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武安八大鎮是哪個(武安各村鎮名稱的來歷)

2023-10-21 05:07:26 1

武安八大鎮是哪個?這裡要先說說我們武安的由來胡注《通鑑》注秦「封白起為武安君」云:【班志,武安縣屬魏郡戰國之君分封其臣,如平原、武安之類,非真食其縣之入也張守節曰: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康,故曰武安】,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武安八大鎮是哪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武安八大鎮是哪個

這裡要先說說我們武安的由來

胡注《通鑑》注秦「封白起為武安君」云:【班志,武安縣屬魏郡。戰國之君分封其臣,如平原、武安之類,非真食其縣之入也。張守節曰: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康,故曰武安。】

武安一詞含憑藉武力獲取安定之意

武安市,其地多山,在邯鄲西,戰國時為趙邑,漢初置縣。縣址在固鎮,隋時遷於今地。1988年撤縣建市。歷史上,蘇秦、白起、李牧均見封於武安,名曰武安君。秦趙閼輿之戰又有武安瓦振一說。可知武安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頗有聲名。或雲,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

小編整理了一下我們武安市大部分村鎮名稱的來歷,大家不妨看下!

1.陽邑:陽,河的北岸,因在南洺河北岸而且得名;邑,城的意思,所以合起來就是河北岸的小城

2.康宿村;據說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微服私訪途徑此地時至傍晚,康熙皇帝被此處優美的景色所吸引,只見此地前臨名河背靠八寶紫金山,青山綠水環繞!故在此地住宿一晚。後更名為「康宿」村。

康宿村北1500米處坐落有紅山寺,大雄寶殿上畫有當年康熙遊紅山  寺的壁畫,並提詩一首:「山石硃砂紅,佳山代五行,真乃進之仙  境也」。時至今日香火旺盛,遊人甚多,逢年過年更是車水馬龍,  熱鬧非凡。作為武安人值得到此一遊,康宿村民熱忱歡迎大家前來  觀光旅遊

3.大洺遠村

因地處南洺河北岸,比北岸的東洺遠村稍大而得名。

明初年,應戰爭故,中原地區人煙稀少,朝廷下令從山西遷人口充實中原。當時人們集中在山西洪桐,從那裡發往中原各地。其中就有我們尹氏祖先。當時尹氏兄弟三人來到武安。其中一人定居在大洺遠也就是我的祖先,另一個定居於南柳泉村,還有一人我不記得了也在武安。這就是武安尹姓的由來。武安所有尹姓皆緣於這三個村。而他們的老家到底在何處已不得而知,只知道來自山西洪桐老槐樹下。

大洺遠村自明初年建村世居於南洺河北岸河套裡,57年發大水,村子被衝毀,後政府統一規劃建村,日前大洺遠村是北安莊鄉條件最好的一個村子,街道整齊,用電,用水都很方便。

4.河渠村 :據說原來村裡小河環繞,到處是河流、水渠,魚蝦烏龜都有的,故名此。

5.格村

第一種說法:據說格村原來常年發生天災,後來請來一位道士,他看後說;"要想逢兇化吉,只有改名",因此有了格村一說,意在隔災避難. 第二中說法:格村四周都是溝,把其隔起來.

6.玉石窪:原名東方紅,因滿山玉石.路面坑坑窪窪.得名玉石窪。

7.宋二莊:古是有宋大宋二兄弟在此那打鐵為生後發展為村落而得。

8.永和村:南北名河交匯之地,建村之人是明朝進士高世元,詩情畫意之下的永和是高為了促進族人之團結而有的名。

9.龍務:原名「龍霧」,隋唐年間在一個村莊大霧三天有人生一男孩 ,就是後來的李密。這個村就叫龍務。

10.團城

團城本來叫「曇城」在以前會有海市蜃樓出現一座城的。這個城的名字就叫曇城,後來覺得曇字不好,是因為有曇花一現之說,後來改城團城的。 你們沒發現我們都叫 tancheng 嗎?

