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作文傳統節日(三年級語文下冊習作傳統節日範文十篇)
2023-10-12 06:38:17
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作文傳統節日?篇一:濰坊的春節,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作文傳統節日?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作文傳統節日
篇一:濰坊的春節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在春節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特色,在我的印象中,濰坊的春節是無比熱鬧的。
在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已披上了紅妝,燈籠掛上了屋簷,春聯貼在了門上,春節不知不覺到來了。
除夕才是熱鬧,家家戶戶都爭分奪秒,忙得不可開交,為新的一年做最後的準備:午飯大家匆匆忙忙的吃了一點,接下來就是對年夜飯的準備了,家家戶戶都飄出酒肉的香味,這時候大家便坐在一起,和面的和面,調餡兒的調餡兒,包餃子的包餃子,我當然也不閒著,在哥哥姐姐們旁邊跑來跑去,時不時插個手,結果一團糟,惹的全場哄堂大笑,包餃子時總會往餃子裡放一些硬幣,誰吃了來年就會有好運降臨。
包完餃子後開始做菜——肥而不膩的紅燒肉,酸甜可口的糖醋裡脊,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是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年初一去拜年,一句句美好祝願送進每家每戶,這時親戚朋友會招呼進家中吃糖,出來時口袋中已經鼓鼓的了。大街小巷,洋溢著年味兒。回去的路上,我的目光被一片燈籠給吸引了,街頭處紅燈籠掛滿了樹梢,有的是紅絲絨的燈籠,不大一個,黃色的穗子自然的垂下來,一般是單獨一個個掛在枝頭,鮮豔而不俗氣,很能體現熱鬧的年味,又有著美好的寓意。還有一種書法燈籠,也很引人注目,在街上隨處可見,兩三個懸掛在一起,每個上面都題有「福」「吉祥」等字,祝願與幸福躍然而上,再到處走走,更能看見家家戶戶,張燈結彩。
大年初二,孩子們會跟著母親回外婆家,這時候老人便會掏出紅包,這紅包包含了老人們對孩子們的美好祝願。
春節象徵新的一年的開始,也代表去年所有的悲歡離合都已結束,就是那火紅的燈籠,喜慶的對聯,還有那親友間的一句句祝願,才凝結匯聚成了春節的味道。
在春節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特色,不管在哪裡,家鄉的風俗,總是讓人倍感親切。
點評:小作者以明快的語言,記敘了年二十八貼春聯、除夕年夜飯、大年初二去拜年收紅包,繽紛的拜年習俗,歡樂的中國春節。
篇二:濰坊的春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每個人的家鄉都有春節的獨特習俗。我的家鄉在濰坊,雖說這裡的春節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春節差不多,但總還是有一些不同的,現在就讓我給大家講述濰坊春節的奇特之處吧。
在濰坊,春節差不多從剛進臘月就開始了,臘八一到,濰坊人就感受到春節的氣息了。在這一天,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這臘八粥必須要湊齊八樣米和乾果,在我們家湊齊八樣是很隨便的,但必須要有糯米。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春節的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無論是在哪裡,一談起小年,定會聯想到一個神:灶王爺,就是灶神。傳說在這一天,灶王爺會到天庭給玉皇大帝匯報每一戶人家這一年的表現。為了送灶王爺,人們會在這一天供奉他。仔細一想,糖跟灶王爺有什麼關係呢?買糖給灶王爺,是為了粘住他的嘴,用糖粘住他的嘴,他到了天庭就不會給玉皇大帝匯報家中的壞事了。如果某人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而且家中也沒有日曆,還以為春節早過呢。
小年過了,大家就更忙了。在這幾天裡,人們開始把過年吃的用的東西準備好。
年三十到,大家的快樂也就到了。在這一天晚上,家家吃年夜飯,燈火通宵,年夜飯少不了這幾樣魚。寓意著年年有餘,年糕寓意著步步升高和餃子。年夜飯在12點吃,等到12點的時候,馬上到院子裡去放鞭炮,放完鞭炮後就開始了漫長的守歲。
