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四平戰役該不該堅守(四戰四平一場改變國共戰場命運走向的戰役)
2023-10-16 06:31:40 1
一、背景介紹
解放戰爭期間,在1946年6月26日,雙方停戰期剛過。國民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的湖北、安徽、河南交界大別山區把中原解放區的共產黨軍隊包圍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羅山、光山、商城等的狹小地區。面對國軍的圍堵,中原軍區的部隊,決定實行戰略轉移的作戰行動,成功實行戰略轉移。解放戰爭由此爆發。
解放戰爭後,國共內戰第一階段主要是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在此階段對解放區進行了全面進攻。但當時國軍的主力部隊主要在大西南,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主要在關內,東北的主力主要是東北聯軍,對於國共雙方的領導人都知道東北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曾克林將軍去東北後,見到東北的局面後,經過調研後於1945年9月15日,曾克林將軍乘坐蘇聯駐長春最高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派出的專機飛抵延安。曾克林的延安之行,對黨中央作出「進軍東北」的決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在楊家嶺召開會議,聽取了曾克林的匯報,當晚,又通過電報將情況報告給正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據此,中央最終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成立了以彭真為書記的臨時東北局。第二天,曾克林陸同彭真、陳雲、伍修權一同飛返東北。隨後,山東、太行的八路軍、新四軍等十萬大軍海陸兼程,搶在了國民黨軍隊前面,提前進入東北,完成了與國民黨爭奪東北戰略要地關鍵性一步。
二、四戰四平
在中央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後,就有了四戰四平的序幕,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四平戰役是第二次四平戰役,即四平保衛戰。下面將分別介紹四次四平戰役。然後分析四平戰役的影響。
第一次四平戰役
1946年1月13日,蘇軍開始陸續從東北撤出,東北出現了外交的制衡。東北民主聯軍在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到東北後大量擴軍後,控制了四平、長春等地,繳獲了日軍留下來的大批軍用物資,增強了戰鬥力。國民黨軍不甘被動,為迅速實現對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國民黨在美國幫助下加緊從大西南往東北調兵,實施武力接收。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國民黨陸續派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城市,建立國民黨各級政權。
四平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在瀋陽、長春之間,是連接東西南北鐵路和公路的交通樞紐,又是糧谷集散地,在當時就已經擁有10多萬人口。四平的位置正好處於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重要鐵路的交叉點上,是連接東西南北鐵路和公路交通的咽喉要地,是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特別是國共雙方都要經略東北時,自然四平成為國共雙方的兵家必爭之地。1946年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率近百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劉翰東任遼北省政府主席,並把四平市作為遼北省的省府。省府就設在四平城。
對於四平市的重要性,蔣介石還特別告訴劉翰東,東北很重要,國民黨的命運在東北;而要控制東北,就必須奪取戰略要地四平。劉翰東上任後,四處網羅偽滿殘餘武裝和土匪、地主武裝,以作為國軍主力部隊到來前的接應部隊。四平之重要,蔣介石知道,我黨的偉人們自然也深刻明白四平的戰略位置。但因為蔣介石的國軍多路進攻,在美軍的幫助下,海陸空三個方向向東北進軍,僅僅到1946年3月蘇軍撤走後,瀋陽由關內開赴過來的國軍主力就有20餘萬人,與東北聯軍爭搶東北大中城市,並以瀋陽為基地,向本溪四平進攻。
東北聯軍未及時布置重兵,四平市被國軍佔領。為了遲滯國民黨軍對東北的進攻勢態,林彪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名義向中央軍委發電,中央軍委指示東北局、西滿分局「應立即準備粉碎蔣軍的進攻」。同時指示東北民主聯軍:「蘇軍撤退後,必須打幾個勝仗,弄得蔣軍在東北處於困難的情況下,蔣軍才會在我們所能接受的條件下和我妥協。」
