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簡略(端午的來歷有多種)
2023-10-20 14:36:07 1
01
又見端陽,又見端午,陰曆5月5日,國人又沉浸在端午的氛圍中,這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了二千年的古老歷史。
關於這個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甚多。其中,佔主要地位,最令後輩接受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懷王的大臣。(公元前770-476年)
他同樣也是一位愛國詩人。實際上,在面對強大秦國的壓力下,他倡導繁榮國家,加強軍事力量,以便於聯合抗秦。
但是他的建議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結果,屈原被楚懷王廢黜職務並被趕出都城。
在流放過程中,他著成了好幾部表達他憂國憂民感情的詩作:《離騷》、《天問》和《九歌》。這些詩流傳千古永垂不朽。
在公元前278年,秦軍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得知這個消息後,屈原寫下了他最後一部詩作《懷沙》,在5月5日這天跳入汨羅江自盡了。
02
為何紀念屈原定於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變成了「端午」。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的來源之說有很多,最主要是為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此說流傳最廣,最令大家接受。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03
另外還有:浴蘭節說。據傳,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意為在蘭草湯裡沐浴,整個人沉浸在芳香裡,使衣服如花朵般嬌豔華麗、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04
同時,惡日說也較為傳播廣泛。據查,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
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自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
古人之所以認為五月是惡月,是因為農曆五月氣候潮溼,蚊蠅滋生。各種傳染病高發易發。而古代醫學落後,在農曆五月出生的嬰兒和產婦死亡率很高,《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其父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先秦以後將此日均視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05
另外,端午節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的說法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賜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06
以上幾種而我更覺得端午節,紀念愛國者屈原最讓後輩認可,屈原為楚國而死。千年過去,屈原的墳頭飄著愛國主義的旗幟,至今還在獵豬。
儒家認為,屈原為楚君而死。儒者再次用愚忠扼殺了屈原。自由主義者李劼認為,屈原為西周的封建制而死。
楚國是最後一個能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國家,先知屈原已經預知:如果楚被秦滅,天下將走向專制。這種說法新鮮,頗有道理,但終究有拔高之嫌。
沒有跡象能表明屈原走出了儒家的範本,有能力意識到封建制在皇權專制面前的優越。屈原是為貴族而死。
西周建朝者姬姓家族,是西邊一個野蠻小國的土豪,儘管商紂王殘暴,但不等於殷商的貴族已經腐爛。
在二位王子——伯夷叔齊眼裡,周原的姬族沒有資格替換殷商貴族,於是,他們在首陽山不食周慄而死(李劼認為他們為夏商的聯邦制而死)。
而野蠻的姬族,經過幾百年的浸泡,孵化為新貴。尤其西周,以"德"治國,以"禮″格局,講究文質彬彬。
因此,即使到了春秋,貴族已經沒落,但魚死了架子不倒,沒落得有板有眼,就像清末的八旗子弟一樣。
他們參加大型歌會、詩歌會,以歌寄情,以詩會友,且貴且雅。孔子之所以能逆歷史潮流,極力維護舊貴,跟崇拜舊貴的貴雅有絕大關係。
到了戰國,更其禮崩樂壞、僭越成風,野蠻隨意踐踏文明。而虎狼之國——秦國,在屈原時代將一統天下。
而管著楚國三家貴族的三閭大夫屈原,尤為高貴。峨冠博帶、謙謙朗朗,雅如幽蘭,貴似香草,如何忍看貴被蠻踏、雅被野踩!諸國貴族已被蠻秦羞辱,楚國貴族眼見要蹈其轍,屈原心痛,高貴的靈魂倍受煎熬。
尼採宣判上帝死亡,是想推翻基督教的奴役。如果單從此方面理解尼採,則誤解了尼採。
07
人類在鬥爭中,怕死的成為奴隸,不怕死的成為貴族。當時德國民眾已經奴隸化,尼來想用激進的貴族——超人,改變現狀。尼採是西方貴族的最後代言人。
潮流不可逆轉,貴族將要被野蠻人送進墳場。與其讓野蠻葬送,不如讓自己高貴地離開這世界。自殺,毀滅肉體,卻保鮮高貴的靈魂。
尼採為高貴瘋狂。屈原為高貴死去。所以我更推崇端午是紀念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屈原。
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多少仁人志士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立志要百折不撓地去上天下地尋求知音,去尋求理想中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