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最開頭的和尚起到什麼作用(紅樓夢中的木居士)
2023-10-18 08:24:40 2
《紅樓夢》第五回「開生面夢演紅樓夢,立新場情傳幻境情」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警幻仙子領著他飲過「千紅一窟」的茶,「萬豔同杯」的酒,翻看了金陵眾女子的命運薄冊,聽了《紅樓夢》十二支曲子,最後還和警幻仙子的妹妹可卿同房,領略男女風月之事。
夢中過了幾天之後,警幻攜寶玉、可卿閒遊,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方,那裡「但見荊榛遍地,狼虎同群,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無橋梁可通。」寶玉正彷徨,警幻仙子就警告他,不要再往前走了,趕緊回頭要緊!
警幻告訴寶玉: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裡,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
警幻怕寶玉墮入迷津,勸他回頭,寶玉還沒來得及回答,只聽見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一夜叉般怪物竄出,直撲而來,將他嚇醒了。
這段情節可能大家讀到過,但大家是否考證過,迷津中的「木居士」和「灰侍者」是什麼意思?
其實戚本旁有夾註:特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句以消其念,可謂善於讀矣。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木居士」和「灰侍者」是一個比喻,指的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現在我們用這兩個詞形容一個人失去了精神,失去了生命力,毫無生機。但是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和我們今天的理解大有出入,甚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槁木死灰」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的修道境界。
這段話是出自《莊子·齊物論》,其中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顏成子遊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文中的南郭子綦是一個得道高人,顏成子遊是他的學生。
這一天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著,抬頭向天、緩緩吐氣,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靈魂。
顏成子遊問老師:「你這是怎麼回事呀?,難道一個人的身體可以一動不動就像枯萎的樹木一樣,難道一個人的心神也可以一點生機都沒有,如同死灰一樣嗎?您今天靠著桌子坐的神情,與之前不太一樣呀!」
南郭子綦聽到學生這麼問,很開心,說:「你問得很好,今天我做到了『喪我』。你知道嗎?你聽到過人籟,卻不曾聽到過地籟;你聽到過地籟,卻沒有聽到過天籟!」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從這裡來的,在《莊子》中,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只有得道高人才能到達這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喪我」。
喪我,就是失去自我。
但是失去自我並不是沒有主見,沒有靈魂,而是打破了「自我」的局限性,讓自我和更大的世界,更大的宇宙合而為一了。而只有失去了自我,你才能聽到「天籟」。
何謂「天籟」接著,南郭子綦給顏成子遊解釋了什麼是「天籟」。
子遊曰:「敢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汙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遊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子遊問:「請問它們究竟是什麼。」
子綦說:「大地吐出的氣,名字叫風。風不發作則已,一旦發作整個大地上數不清的竅孔都怒吼起來。你獨獨沒有聽過那呼呼的風聲嗎?山陵上陡峭崢嶸的各種去處,百圍大樹上無數的竅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圓柱上插入橫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圍的柵欄,有的像舂米的臼窩,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它們發出的聲音,像湍急的流水聲,像迅疾的箭鏃聲,像大聲的呵叱聲,像細細的呼吸聲,像放聲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裡深沉迴蕩,像鳥兒鳴叫嘰喳,真好像前面在嗚嗚唱導,後面在呼呼隨和。清風徐徐就有小小的和聲,長風呼呼便有大的反響,迅猛的暴風突然停歇,萬般竅穴也就寂然無聲。你難道不曾看見風兒過處萬物隨風搖曳晃動的樣子嗎?」
子遊說:「地籟是從萬種竅穴裡發出的風聲,人籟是竹蕭所吹出的樂聲。那請問什麼是天籟呢?。」
子綦說:「所謂天籟,乃是風吹萬種孔竅發出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使這些聲音之所以千差萬別,乃是由於各個孔竅的自然狀態所致,鼓動它們發聲的還有誰呢?」
其實南郭子綦給顏成子遊講的道理就是「齊物論」。
什麼是「齊物論」?齊物論的中心思想是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種意見,各種觀點也是平等的,是沒有好惡美醜的,但是由於每一個人固有的觀念,每一個人自身的性格、癖好、人格的不同,所以從每個人眼中看去的世界,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形象、意義、美醜、好惡。
當我們能夠放下「自我」,以開放的態度去聽每一種意見,去接受它們本來的樣子,去理解形成它們的原因,也就能明白這個世界是不存在高低貴賤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物也是平等的,不同的意見也是平等的。
但是要參悟這一點非常困難,難就難在要「喪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固有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但莊子告訴我們:要放下自我,摒棄判斷、愛憎,去除成心,消除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人生、宇宙。
曹雪芹的用心「喪我」對於初涉世事的賈寶玉來說,無疑是不可能的。但是曹雪芹非常高明地將伏筆埋下,他並不是在暗示賈寶玉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趁早死心算了,而是在為後文賈寶玉「懸崖撒手」做伏線,賈寶玉必須要經歷所有這些溫柔富貴鄉,經歷與大觀園女孩子們的真摯情感,經歷與林黛玉之間的深刻情愫,經歷賈府從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繁華到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巨變,只有這樣,賈寶玉才能完成他的「齊物論」,最後達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頓悟世間一切的本質,以至於能夠放棄世俗的一切,甚至於放棄愛過、恨過的一切,遁入空門。
在第八回「薛寶釵小恙梨香院,賈寶玉大醉絳芸軒」中,賈寶玉第一次將寶玉拿出來給薛寶釵看,作者寫了一首詩來描寫這塊幻化為通靈寶玉的石頭:
女媧鍊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
在這首詩旁邊有甲本側批:二語可入道,故前引莊叟秘訣。
由此可見,曹雪芹將莊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看做了入道的法門。
在曹雪芹眼中,這個花花世界,這個看似美好或醜陋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迷津」,只有「木居士」和「灰侍者」才能渡過它,不被它傷害,不受它的影響,保持自性的完整和純粹。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歷劫,不管你是像賈寶玉這樣的富貴,還是如劉姥姥那樣的貧窮,從「齊物論」的觀點來看,他們都是平等的,世界提供給每個人機會是平等的,如果貧窮能讓人卑賤,那麼富貴也能讓人驕慢,貧窮和富貴同樣都是迷津,只有放下自我重要感,放下分別心,你才能真正了悟人生的意義,到了那時,你自然不會有愛和憎,不會有怨和悔,不會有得與失。
因此我認為曹雪芹的思想,其實和莊子是一脈相承的,儘管書中有多處提到儒家、釋家,道教、佛教,書中也有許多出家之人,但從思想源流上來說,曹雪芹最認同、最喜歡的無疑是莊子的道家思想,在《紅樓夢》中有多處提到莊子,這一點以後再繼續展開分析。
作者:MENG
頭條號:話夢空間
MeRead
#紅樓夢# #我說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