林彪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後,立即部署奪取四平的戰鬥。東北民主聯軍參戰部隊有遼西軍區保一旅一團、萬毅縱隊(亦稱東滿第七縱隊)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三師十旅的4個連、遼西二分區一部分及梨東縣大隊等共6000餘人。戰場總指揮為三師十旅旅長鍾偉,副總指揮為保一旅旅長馬仁興,參與領導此戰鬥部署和指揮的還有中共遼西省委書記陶鑄,遼西軍區司令員鄧華等。四平國民黨守軍主要為劉翰東接應國民黨軍主力的應急部隊約3000餘人。東北民主聯軍於3月15日攻佔了四平西郊飛機場,3月16日晚接敵圍城。保一團、萬縱五十六團、原二十四旅七十團分別從城西、東、北三面攻城,其它部隊配合。戰鬥於17日凌晨2點打響,中午結束。此戰甚為順利,生擒了遼北省主席劉翰東和匪首王大化、王耀東;敵保安司令張東凱、副司令王永清化裝逃脫;消滅敵人30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長短槍2000餘支、汽車20輛、馬300餘匹,其他軍用物資一大批,而民主聯軍只傷亡200人。林彪得知四平解放的消息,甚為高興,通令嘉獎了參戰部隊。
第二次四平戰役
第一次四平戰役的順利,鼓舞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士氣,也低估了國民黨軍的戰力,蔣介石也甚為國民黨軍的收編力量和屬下的執行能力惱火。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代理保安司令官鄭洞國迅速調集重兵向四平進軍。孫立人的新一軍和號稱國民黨御林軍的七十一軍沿康平、法庫一線企圖迂迴四平。新一軍和七十一軍是擁有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依仗其機械化優勢和參加過國外遠戰作戰及美軍教令,從瀋陽一出發就叫喊「4月2日前佔領四平,4月8日前佔領長春。」熊式輝和鄭洞國同時派長官部副司令長官梁華盛到鐵嶺設立攻打四平的指揮所。但由於四月份正是春暖雪化的時節,四平沿途道路泥濘,由於新一軍和七十一軍的美式機械化裝備,孫立人的新一軍和陳明仁的七十一軍行動遲緩,還有東北聯軍的不間斷狙擊襲擾。這也不是孫立人和陳明仁二位國軍悍將的不賣力,但4月2日佔領四平的目標是難以實現。
面對這種國民黨軍步步緊逼,要實現佔據整個東北的作戰計劃目標,已經在3月中旬向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北滿和南滿大舉進攻,為了遏制這種勢頭,同時,牽制國民黨軍的兵力。中共中央先後三次電示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要「動員全力,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林彪接二連三接到黨中央、毛澤東的電令,思慮再三,覺得四平大戰難免。他當即決定帶領民主聯軍司令部的人員趕往四平,親自組織、指揮四平保衛戰。4月3日,林彪在四平致電黨中央、毛主席,表決心:」我此刻已到四平街。……集中6個旅擬堅決與敵決一死戰」。
於是解放戰爭初期的一場我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和國民黨精銳部隊的防守與進攻戰,四平保衛戰正式拉開了序幕。第二次四平戰役從1946年4月8日起,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投入直屬一師(梁興初部),萬毅縱隊,西滿三師(新四軍黃克誠部)十旅、八旅等共12個團,在昌圖北的興隆泉、興隆嶺等地區圍殲進至該地的國民黨新一軍之三十八師,殲其4個連。同時民主聯軍西滿三師的七旅在朝陽坡與國民黨軍1個團作戰,殲其400餘人。這幾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1200 餘人。然後,三師七旅等部在泉頭、雙廟子等地同國民黨軍作戰多次,遲滯了國民黨軍的推進速度。國民黨新一軍、七十一軍在四平外圍遭到民主聯軍有力的反擊後,七十一軍放棄從左翼迂迴四平的打算,緊緊向右翼的新一軍靠攏,於4月17日逼近四平。同時,新一軍的五十師進至四平西南的牤牛哨和東南的半拉山門,新一軍的三十師進至四平南山的地廟兒溝,新一軍三十八師進至四平以西的老四平和泉溝車站,形成對四平的弧形包圍之勢。
國民黨軍隊由於對四平久攻不下,銳氣受挫,於4月27日停止了進攻,修築工事,雙方形成對峙形勢。民主聯軍利用雙方對峙這段時間,進一步修整工事,有的還用上了鋼板、鋼軌,使工事更加鞏固。同時,四平人民組織文藝演唱隊到前沿陣地演出,四平周圍的許多地方政府組織慰問團到陣地慰問,使廣大指戰員受到鼓舞,增強了堅守四平的信心。四平前線經過一段暫短的對峙之後,5月15日又開始了更大規模更加激烈的戰鬥。國民黨軍集中了10個整師的兵力到四平陣前。堅守山頭陣地的民主聯軍指戰員不畏強敵,頑強抗擊,打退了多次整營的衝鋒,終因力量相差懸殊,陣地失陷。
