子,才能粉碎金朝的陰謀。
後來嶽飛在面見宋高宗時提出建議:
「乞皇子出閣,以定民心。」
趙構很不高興:
「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意思是說,你手裡帶著兵,這事是該你說的嗎?話不可謂不重。
第五,嶽飛自比趙匡胤,引起趙構猜忌。
嶽飛當年被封為節度使的時候才30歲,這讓嶽飛十分高興。嶽飛曾當眾說:「本朝30歲被封為節度使者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在嶽飛自己看來,自己的戰功堪比趙匡胤。
但是在趙構的眼裡意思可就變了。當年趙匡胤在成為了節度使之後,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現在嶽飛這樣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歷史會不會重演。趙構因為這個問題十分傷腦筋,他非常忌憚嶽飛,畢竟嶽飛的嶽家軍在南宋軍隊中兵力最多,最多時擁有十幾萬大軍。
第六,嶽飛爭取劉光世軍隊的領導權,引起趙構不滿。
紹興六年,金朝冊立的偽齊劉豫王朝出兵攻打南宋,劉豫這次南下軍隊號稱五十萬,南宋淮西首當其衝,負責守衛淮西的劉光世兵團七萬多人當時感到十分吃驚,認為淮西不可守,主動放棄了淮西,防守長江防線馬家渡。
這時幸虧張俊援軍趕到,張俊部下楊沂中與劉豫之子劉猊發生決戰,劉猊大敗而退,劉光世得知劉豫軍隊大敗後也派其部下王德、酈瓊、靳賽等將追趕,劉豫軍隊敗退。
其實,導致劉光世免職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將領與朝廷權利鬥爭劇烈,宰相張浚想以此為藉口收回部分軍權,減少將領對朝廷的壓力。
「初,張浚在相位,以諸大將久握重兵難制,欲漸取其兵屬督府,而以儒臣將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1》
嶽飛一聽說劉光世免職,就到朝廷來爭取劉光世軍隊的領導權。朝廷本來感到將領權力太重,有尾大不掉難制考慮,藉機把劉光世給免掉了。
嶽飛奉詔詣督府,與張浚議而淮西之兵,猶未有所付,浚意屬呂祉,乃謂飛曰:「王徳為將,淮西軍之所服也。浚欲以為都統制仍命呂祉,以督府叅謀領之,如何?」飛曰:「徳與 酈瓊等夷素不相下,呂尚書雖通材,然書生不習軍旅,不足以服其眾。」浚曰:「張宣撫如何?」曰:「飛之舊帥也,然其人暴而寡謀,且酈瓊之素所不服。」曰:「然。則楊沂中爾。」飛曰:「沂中視徳等耳。」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也?」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以正對。」《宋名臣言行録別集巻八》
如把劉光世的軍隊讓給嶽飛掌握,嶽飛已有軍隊十萬人,如加上劉光世軍隊七、八萬人,更加尾大不掉了,朝廷如何製得了嶽飛。所以,趙構不會把軍隊給嶽飛。
嶽飛擴大部隊是為了北伐中原,赤膽忠心卻被趙構懷疑,提出辭職。
當時宰相張浚想乘機把嶽飛給免職了,於是派參議官張宗元去掌管嶽飛的軍隊,但遭到了嶽飛部將張憲的拒絕。
趙構另一措施催促嶽飛任職。
「上命參議官李若虛、統制官王貴詣江州,敦請飛依舊管軍。如違,並行軍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巻一百十二》
如違,並行軍法,說明趙構對嶽飛的措施已到了免職甚至可能處死的地步,由此可見,趙構與嶽飛矛盾十分劇烈。嶽飛在重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起來帶兵。
「飛然之,遂具表待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巻一百十二》
嶽飛雖然屈服,但皇帝趙構對嶽飛委婉地提出了警告:
「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
第二天,趙構對輔臣說:
「嶽飛舉止已有忿忿之意矣。」
由此可見,趙構與嶽飛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
第七,趙構與嶽飛在淮西大戰發生嚴重的戰略分歧。
紹興十一年正月,金朝重兵入侵淮西,這次金朝幾乎把能調動的軍隊都調入到淮西戰場,號稱五十萬,其目的是想消滅南宋王朝。
如此同時,南宋也是把全國能調動的重兵全調入淮西戰場抗金。
當時大將張俊、劉錡、王德、楊沂中等都到了,後來韓世忠軍隊也到了。
結果,嶽飛軍隊沒有及時投入到淮西戰場,趙構一次又一次寫信催促,嶽飛提出圍魏救趙,進攻洛陽開封,與趙構發生戰略分歧。
後來,金軍被張俊軍隊在柘皋打退了,但金軍撤退到濠州又大破楊沂中等南宋軍隊,六萬多宋軍戰死。
等到嶽飛軍隊來到舒州一帶地方時,金軍已從淮西退走了。
事實上不僅嶽飛軍隊沒有來得及參加淮西大戰,韓世忠軍隊也沒有來得及投入淮西大戰,而淮西大戰南宋由勝轉敗主要是張俊楊沂中等麻痺大意中了金軍的埋伏。
但趙構真的是十分氣憤了,他把淮西大戰慘敗的責任歸咎於嶽飛,對嶽飛動了殺機,定下了計劃。趙構與嶽飛之間的矛盾終於激化了。
趙構謀害嶽飛分為四個方面的步驟:
(1) 趙構罷嶽飛軍權之前,先將嶽飛手下的重要謀士調出嶽飛軍中。
「紹興十有一年夏四月庚寅…右文殿修撰、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謀官朱芾充敷文閣待制;知鎮江府、司農卿李若虛充秘閣修撰,知宣州。二人皆嶽飛幕客也,自軍中隨飛赴行在,上將罷飛兵柄,故先出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2) 以獎柘皋之捷名義把嶽飛等將騙入朝廷,解除軍權。
柘皋大勝金軍是南宋建立以來從未有過一次大勝,趙構以獎勵柘皋之捷召集張俊、韓世忠、嶽飛三大將,封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嶽飛為樞密副使,以不引起嶽飛的猜疑,然後名升實降,給以升官,扣押在朝廷,不到他們勢力範圍。
(3) 指使御史彈劾嶽飛,嶽飛遭貶官。
嶽飛被免軍權後,趙構、秦檜指使御史對所謂淮西逗留之事彈劾嶽飛,嶽飛不得不提出辭職,接下來嶽飛從樞密副使降為節度使。
甲戌,少保、樞密副使嶽飛復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旣劾飛罪未報,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檝復交疏論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
(4) 嶽飛被誘捕入大理寺殺害。
嶽飛被降職後,接下來被把兄弟楊沂中誘捕抓入大理寺。
「戊寅,少保醴泉觀使嶽飛下大理寺。先是樞密使張俊言:『張憲供通為收嶽飛處文字後謀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狀。…乃送飛父子於大理獄,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癸巳,嶽飛賜死於大理寺。…飛以眾證坐嘗自言已與太祖俱以三十歲除節度使,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敵犯淮西,前後親受札十三次,不即策應,為擁兵逗遛。當斬!…詔:飛賜死,命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沂中蒞其刑。」
同時,嶽雲、張憲也遭殺害:「誅憲、雲於都市。參議官、直秘閣於鵬除名,送萬安軍;右朝散郎孫革送尋州,並編管。」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