11.莊晏村

明朝建村,因村周圍所修建城牆較好取名莊嚴時間長了就叫成了莊晏。

12.沙洺村

原名沙窩裡,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當地出土了大量陶器,專家鑑定是戰國時期。因此地位於洺河上遊交叉口,地勢寬闊,水流緩慢造成沙子多。所以起名沙窩裡。後因洺河改為沙洺村。

13.西竹昌村:南有南洺河,村東有葦竹,村民以葦竹為生,村在竹西,因竹而昌,所以取村名「西竹昌」。

14.活水村

活水村位於風景名勝京娘湖南側,原名「三門堡」「紫金鄉」。 歷史上據說有位皇后路過此地在這裡住過並用當地的泉水洗好了身上的癬症,後改名「皇后宿」。至明朝時期,武安當地官員知此地泉水甘甜清澈,直接飲用也不會肚子疼。皇后也曾用此泉水洗好了頑癬,便每日用水車取水送往縣衙供應。後來,便將此村更名為活水村。意為流動的長壽之水。

15.大南莊

因為是原崇義鄉最南邊,所以叫南莊,因為在武安還有幾個南字,比如寺莊鄉南莊,邑城鎮南莊,但是我們這個南莊最大人最多,4000多口人,所以叫大南莊。

16.招賢村:當年曹操的招賢館所在地,顧命名招賢村!

17.店子:古時候,在武安鎮店子村附近開了很多家小商鋪,遠近聞名,因此得名「店子」

18.東井:古時候,(明清時期)村西每塊地都有水井,村莊坐落在井的東面,故取名"東井"

19.五湖村

據說是那個村子曾今只有五戶不同姓氏的人家,依山傍水,美輪美奐。後因有人不斷內遷,人口不斷增多,為了紀念當時的開村老祖宗,就把這村名叫作五戶。後又不斷諧音至今演變成五湖四海的「五湖」了。

20.車王口:原名車輞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時是連接山西和山東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在它的東面有個村子叫停駟頭,就是過往客商休息住店的地方,車輞口:顧名思義就是車來車往的交通要道口,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其交通位置失去了往日的功能。

前渠村,古時村前後有一個大水渠,水渠用來澆地,食用,因村在水渠前邊故稱前渠村

21.下團城

下團城位於上團城公社駐地東南偏南一公裡處。丘陵間小平原,土質較肥沃。相傳,建村於明代。始居民有賈.張,李、楊、王,韓諸姓。村址原在窯頭地,初名騎龍村。後遭水淹,遷居今址。因所居之地比上團城較低,故稱下團城。

22.冶陶村

相傳,冶陶村最初在村西四裡處的龍虎河北岸古城「前莊、后庄」地,與南山「牛蛋坡」相望,位於峽谷地帶。現在雖然「古城前、后庄」房屋不存,早已成為可耕種的良田,但「古城前、后庄」遺址上的耕地裡陶片不斷被發現。村民陳金秀、陳同山、陳東柱等在修整土地和打墓穴時,曾多次挖掘出古陶片、古陶鍋、磚瓦。夏季被洪水衝刷的溝壑裡也常發現。所有這些足以證明「前、后庄」是冶陶村遠年祖先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此「前莊、后庄」是冶陶村名的最初叫法。

唐代中期,先民為了有利於生息繁衍,便逐漸東遷於鳳凰山(藥王山)前。此處地勢平坦、豔陽普照、和風拂熙、耕地寬闊、土地肥沃,更有利於在山前開採鐵礦石並進行冶煉。當時,先民們就居住在大寨土崖上。小西峧(劉家寨)上莊巷,寥寥幾戶人家,零零散散分布在崖頭上。相傳,崖下拐子街「大學堂」(紀念館)門外西南角即齊同貴樓後牆根有一座小小的七瓦壠廟,廟前是大寨下經後窯崖跟從東向西通往山西的秦晉大道。因村遷址至大寨崖上,所以人們順便把現在的冶陶村叫成「崖頭村」了。後人覺得「崖頭村」村名太俗,便更名為「野頭村」。「野」字為遠古之意,「頭」的本意是本區域的大村(領頭村),有黃龍廟香亭碑刻:「大明國河南彰德府磁州武安縣故亦(固義)裡野頭村」為證。隨著時間的推移,「野頭村」居民逐漸繁衍,人口增加,集鎮經濟繁榮。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論證,冶陶村在漢代、宋代曾興辦鐵業冶煉並又有陶器的燒制,於是便把「野頭村」更名為「冶陶村」。黃龍廟院西邊「大清康熙歲次五月」時所立碑文中有:「冶陶村,居者千家」的記載。清末,隨著商業發展,冶陶村集貿市場繁華,來往人流量猛增,當時冶陶村就發展為武安八大鎮之一——冶陶鎮。