5月18日,林彪向中共中央、毛澤東報告了四平保衛戰的近況。林彪在電文中說:「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午夜,東北民主聯軍根據林彪的命令,突然悄悄撤離了四平。5月19日,毛澤東以中央的名義給林彪回電:「1、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高度頑強的英勇精神,這一鬥爭是有歷史意義的。2、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在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果斷決定守城部隊於5月18日午夜到5月19日凌晨,全部撤離四平,作戰略轉移。至此,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東方馬德裡結束。
第三次四平戰役
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先後奪取長春、吉林市等數十個城市,如要繼續向南發展,就必須拿下四平。此時,防守四平的是71軍兩個師及13軍一個師,正規部隊約一個軍兵力,加上地方保安部隊和配屬力量,四平守敵共3.5萬人,指揮官是抗日名將陳明仁。抗日戰爭時期,曾率七十一軍血戰攻下日軍號稱「堅不可摧」的嵩山要塞,為光復滇西立下大功。作為進攻方的東北民主聯軍派出的攻城部隊為李天佑的1縱、西滿縱隊及6縱一部,約兩個多縱隊兵力。時值解放戰爭即將轉入戰略反攻階段,部隊經過休整,一個縱隊約3~4萬人,推算民主聯軍進攻兵力大概在十萬左右。
1947年6月 11日。西滿縱隊一師攻佔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七十一軍運輸營和保安團一個營共600餘人。6月13日,第一縱隊二師四團二營攻佔國民黨軍新立屯據點。至此四平近郊的國民黨軍據點基本被清除,為總攻掃清了道路。23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十八師投入四平攻堅戰。四平戰鬥改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統一指揮。25日,一縱隊三師攻佔國民黨軍重要據點天主教堂。此後,國民黨軍殘部被壓縮在曉東中學、油化工廠一帶頑抗,路東市區一半以上被民主聯軍佔領。28日,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的9個師增援四平部隊,均已出動,其先頭部隊已到達四平附近的泉頭車站。企圖解四平之圍,並與民主聯軍決戰於四平外圍。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聯軍攻取四平已無意義。遂奉命於6月30日拂曉全部撤離四平戰場。四平攻堅戰結束。
第四次四平戰役
1948年2月27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下達進攻四平的作戰部署,命令第一縱隊、第三縱隊一部、第七縱隊(由西滿縱隊改編)和獨立第二師、總部直屬炮兵團組成進攻四平的部隊。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又令第二、第六、第八、第十,4個縱隊及獨立第四、第五師,於昌圖、泉頭、威遠堡、蓮花街、通江口一帶阻擊瀋陽北援之國民黨軍。一縱、三縱、七縱和獨立二師、4個炮兵團接到總部命令,立即分別從石佛寺、開原、昌圖、金家鎮、大窪等地向四平進發,準時進入集結地域,對四平形成了全面包圍的態勢。此時已經是解放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戰場的勢態正在調轉,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處於戰略進攻方向,而國軍進入防守階段。
1948年3月4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開始外圍戰鬥,集中力量掃清四平守軍的外圍支撐點。各部隊分頭進攻,先後攻佔了海豐屯、徐家窯、新立屯飛機場、師道學校、紅嘴子,東門外地堡群以及城北制高點三道林子,到1948年3月10日國民黨軍外圍支撐點全部被東北人民解放軍肅清。1948年3月12日7時40分,總攻開始。第一縱隊從西北、正北兩個突破點向城裡攻,第三縱隊從東北、東南向城裡攻,第七縱隊從西南往城裡攻。8點鐘,三個縱隊相繼突破國民黨軍之防禦堡壘,攻入市內。突入路東的人民解放軍第一縱隊,採取迂迴穿插戰術,把國民黨軍的防禦體系打亂,隨即組織部隊連續發起猛攻。激戰至深夜國民黨部分殘兵縮到兩個據點。彭鍔倉皇間帶著一千餘人向北突圍而去,扔下了仍然堅持在陣地上的大部分國民黨第88師官兵。1948年3月13日晨,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對國民黨軍殘部發起最後猛攻 。7點整戰鬥全部結束。
這次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1.9萬餘人,其中生俘1.56萬餘人,斃傷3780人。繳獲各種炮216門,機槍461挺,各種槍枝9688支,各種炮彈1.1萬發,子彈77.9萬發,手榴彈7474枚,火車頭30輛,車皮500節,汽車85輛,騾馬1651匹,電臺23部,以及其他大量軍用物資。人民解放軍傷亡4931人。 至此,四平戰役以四平的解放而全部結束。
四平戰役的意義
我們常說的四平保衛戰和四平攻堅戰是抵指四平的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這兩次戰役在解放戰爭中對國共雙方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第二次四平戰役,四平保衛戰,