在濰坊守歲要守一夜,然後正月初一凌晨吃餃子,接著五六點鐘就去拜年,先是自己的家人也,然後是街坊鄰居,最後是親戚。在濰坊拜年有一個習俗,小孩給別人拜年的時候,別人會給你一把糖或一把花生、瓜子,有的也可能會給紅包,等全拜完年以後就回家跟別人比誰的戰利品多。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人們要「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了。
正月十五是春節最後一個高潮。在這一天,人們吃元宵、看燈、猜燈謎,享受著春節的最後一天。過了正月十五,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開始工作,我們開始上學,一切又開始有條不紊起來。
點評:夢潔此文按時間順序,滿含深情地寫出了濰坊春節的習俗活動,小年灶王故事,年初五「破五」講究,收紅包的的戰利品之快樂,等等細節娓娓道來,饒有趣味。
篇三:濰坊的春節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春節在每個地方所具有的風俗都不同,就比如濰坊的春節,濰坊的春節可以說是一年四季中最熱鬧、最歡樂的一個節日。在日曆上,雖說只是在正月初一這一天,但在我們這邊是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
在臘月初八這天是要喝臘八粥的,這是不消說的事。臘八粥有許多寓意:有慶豐收的,有祝福新年新氣象的,有慶合家歡樂的。但我在讀書時看到了冰心寫的一篇《臘八粥》,這是紀念她母親的,所以節日總是人們為了紀念或者因為什麼別的感情所過的節。
自臘八以後,大街上的紅色逐漸佔據了每個店鋪,花燈、魚燈、福字什麼的,凡是看著喜慶的東西都擺滿了貨架。單是看著就覺得很有年味兒了。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是北方過小年。而在臘月二十四則是南方過小年。在小年當天晚上,人們通通祭灶神。主要活動是把糖瓜抹上一點粘在手上之後,再抹到灶王嘴上,最後再把灶王送上天。這看似幼稚的行為在民間卻是家家必幹的事,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而在漢族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風習。
過了二十三人們就忙了起來,為過年預備好一切可能用到的東西。
除夕這天,家中,院外,以及空氣中都瀰漫著酒肉味。門外貼著鮮紅的對聯,屋裡貼著紅底黑字的福字,一家人團團圓圓吃著年夜飯、談家常。今年很特別,因為禁止燒放鞭炮,到了夜裡整個大地還是靜悄悄的,甚至沒出現過一枚煙花,就像小孩子正要玩得最起勁的時候一下子揪住他,不讓他發出一點兒響聲。但不過還是要「守歲」的,只能是熱鬧的氣氛沒有聲音罷了。但人們並不會因為安靜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初一,人們走親訪友。也就是問家常,送紅包什麼的。我們呢,只管呆在家裡接待客人就行。七大姑八大姨她們總是談論一些往年的「經典語錄」,我也是一遍又一遍地點頭說是,但不過最後紅包都會統統到我手裡來,這一點還是蠻有意思的。
不久,春節的最後一個熱鬧節日來了,元宵節。今年的元宵節可比除夕有意思多了,至少在我眼裡是這麼認為的。家門口掛的一律是大紅燈籠,屋裡明亮溫暖,街上更是燈火通明,可稱得上是火熾而美麗。幾百盞長燈掛在街上,各種小攤兒都在營業,有一處專門猜迷燈。我現在只記得有一個謎底是「久雨初晴」,那時我苦思冥想了半天,猜不出來是什麼,後來媽媽告訴我們謎底是「昨」。在元宵節是要吃元宵的,那碗熱氣騰騰的小圓球在水裡朦朧中看出是米白色的外皮,一個個如珍珠般的圓球散發出淡淡的甜香,咬一口,那芝麻黑餡便流到嘴裡,別提有多美味了。
元宵節過後,年也是基本上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生活又回歸到了往常,新的一年又開始啦!
點評:大平這篇作文開篇就寫得高人一籌,俗語引用得好啊!結尾段收束得利落,讓人感覺到了過年的餘味悠然。具體繼續濰坊過年習俗,是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開始,選取了幾個重要的日子,寫清楚了幾個突出的春節習俗活動,很見小作者的語言功底,過年的幸福與快樂溢滿字裡行間。
篇四:過年啦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紫陽小學 鮑沈婕
「過年啦!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 粘,二十四,剪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三十晚上熬一宿兒,除夕萬家 人團圓,歡天喜地過大年。」我每天念著這首童謠,盼著過大年,終於被我盼來啦!
