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話怎麼那麼像普通話(毀三觀今天才曉得)
2023-10-16 03:46:59 1
點擊關注·網羅貴州最新最全資訊
在貴州生活了這麼多年,
多彩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典型的本地人。
但是,有時候仔細一想,
關於貴州,好像還有很多事都不了解。
比如——貴州的名字。
喊了這麼多年,你告訴我: 你曉得貴州為哪樣叫貴州不?
是不是一問就懵了?
今天我們就來八一八,
「貴州」二字是咋來的!
先來看一個好耍的故事:
事實上,
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關於貴州的記載,
是在宋太祖開寶七年。
當時貴州一片名叫「矩州」,
而不是「貴州」。
我不是要跟你講歷史,
但是這個故事真的有點扯。
相傳宋朝的時候,貴州還叫「矩州」。當時當家人是烏蠻首領普貴。此人,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也懂得要發展就要找靠山的道理。於是在趙匡胤掌權後,就把貴州獻給了趙老闆。想法沒有錯,問題就在普貴這個人從小在山裡長大,口音實在是太重,趙老闆一不小心就把「矩州」聽成了「貴州」(土音訛矩為貴)……
你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那個時代沒有推廣普通話,一口河南方言的太祖皇帝和來自西南高原的部族首領面對面。前一位開口閉口「中不中」,後一個的「普通話」點都不標準,把「益」讀著「知」,把「矩」讀著「貴」,現場翻譯估計腦殼也有點昏,連蒙帶猜加忽悠地完成溝通任務。
也有研究者說,宋太祖對普貴「率土歸附」的行動非常滿意,在氣氛親切友好的談話中,把「矩州」稱為「貴州」,就像今天我們說「貴國」、「貴姓」一樣,是敬詞的使用,客套話而已。
總之,宋太祖對普貴很是滿意啊!於是大筆一揮,寫了一句:「唯爾貴州,遠在要荒」。這是「貴州」一詞的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現。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宋太祖的這一聲「貴州」,都實在是了不起——「貴州」一詞從此載入了歷史文獻。
我堂堂大貴州的名字,
居然來得如此「烏龍」?
那麼貴州省幾大城市的名字呢?
有沒有比「貴州」更顛覆三觀的由來?
接到看↓
貴陽
聽清楚!「貴陽」叫「貴陽」不是因為「太陽很貴」!
六盤水市
六盤水是一個組合式地名。1964年,國家決定在貴州西部煤藏豐富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煤炭基地,六盤水就是這幾個名字的組合咯,是不是取得特別「簡單粗暴」?
遵義市
遵義其名一般認為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意思是要人們遵循賢哲先王的教導,行為要端正,做事不要偏頗。
還有一說,來自於東漢的一個故事:當時四川的公孫述要稱王,有一些人不贊成,遠道去投奔漢光武帝,光武帝稱讚他們為「義郎」。「遵義」的意思就是希望人們要像「義郎」們一樣,擁護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有表明遵義是一座文化內涵深厚的城市。
安順市
安順名稱來源與戰事有關。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為徵南大將軍,率軍經貴陽、普定府(在今安順)入滇掃清元朝殘餘勢力。廢普定府,改名安順州。「安順」字面意思「平安順利」,但是歷史上來看,卻隱含有中央朝廷鎮壓、收服邊地的事實。
畢節市
「畢節」一詞的最早出現於明朝。
畢節是彝語地名,彝族語讀作「比躋」為彝族一個家支頭人的名字。最後用漢語音寫作現名。
另一種說法是說法是畢節城建完時恰好是除夕佳節。《畢節縣誌》載:畢節為「建置之初時逢除夕,故曰畢節」。
這兩種說法,你更喜歡哪種?
銅仁市
銅仁原名銅人,相傳元朝時有漁人在銅巖處潛入江底,得銅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
元代時候,有個官叫做「銅人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隸屬思南宣慰司。據《銅仁市志》記載:「古人認為『人者,仁也,漸人之化』,並且『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於是就改為『銅仁』。」
興義
興義建縣前稱黃草壩。
嘉慶年間,南籠(今安龍)發了以王囊仙、韋朝元為首的布依族農民大起義,但不到一年,即被清軍殘酷鎮壓。
因為清軍收復琉球後,康熙皇帝即將臺灣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所以嘉慶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在鎮壓了布依族之後,將南籠府改名為興義府,「以示彰善之風」,興義就由此產生啦!
凱裡
凱裡是苗語kali的音譯,意為開墾田地,就這麼簡單!是不是很樸實~
都勻市
都勻名稱最早叫做「都雲」,其實就因為城東二裡有個都雲洞。但是呢,古人又認為「雲之為物,變化不一」,所以就改「雲」為「勻」,取均勻之義。
原來貴州和我們生活的城市,
名字是這樣來的~
趕快科普給身邊不曉得的人!
編輯丨王瀅漁 安軼倫
編審丨王幸韜
多彩貴州網微信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