23.白鹿寺村:居礦山河北岸,群山環抱,東山之麓原有壽寧寺,寺中豢養白鹿,人稱白鹿寺。

24.西寺莊:居北名河北岸,與東寺莊相對,古時,兩村之間有洪門寺,初為寺西莊、寺東莊。寺西莊,居桃園河上遊,四周崇山峻岭,村東原有惠果寺,故名。

25、崇義

相傳,建村於元代。始居民有王、景、閻、米、趙、楊等姓。明初又有孫氏從洪洞,靳氏從河南新野遷來。初時居住分散,原有寨巖、廟疙瘩、春塔、孤鳳臺四個莊。後來移居一處,故取村名「崇移」。後人同音假借,演變為崇義。

26、午汲鎮南馬莊村

相傳明代村中大姓是田姓,族中有人在朝為官,後來犯了龍顏,要被誅族,幸得族中一位早已成仙的仙姑提醒,遂改姓馬,此後本村也改名「馬莊」。由於在縣城北部還有東西馬莊,所以就叫「南馬莊」了。

27、西梁莊

明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下遷民而來,當時先祖到此處後發現此地樹木茂密,風水極好,村南有忽雷山,形似一臥虎;村東及村北有一山嶺環距,形似一條臥龍.所以在此建村.因方位在西,故稱西梁莊,東邊那個村稱東梁莊.

28、清化

相傳,建村於明代。初居民趙、劉、張、王四姓較繁。因近南洺河、紫金山,河水涓涓細流,山下有煤田,昔以其地富饒及景色之美,取村名清花。解放後改稱清化

29、駢山

相傳,建村於唐朝。古時一員大將敗陣,騎帶兩匹馬逃此死去,其子弟找到這裡,定居建村。據明朝萬曆年間的碑記,該村寫作偏頭。舊縣誌寫作駢頭。後以村動儒山、鳳凰山並立,改稱駢山(駢意為兩山並立)

30、大同

相傳,隋末劉武周在此屯兵。後王、陳、劉、孟等姓相繼遷此建村,,取村名大屯。後因「屯」和「同」讀音相近,又取世界大同之意,改稱大同。

31、柏林村

古時村周多柏樹的緣故

32、康二城

據《武安縣誌》記載:建村於明朝。初時,師、董二姓遷來定居。明成化年間,班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由原居村南師子口,後遷今址,為興盛康樂,取名康欲城。明萬曆年間,李姓由西長遠遷來定居,班姓居西,李姓居東,分成東、西兩街,改稱康二城。該村既是本縣東部邊境的門戶,又臨邯鄲武馬路,古為設防守險之處。清代設有集市,商業繁盛。解放前為武安八小鎮之一。

33、礦山村,會蘭村,白入寺,東西寨坡村的由來

很久很久以前,礦山村還是一個3.4百人的小小村莊,西靠一架海拔380米高的大山,山上全是紅裡透紫的大巖石,比一般的石頭要重好幾倍,人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東靠5.6十米的虎跳峽,峽底僅有一米多寬,牲口馱馱子剛好能過去,再寬了就過不去了.(後來人們稱石峽)進出村都要經過

傳說山頂上有一頭巨牛,有4.5米高,白天臥在山上睡覺,晚上就用犄角拱這座大山,拱的滿山都是大石頭.人們就用這大石頭砌地堰,蓋房子.

