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縮寫是什麼意思(BBCV看完就明白了這些詞語的意義和由來)
2023-10-18 09:51:10 1
相信很多剛剛接觸《戰艦獵手》玩家會對很多縮寫表示茫然,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來詳細解讀一下這些名詞以及它們的由來。
BB—戰列艦
bb全稱Battleship,中文譯名為戰列艦,最初來源於line-of-battle ship一詞,原教旨意義就是在戰列線上對擼的戰艦,因此對火力以及防護都有嚴格的要求,當然也不是沒有異類,例如德國佬的某些船,戰列艦本身是一個很巨大的體系,各個時間段也有不同的稱呼,而近現代戰列艦稱呼的核心是無畏號戰列艦,這艘戰列艦完全重新定義了戰列艦的系統分類,從此,在他之前或者沒有他的設計思想的戰列艦被稱作前無畏型戰列艦,和他同時期或他之後的被稱為無畏型戰列艦,在這下面當然還有更系統的分類,比如由英國人自己定義的以獵戶座級戰列艦為開端的超無畏型戰列艦,以日德蘭海戰為線劃分的前日德蘭型戰列艦和後日德蘭型戰列艦,以華盛頓-倫敦海軍條約為基準出現的條約型戰列艦,統合了戰列巡洋艦的航速以及戰列艦的厚裝甲兩大優勢的快速戰列艦。接下來提一下沒種艦船的開山之作,方便大家自行調查。
前無畏型戰列艦最初為英國人於1892年建造的君權級戰列艦,無畏型戰列艦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無畏號戰列艦,超無畏型戰列艦定義比較亂且各國不相同,這裡我們還是取那個年代的霸主英國人的定義,為獵戶座級戰列艦,後日德蘭型的第一艘可以看做是長門級戰列艦,條約戰列艦的代表則是納爾遜級戰列艦,快速戰列艦最初應該算到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頭上。
南卡羅萊納號戰列艦
BC—戰列巡洋艦
bc,全稱為Battlecruiser,中文譯名為戰列巡洋艦,屬於裝甲巡洋艦的發展型,發明這一艦種的英國海軍上將費舍爾男爵給予的定義為:1,以高航速為主力艦隊進行先頭偵查。2,突破對方中小艦船的警戒區進去的強行偵查。3,在敵方戰列艦的射程外,對敵方的中小型艦船進行打擊。4,追擊敵方撤退的船隻。5,確保海上運輸航線的安全。
戰列巡洋艦的開端為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及日德蘭的洗禮,戰列巡洋艦的巔峰便是海軍上將級戰列巡洋艦胡德號。順帶一提,德國的戰列巡洋艦發展思路與英國不同,德國戰列巡洋艦德文為Schlachtkreuzer,主要看重的是航速以及裝甲,而對火力要求不高,其開端便是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除此之外,還有些更另類的,比如美國人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雖然美國佬自稱開創了新艦種,但是這玩意怎麼看也該分到戰列巡洋艦的範圍內。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CV—航空母艦
CV,全稱是Carrier Vessels,中文名為航空母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水上飛機首先被用於海上偵察。剛開始,水上飛機只能被置於船後,由船隻來牽引。一但遇上惡劣天氣,缺少保護的水上飛機就有進水、發生傾覆的危險。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是唯一擁有艦載水上飛機的參戰方,英國軍方提出水上偵察機有助戰局發展的意見,並要搭配保護它的戰鬥機,因此,不能再只使用沒有飛行甲板、無法供戰鬥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必須重新設計另一種新軍艦,這即是後來的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度被廣泛的運用。它是一座浮動式的小航空站,攜帶著戰鬥機以及轟炸機遠離國土來執行攻擊敵人目標的任務。這使得航空母艦可以由空中來攻擊陸地以及海上的目標,尤其是那些遠遠超過一般射程之外的目標。由航空母艦上起飛飛機的戰鬥半徑一直不斷地在改變海軍的戰鬥理論,敵對的艦隊必須在看不到對方艦船的情況下,互相進行遠距離的戰鬥。這徹底終結了戰列艦為海上最強軍艦的優勢地位。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CA—重型巡洋艦
