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分布多少個民族(帶你了解內蒙古三少民族)
2023-10-15 21:24:07 2
在內蒙古肥沃的土地上,
千百年來孕育了眾多民族,
眾多少數民族文化基因共同構成了,
內蒙古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格。
如今在這裡繁衍生息的少數民族,
除了人們熟知的蒙古族外,
還有三個特殊的民族,
那就是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
簡稱「三少民族」。
神秘的三少民族
1997年5月31日,自治區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批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自治條例》和《鄂溫克族自治旗自治條例》。1996年6月1日,《鄂倫春自治旗自治條例》開始頒布實施。至此,自治區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的自治條例全部出臺。
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在歷史上居住地域相鄰交叉,有著許多相同的文化,人們習慣稱之為「三少」民族,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少民族」人口分布相對集中的地理區域: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口約有3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根河市、鄂倫春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的訥河縣等地。
鄂溫克族柳條包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是目前在北方民族中文化形態比較豐富的一個民族。莫力達瓦旗與甘南附近的鄂溫克族已經變成了農區的鄂溫克族了,從事農業。同時還有從事牧業、狩獵的鄂溫克人。
文化習俗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之通古斯語族北語支,但是沒有文字,為了保護這一珍惜語種,鄂溫克旗有針對性地實行雙語教學。既豐富了民族語言教學內容,又有效保護了民族語言。也對搜集、挖掘、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溫克鹿旗
鄂溫克族與馴鹿有著深厚的感情
鄂溫克族搶樞比賽
傳統節日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瑟賓"節,鄂溫克獵人都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會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們繼續跳舞,歡樂到第二天黎明。目前,"鄂溫克族瑟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溫克族慶賀瑟賓節
鄂溫克族服飾
鄂溫克族服飾的原料主要為獸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長腰帶。短皮上衣、羔皮襖,是婚假或節日禮服。
鄂溫克族
無論男女,衣邊、衣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製作的裝飾品鑲邊,穿用時束上腰帶。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皮套褲外面繡著各種花紋,天冷時穿在皮褲的外面。
鄂溫克族傳統服飾
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鄂溫克族婦女普遍帶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已婚婦女還要戴上套筒、銀牌、銀圈等。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人口約有13萬人,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達斡爾族傳統舞蹈
文化習俗
達斡爾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鐘形式。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達斡爾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原文字已丟失,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達斡爾族能徵善戰,後金為入關鞏固後方,三徵索倫,故有俗語「索倫騎射甲天下」。清朝內外戰爭均有達斡爾將領參與。更在抗日戰爭時期,為東北地區抗日做出傑出貢獻。
達斡爾族
傳統節日
阿涅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人們便開始阿涅節而忙碌,準備過年用的各種食品。 此外還有庫木勒節和抹黑節。
庫木勒節
達斡爾族服飾
達斡爾族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
達斡爾族傳統狩獵服飾
達斡爾女子服飾,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此外,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
達斡爾族穿著傳統服飾慶祝豐收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 ,遊獵民族動蕩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近現代社會的頻繁戰爭使得鄂倫春族人口急劇下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有鄂倫春族僅有8659人。
鄂倫春族
文化習俗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使用鄂倫春語,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作為狩獵民族,鄂倫春族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特點。
鄂倫春族精通射箭
傳統節日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鄂倫春族篝火節
鄂倫春族服飾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遊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
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繡、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底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雖然三少民族的人口稀少,
但是悠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使得三少民族的傳統文化,
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