一天,忽然,闖進來一頭白鹿,巨牛發怒了,悶-----的一聲長吼,把寨坡的一座大山震塌了半個,變成了大坡.後來人們就在坡東坡西住下了,坡東的就叫東震坡,坡西的就叫西震坡,就是現在的東西寨坡.

巨牛怒吼一聲後,跨出了第一步,因用力過猛,把一個小山踩在了地底下,並在一個大石頭上留下了一個大蹄印,似半個月亮,以後人們就叫此地西牛彎月,到現在還清晰可見.

又一扭頭,屙了一泡牛屎,全是紅的,後來變成了一座小山頭,人們叫小紅山,全是高品位的礦石.尿了一潑尿,全滲到了地底下,變成了烏黑 烏黑的高品位礦石,就是現在的五家子鐵礦,也叫7023,追至前邊,好一場驚天動地的械鬥,打的天昏地暗.此地就叫牛抵頭.最後把白鹿抵死了,後來蓋起了寺廟叫白鹿寺,最後人住多了,改名為白入寺.

巨牛一路狂蹦,至會蘭村,人們在後邊高喊,攔住它,攔住它......沒一個人敢攔它,人們就叫此村為不攔的,至現在老人們還叫不攔的.

巨牛跑累了,又回到山上.照樣拱山.睡覺.天長日久,日月造化,巨牛變成了一個5.6米高的大石牛.直到宋朝年間,人們才知道礦石,開始冶煉礦石.造福人間,到現在宋朝年間的鐵爐還在,已經成了邯鄲文化遺產的古蹟,受到國家的一級保護.此村就叫拱山村.解放後,國家修了鐵路,建了礦山,山上的鐵牛也被崩了,村子改成礦山村,不過,我們當地還叫拱山村.

34、賀進鎮

位於武安市西部山區,扼白雲、常社、門道三川之口,為縣西北部貨物集散地。距市區20公裡,面積104平方千米,人口2.63萬人,轄32個行政村。

賀進鎮原名繼城鎮,轄區內群山環抱,層巒疊障,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千餘年的時光流過,難掩古鎮曾經的繁華,早在商、周時期這裡就有了村落先民,南崗和西嶺遺址的文化土層為我們間接打開了塵封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繼城已是武安的著名城郭,象鼻山的石頭城牆、繼城古城牆遺址夯土及出土的銅鐵箭頭為我們見證了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緣慶寺的碑文記述了宋、金時期古鎮佛教文化的鼎盛;十字閣、南北閣及古商業街將明清的繁榮延續至今。**戰爭時期,古鎮是129師陳賡旅駐地。1944年區長賀進同志在反擊日寇掃蕩中犧牲,遂改繼城鎮為賀進鎮以示永久紀念。抗戰結束後,為便於土改,原縣境內繼城(賀進)鎮以西及磁武縣所轄原武安地域老解放區劃為武西縣,駐地賀進,1946年9月武西縣劃歸武安縣。解放戰爭中,大批賀進兒女參加了千裡挺進大別山、渡江戰役、幹部南下援疆等戰鬥工作,為全中國的解放做出傑出貢獻。建國後,賀進人民為社會主義**和建設事業做出巨大成績。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賀進鎮堅持「旅遊興鎮、農業強鎮、林業富鎮」的戰略,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賀進教育事業也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

35、儒山在縣東北八裡,元曹生居山中修儒行,故名。

36、粟山

武安縣城東14裡地有個山叫粟山,平地突起,不和他山相連,遠遠望去,就象一個大糧堆。說起它的名字 , 還有段來歷。

那是在戰國時期 ,秦趙交兵,秦國探知趙國糧草不豐,人心不穩,就派大將白起率大軍來攻邯鄲。趙王聽說秦兵來得兇,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可商量來商量去,沒一個出頭。這時,老將廉頗上前說:「大王給一萬人馬 ,我去退敵。」趙王說:「人馬倒有,可軍中缺乏糧草呀!」廉頗說:「大王不必擔擾,我軍有的是糧草。不出三天,我叫秦國退兵。」趙五見老將說得肯定,素知廉頗不是個吹大話的人,想他一定有錦囊妙計,就命令他帶兵迎敵。

廉頗出邯鄲西門,在離城50裡的一座小山下安營紮寨。這裡南靠鼓山,北臨洺水,是秦軍進攻邯鄲的必經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軍中的糧食盛到布袋裡,都擺到小山上,派人嚴密看守,然後四處貼下告示:糧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違令者斬!

