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祭祖節日嗎(四大祭祖節重陽節的由來與習俗)
2023-10-20 16:37:33
題記:在網上看到關於重陽節由來的文章,其中在關於《呂氏春秋·紀·季秋紀》的內容有兩處錯處,且為通錯。小記一篇重陽節文章,希望對需要者有所幫助。
在講述重陽節的由來之前,先說說網絡上多存有的兩處誤區。
屈原
誤區一、重陽節最早出現於屈原的作品《遠遊》
據現有的史料,重陽二字的出現,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時期屈原的《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因此多有人認為這記載的是重陽節,如果理解其句意便不會出現這種誤解。譯:積集九重陽氣進入帝宮,探訪旬始星參觀清都天庭。這裡的「重陽」是指天。古人認為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稱天為重陽,此「重陽」非重陽節。
誤區二:重陽節一開始就定在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的時間起初並不定在農曆九月初九。據現存的史料,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在戰國時代就有在季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紀·季秋紀》中收錄:「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網絡上此二處多為「命家宰」和「是日也」,原文當為「冢宰」——古代官職,「是月也」符合全文的行文格式,全文只說九月,並無提到具體日期。)
這裡描述的就是九月祭饗天帝,以謝天帝恩德,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存在的原始形式,只言明在九月,並無明確某日。
(譯:命令太宰,在農作物全部收成之後,建立登記五穀的帳簿,把天子籍田中收穫的穀物藏入專門儲藏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穀物的穀倉,必須恭敬嚴正。這個月,天子要遍祭五帝,並命主管官吏用犧牲祭神。事畢,向天子稟告祭祀已經齊備。)
一、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文化。(楚史記載:公元前690年,楚文王於九月九日,遷都於郢。逢九月九,文王要回重陽祭祀前人。)重陽節的真正出處難以考究,現講述世人多認可的說法: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當從人與自然時序的意識聯繫入手。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
有學者提出,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人對"大火"的祭祀,是祭拜火神的節日。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火神的休眠,意味著肅殺冬季的來臨。因此,人們在這個時節舉行祭奠火神儀式,祈求平安。
中國古代是農業文明,是極重視先人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依靠祖先總結的經驗、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完善耕種技術。因此,感懷祖先、發揚其精神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傳承。
先秦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認為「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易經》中「陽爻為九」,將「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兩者的共點是「九」為極數,九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古代的帝王將其與自身聯繫,稱自身為「九五至尊」。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兩陽相逢,故為「重陽」,也稱「重九」。「九九」與「久久」諧音,自然易與長久長壽相聯繫。
綜上三大因素,在一年之中擇定九月初九這一日子來祭饗天神、感懷先祖、祈求平安長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重陽節始於上古時期,普及於西漢,至唐,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唐以前,為貴族士人階層的祭祀活動),與中和節、上巳節並稱為三令節,此後歷朝歷代沿襲。
二、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
登高、佩茱萸
西漢時,長安近郊有座小高臺,逢九月九日,人們登上高臺遊玩觀景,「登高」由此而來。到了三國兩晉時期,登高的範圍被擴大至登山。《晉書》中記載司馬朝代大將桓溫於重陽節帶領參軍盂嘉、幕僚登龍山擺宴會。
茱萸是一種具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艾子」,可以入藥,有驅蚊殺蟲功效。在醫術相對落後的年代,蟲蛇的叮咬是會致死的,因而茱萸又稱為「闢邪翁」。在漢代,人們將茱萸切碎裝在佩戴的香囊裡。晉朝以後則改為將茱萸插在頭上。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了東漢桓景刺瘟魔的故事,其中有一情節: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帶領妻小、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眾人,告訴大家,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就不染瘟疫。這則故事雖奇異荒誕,但生動地描述了重陽節的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
菊
花糕、菊花酒
重陽節自古就有傳統的飲食:吃花糕、飲菊花酒。
漢代就有吃花糕的習俗,稱為「蓬餌」,用蓬草的葉子和黏黍米(即糯米)製作的花糕。到唐宋時期,花糕的樣式繁多。武則天就曾命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製百花糕,賞賜於臣。重陽節又有女兒節的別稱,因為重陽節這天出嫁女要回娘家過節。九月九日,民間有習俗要將做好的花糕切成薄片,貼在未成年兒女的額頭上,並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
菊花是一味傳統中藥,古人認為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所以菊花又稱為「延壽客」。秋季是菊花的季節,除了飲菊花酒,貴族士庶有賞菊的習慣。
羊肉麵
秋天是畜牧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有溫補功效,食之可以禦寒。
「羊」又與「陽」諧音,與重陽相應。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之意,與「九九」相應。所以就有了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的說法。富裕的人家在重陽日會辦以羊肉為主的宴會;普通的家庭會在當日吃羊肉麵。
重陽節的來歷難以考究,幾次民族大融合為其賦予別樣的寓意與故事性,但也為後世對其由來的探究增添難度。不管重陽節的由來為何,我們可以看到它在中國漫漫數幾千年的祭祀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中國人對自然的感謝,對先祖的感懷,對祖輩精神的傳承。
現今,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弘揚中華民族尊老傳統美德,我國於2013年7月1日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將重陽節定為我國「老年節」,在原基礎上更添一層新的寓意。
篇外話:
對重陽節來歷有所興趣的,推薦你們第一了解下巫楚文化。巫楚文化異於周文化,中原人崇尚人,由中原的神仙為人修煉而成便直觀地體現這一點,而巫楚文化崇尚的是鬼神。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承楚制,使中原文化受其影響頗多。第二了解道教文化,我國很多祭祀活動都有受到道教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