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怎麼被稱為鬼節(中元節是鬼節嗎)
2023-10-13 01:59:06 2
中元節怎麼被稱為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中元節怎麼被稱為鬼節?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中元節怎麼被稱為鬼節
中元節為什麼又叫
「鬼節」
農曆七月有兩個重大的節氣
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月初七「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日,享有中國的情人節之美譽。另一個則是相對沒有那麼激情四射,還帶有一絲神秘色彩的七月十五「中元節」了。
提到中元節
- 你會想到什麼?-
是鬼節,還是半夜不宜出門?
其實大家這些的想法,都是對中元節的一種遺忘。作為一個在現代存在感極低,恐怖感極高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真的是被大家誤會了太久了,久到我們現在都已經忘記了,但作為一個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中元節的由來
據記載上古時代的中元節,比對現代叫著「鬼節」的陰間風格,實際上卻是十分的陽間。最早是起源於7月半的秋嘗祭祖,這時期是農作物豐收的階段,《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人們把自己收穫的東西,供奉給祖先品嘗,以期望獲得來年的好收成,在古代本質上就是一個祭祖的日子,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種傳承與發展。
圖源網絡
但是現代的中元節源自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在道教中有「三元說」,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中元七月十五「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圖源網絡
地官赦罪職責是為人間赦罪,在這一天地府大門大開,眾鬼可以離開地府,尚有家人的鬼魂,就可以回到家裡去吃飽喝足,而已經沒有家人記得的鬼魂,就只能在路上亂晃
成為孤魂野鬼只能自行去解決溫飽,也許是被家人遺忘的鬼太多了,才會有所謂的那些鬼節禁忌稱。
也許都是被家人遺忘的可憐人
在中元節這天長輩們都會讓我們晚上千萬不能獨自出門,只是得結伴同行,不然出門會撞鬼,然而我們可能沒想到的是,那些所謂的能被我們撞到的「孤魂野鬼 」的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個已經被家人遺忘的「可憐人」,這麼想鬼節不僅詭異,還帶著一絲絲悲情的色彩。
中元節文化演變
圖源網絡
從唐代到宋代,詩人們所記載的中元節的夜晚,都是非常熱鬧的,從「紅燭影回仙態近,翠鬟光動看人多。」
到「小兒竟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這天晚上人們不僅會自己出門,還會帶著小孩一起出門,去賞燈賞月,看戲逛街。尤其是到了宋代,在中元節這一天官府還刻意取消了宵禁,讓民眾可以盡情出去玩一整晚。
直到清末民國時期,中元節才開始逐漸向鬼節發展。
圖源網絡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這些鬼節禁忌,在誕生之初,不是為了恐嚇人們才刻意營造某種恐怖的氛圍,而僅僅只是為了讓我們不要忘記祖先,不要忘記那些已經逝去的人。
也許鬼節這名字屬實是有那麼點嚇人,但節日背後的文化屬性,卻是人情味十足,節日的本意是希望這一天裡,每一個亡魂都有人紀念,每一個人終能落葉歸根。
重新回望這被妖魔化的中元節,被遺忘的也許不僅僅只有我們的祖先,還有這個節日背後的文化底蘊。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重新回望這被妖魔化的中元節,被遺忘的也許不僅僅只有我們的祖先,還有這個節日背後的文化底蘊。
圖源網絡
重新回望這被妖魔化的中元節,被遺忘的也許不僅僅只有我們的祖先,還有這個節日背後的文化底蘊。
讓人感到悲哀的是,這種情況並非只有中元節作為個例,在我們生活中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傳統文化,只剩下那些有假期的節日,但被關注的同時,卻逐漸淡化了節日的文化屬性,演變成了一個個符號化的小長假。
圖源網絡
這些節日變成了大家心中買買買的狂歡,新聞裡所謂的出行小高峰,卻唯獨不是文化傳播的契機。那至於那些沒有假期的節日,更是慘到令人髮指了,輕則被人妖魔化,重則被忽視遺忘。
同樣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19年網際網路上的年輕人發起為漢服正名的事件背後,其實正是一群人對傳統文化的堅持與捍衛,借著漢服的契機,許多曾經不被重視的東西,又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發地站出來,為歷史與文化發聲,為保護傳統文化。
圖源網絡
以上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最近迪奧就因為抄襲了中國的馬面裙傳統服飾事件,而被眾多中國網友和海外中國留學生斥責,這件事我們除了要抵制,更應該思考怎麼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弘揚,特別是怎麼去讓青少年們了解甚至熱愛我們的文化,只有我們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保護我們的文化不被侵蝕。力所能及地築起最後一道防線,這也是一次承載14億國人文化榮光的覺醒。
遺忘歷史就等於背叛,當我們重新築起這道防線時,才能在世界發出更強有力的中國聲音。YOYO相信,我們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就不僅僅是只擁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了。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