第二天,白起率大軍攻入武安境內,忽然探馬來報:「往東二十裡,發現趙軍糧營,大將廉頗帶重兵把守。」白起聽了將信將疑,親自前去察看。不看還好,一看差點兒把他從馬上驚下來,只見趙軍營中糧食一袋袋、一層層堆積如山,下面軍,大帳連阡,號旗嚴整。於是仰天嘆息道:「糧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從此,這個人堆的「糧山」,就稱作粟山了。後人還曾寫詩記這件事:「山名昉何代?七雄爭周鹿。當日虎狼秦,於茲競角逐。廉頗老將軍,山巔虛積粟。秦軍不敢驕,趙人免屠毒。」這詩還刻在碑上,就立在粟山的半山腰。

37.曹公泉村

相傳曹操的兒子曹植在戰亂年間騎馬經過此地,在這裡的一個有泉水的地方飲馬,即曹公子飲馬泉,簡稱曹公泉

38.管陶村

唐朝時武安西部地界到此,也是管到頭了,後來就叫「管頭」,到今天演變成「管陶」

39.廟上村

舊稱野家廟,村中有野姓家廟而名,後簡稱廟上

40.樓上村

在門道川東岸,村西原有樓鬥寺,藉以村名。

41.青煙寺村

舊時村北有智覺寺,初名青煙寺,故以村名。

42.神南峪村

村北有古神廟,因名神南峪。

43.沒梁殿

村北有觀音堂,頂為磚石券,無梁,俗稱無梁殿,藉以村名。

44.上水頭村

建於明朝 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因是馬項河的源頭而得

45.白府村的村名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白府村叫百佛村,村名的由來是因為村子的旁邊有一個寺廟,寺名叫做紅山寺,寺裡有一百個和尚,故又名百佛寺.村子也因寺名叫做百佛村.紅山寺的香火鼎盛.是方圓百裡的名寺.

也不知道是某年某月,在周圍的村莊經常會有姑娘媳婦失蹤.開始人們以為是被什麼野物給吃掉了.隨著失蹤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引起來官府的重視.於是便貼出來提出線索有獎的懸賞公告.有一天一個走鄉串村賣貨的貨郎來官府舉報說他看見一個奇怪的事,今天紅山寺的和尚從他那裡除了買一些油鹽醬醋外,還買了梳子,眾所周知,和尚是光頭,怎麼可能會用梳子.這其中肯定有問題.於是,一個風黑月高的夜裡,官府突擊搜查了紅山寺,結果也沒搜查到什麼,就在官兵準備撤退的時候,領頭的捕頭發現寺後院的井蓋上有幾根長長的頭髮,揭開井蓋一看,裡面有隱隱約約的燈光.有官兵下去一看,裡面竟是一個極大的地窖,窖裡有幾十個女人,個個都是十幾二十歲左右的姑娘媳婦,仔細一看,就是附近村莊最近失蹤的人.這件事驚動了前來視察的巡撫,於是,下令將紅山寺的一百個和尚埋在寺前的空地上,只漏出一個頭,然後用耕地的犁平犁過去,直到沒有一個活著的紅山寺僧人.最後把那一片曾經輝煌的寺院移為平地.

村名也因為紅山寺,也就是百佛寺的事情改名為音相近的白府村

歡迎訂閱

❶ 微信搜索號碼:ttwuan或搜微信公眾號「天天武安網社區」

❷添加小編QQ\16348607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