ca,全稱為Heavy Cruiser。中文譯名為重型巡洋艦。相信有不少人要吐槽了,你這縮寫和全稱完全不一樣啊喂!其實,這種艦船最初起源於華盛頓海軍條約中的條約型巡洋艦,在倫敦海軍條約進行了嚴格的定義,而條約中定義的classA就是我們所謂的重型巡洋艦,而classA的縮寫就是CA(是不是覺得很繞,都是英國佬的錯),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重型巡洋艦的基礎定義:排水量在萬噸以內,主炮口徑大於6.1英寸,小於或等於8英寸,就是classA,也就是重型巡洋艦。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完全遵守條約,除了英國人。在倫敦海軍條約結束後,重巡洋艦的噸位基本都在萬噸以上,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的噸位更是喪心病狂的達到了1萬7千噸,而被稱為條約重巡之王的高雄級重巡洋艦實際噸位也在1萬1千噸左右(愛宕號的噸位為喪心病狂的1萬3千噸)
得梅因級重型巡洋艦
CL—輕型巡洋艦
CL,全稱Light Cruiser,中文譯名為輕型巡洋艦。輕巡洋艦的起源可不是海軍條約,他起源於防護巡洋艦,第一艘輕巡洋艦為英國人的林仙級輕巡洋艦(1913),比起前輩防護巡洋艦,輕巡洋艦進一步提升了航速,並且在側舷裝備了輕型裝甲。在海軍條約締結之前,輕巡洋艦的定義比較模糊,以至於出現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霍金斯級輕巡洋艦(後來在在倫敦海軍條約中被定義為了重巡洋艦)在條約後,輕巡洋艦有了明確的定義:排水量在萬噸以內,主炮口徑在6.1英寸以內(包括6.1英寸)。
這個定義便是classB,條約型輕巡洋艦,當然仍舊並非所有國家都遵守條約,還是除了英國人。條約型輕巡洋艦開始巨大化的罪魁禍首為日本的最上級輕巡洋艦,順便一提的是,大家都覺得最大的輕巡洋艦一定是伍斯特級輕巡洋艦,但可惜的是,英國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了人類史上最喪心病狂的輕巡洋艦,勇敢級大型輕巡洋艦這貨的排水量達到了1萬9千噸,裝備了4門15寸主炮,而防護仍舊是輕巡洋艦水平。
聖路易斯級輕型巡洋艦
DD—驅逐艦
DD,全稱為destroyer,中文譯名為驅逐艦,這也是個非常古老的艦種,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被稱為torpedo-boat destroyer,翻譯過來就是魚雷艇驅逐艦,起源於英國人為了對抗法國大量建造的魚雷艇,最初建造完成時被稱為魚雷艇破壞艦(TBD)後來改名為驅逐艦。最初的驅逐艦為皇家海軍建造的勇敢級驅逐艦(1893)。
在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提高其適航性和航速,開始大型化,排水量提升到了1000噸左右。而在這期間,驅逐艦有了新的作為——反潛。一戰後,各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驅逐艦建造,而在1924年由日本造船師藤本喜久雄設計建造完成的吹雪級驅逐艦(特型驅逐艦)重新定義了驅逐艦的概念,以往建造的驅逐艦都變得落後了,各國紛紛效仿吹雪級,開始進行驅逐艦的大型和重武裝化,這一時期建造的驅逐艦被稱為條約型驅逐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的主要任務早已不在是最初定義的驅逐魚雷艇,而變成了防空,反潛以及雷擊。噸位也進一步增加,到了3000噸左右。
島風號驅逐艦
SS—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船,潛艦是能夠在水下運行的艦艇。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6個月的俄羅斯颱風級核潛艇。按體積可分為大型(主要為軍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潛艇得到廣泛運用,擔任許多大國海軍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軍艦或潛艇、近岸保護、突破封鎖、偵察和掩飾特種部隊行動等。潛艇也被用於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搶救財物、勘探開採、科學偵測、維護設備、搜索援救、海底電纜維修、水下旅遊觀光、學術調查等,超級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動豪宅。
潛艇是公認的戰略性武器(尤其是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其研發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業能力,目前只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產。特別是彈道飛彈核潛艇更是核三位一體的關鍵一極。
UIXB型潛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