四平保衛戰是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後,解放戰爭在過渡時期進行的第一次與經過按美軍標準訓練並參加過遠徵軍的國軍精銳,都是戰場上廝殺活下來的老兵,大規模正規作戰的戰場應變能力和素養都是一流的。而東北民主聯軍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雖然也是經過敵後戰場與日偽軍的廝殺,但這和國軍的正面戰場相比,還是小打小鬧。正規化和標準化、系統化的軍隊訓練也和國軍不在一個層次。還有就是裝備,新一軍和七十一軍的裝備都是全美式式的,雖然東北民主聯軍接收了大量的日軍裝備,但大家看過太平洋戰場美軍火力的瘋狂。就將領來說,二次戰役,林彪親自上陣,大家也知道林總是排在元帥第三位。在蘇聯養病期間,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高級將軍官授課,林彪在此期間曾對德軍的一次行動作出估計並報告了蘇聯軍事當局,獲得高度重視。其軍事水平可想而知。
國民黨軍的將領是新一軍的孫立人,和七十一軍的陳明仁,孫立人將軍,清華大學、美國維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首次入緬作戰,作為38師師長,就在在孟關傑布山隘間戰役斃敵2000餘,孟拱河谷戰役擊斃日軍12000餘。第二次入緬作戰任新一軍軍長,擊斃日軍三萬三千有餘。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國軍現代化、完善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的主導將領。陳明仁也是一代名將,治軍嚴謹,愛兵如子,為國軍進攻滇西立下大功。
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整體來說東北民主聯軍處於弱勢的一方,但第二次四平保衛戰是東北民主聯軍和國軍抗日戰爭結束後首次的投入兵力最多,國民黨方面投入的兵力有新1軍、新6軍、13軍、52軍、60軍、71軍和93軍,總計7個軍的兵力,事後加入53軍;東北民主抗日聯軍投入十餘萬兵力。但在林總指揮高超的指揮下,東北民主聯軍堅持一個月餘,並且四平保衛戰被譽為東方的馬德裡。此戰蔣軍的新一軍傷亡6000多人,第七十一軍第八十師大部被打死,第九十一師損失l 個半團,第一九五師死傷過半,總計傷亡1.6萬餘人;民主聯軍傷亡8000人的代價。
但這次戰爭的意義是深遠的,首先,鍛鍊了東北民主聯軍大規模作戰的能力,提高了軍隊應對大兵團作戰的能力,第二,第一次國共雙方的投入幾十萬人,在抗日後的首次精銳力量硬碰硬的陣地戰,考察了國共雙方的指揮官的指揮藝術和單兵的戰場應變能力等等。第三,這一個月的堅持,雖然東北民主聯軍損失慘重,但理順了東北聯軍內部的指揮關係,確定了東北聯軍由林彪以中央委員的身份統領東北黨政軍一把手地位,奠定了東北解放的制度和領導體系基礎。第四、緩解了國軍進攻北滿和南滿的軍事壓力,粉碎了杜聿明迅速佔領東北全境的目標,第五、為北滿和南滿以及東北民主聯軍控制的後方地區政務和軍務管理系統的調整和修養提供了緩衝,留下了時間。從結果來看,國民黨軍雖然佔領四平,但歷時一個月,最後之所以國軍順利佔領四平,但是中央軍委和林總是統領全局後的考量,一個月時間,中央軍委和林總已經充分評估了國民黨軍的戰力和將領指揮水平。所以這就像田忌賽馬的第一次比賽,雖然輸了,但是強者已經把所有的實力暴露了,而第二次在調整策略後就勝利了,所以東北民主聯軍雖然撤退,但並不是失敗,而國民黨軍是完全暴露了實力。
第三次四平攻堅戰,是解放期間解放軍是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此役根據《第四野戰軍戰史》記載,民主聯軍傷亡一萬三千餘人,殲滅守軍一萬七千餘人。而《國民黨戡亂戰史》則承認第71軍(附第54師,含外圍戰鬥)傷亡兩萬三千餘人,估計打死打傷民主聯軍十五萬人,俘虜兩千一百二十一人。陳明仁和廖鈞因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根據東北野戰軍軍史和陳明仁將軍回憶,第三次四平戰役,在戰爭打到最後時刻,陳明仁將軍可用兵力只剩百餘人,每位士兵的防務距離將近五十米,而且防務區域需要照明彈和空中火力地面火炮持續支持,陳明仁將軍回憶中:如果東北民主聯軍再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四平也就移守了。
第三次四平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之初,這次可以說是城市攻堅戰的預演。為我軍的城市戰役積累了經驗。為後來作戰創造了條件,此後無論是民主聯軍還是之後的第四野戰軍,再也沒有在城市攻堅中出現過如此巨大的傷亡。
四次四平戰役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解放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每次的結局都代表可國軍的戰略退縮,解放軍的實力上升和人民的選擇。
聲明:文章為自己創作,歷史事實資料從百度百科和文庫獲得,圖片為自己網絡搜集,文章思路和構思是自己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