早上,我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穿上嶄新的衣服,元氣滿滿地迎接開心的一天。
爺爺爬上梯子顫顫巍巍地把大紅燈籠高高地掛在了屋前,神氣十 足地挺了挺佝僂的腰板,臉上的皺紋都能夾死一隻蚊子了;媽媽灰頭土 臉地拿著抹布奔走在各個房間,時不時傳來幾聲「獅吼」:「誰來幫幫忙 呀?」爸爸在廚房裡摩拳擦掌,聽,一曲交響樂響起來了 : 「稀裡譁啦」是洗洗刷刷的聲音;「叮吟嘵啷」是爆炒油炯蝦的聲音;「咕嚕咕嚕」是清燉 排骨的聲音……那滋味我只要腦補下就口水直流了。
我們幾個小孩在幹嘛呢?我和姐姐拿著福字、對聯嘰嘰喳喳爭論著:福字到底正著貼還是反著貼?哪一幅是上聯哪一幅是下聯呢?我們爭得面紅耳赤, 最後討論的結果是愛怎麼貼怎麼貼。家裡嘰裡呱啦,乒鈴乓啷,熱熱鬧 鬧,紅紅火火,一片喜慶。
不一會兒,夜幕慢慢籠罩下來了。遠處疇裡啪啦的鞭炮聲,廚房裡 飄來的陣陣魚肉的香味,都在催促著我們吃年夜飯呢! 「開飯嘍!」媽媽 一邊端著菜,一邊喊。我們幾個小的圍坐在飯桌邊,眼睛都亮了,咽了 好幾下口水,恨不得一口氣吃完。我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你們慢 點,急啥?」大姨又好氣又好笑地說。姐姐聞聲抬頭,滿嘴的飯粒讓大家 哄堂大笑。
吃完飯,最激動人心的保留節目——搶紅包時間到啦。嘻嘻,我可是非常期待這個親子活動呢。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頁面,「叮咚」 一聲,像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巨石,又像一顆定時炸彈被誰引爆了,我們瘋狂地戳著手機,仿佛要把手機戳穿了,「哦」「耶」「唉」……什麼聲音都有。
一陣歡呼之後,大家又進入了高度警戒狀態:媽媽神色緊張, 大姨雙手顫抖,爸爸好像捧著個燙手的山芋,姐姐不停地跺著腳生怕錯過了,我故作鎮定地苦笑著,其實我的心已經快到嗓子眼了,就怕咳嗽 一聲就咳出來了。又是一聲「叮咚」,我就是那個幸運兒,搶到了個最大的紅包,管他好不好看,隨他淑不淑女,我激動地跳了起來,原地轉了三個圈……
就這樣,牛年在搶紅包的歡聲笑語中,在大人的嗑瓜子嘮嗑中,在小孩子磨裡啪啦的鞭炮聲中,一步步走近了,走近了……又一步步走遠了,走遠了……
點評:小作者從過年的氛圍入手,寫出家人迎新年的喜悅;人物的對 話和活動貼近現實生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尤其是對搶紅包 過程的描述,生動傳神,體現了現代人過年的習俗及過新年的快樂。
篇五:春節
說到春節,那就只能用「歡」這個字來形容了。
春節時的家是歡的。家中乾乾淨淨的,門口貼著一幅新貼的對聯, 象徵著吉祥幸福。一進門就是一陣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氣鑽進鼻子。這 是晚飯的味道。晚上,大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春節的家不僅是歡的,人也是歡的呢!噼啪!噼裡啪啦!這就是 晚飯後聽到的第一種聲音——放煙花的聲音!我一下子衝出家門,來 到小區樓下,那兒已經有了不少人,到處熱熱鬧鬧。大家迫不及待地拿 出自己的煙花放了起來。到處都是熱鬧的場面,歡聲笑語傳遍了小區 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臉上都喜氣洋洋的。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火花, 把整個小區照得通明。
春節時我也是歡的。每當這個時候,許許多多的壓歲錢都塞到了我的手中,我立刻興高採烈地把錢存到百寶箱中。
啊!春節是多麼歡樂,多麼熱鬧,多麼有趣,我愛你!春節!
點評:本文圍繞春節的「歡」展開:家歡,人歡,我歡。鞭炮,年夜飯,壓歲錢……這些象徵性的東西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是春節家團圓、人團圓的 喜樂。文章詳略得當,語言精彩,讓我們沉浸在作者的快樂中。
篇六:我和春節的故事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古詩不僅可以用來描寫瀑布,還能形容我晶瑩剔透的口水。你知道我的口水為什麼那麼長嗎?因為我想起那年春節包餃子的故事了。
在我七歲那年的春節,我在家學包餃子。姥爺先做了一遍示範,我照葫蘆畫瓢地學了起來。我先賣力地擀麵,把面擀得像紙一樣薄,再把提前做好的蝦泥餡舀進皮裡。我有時舀多了餡,餃子皮包不住,餡會漏出來;有 時舀少了,餡太少了沒味道。不過好在是在家裡自己吃,沒那麼多講究。 放好了餡,我把餃子皮對摺一次,最後把餃子邊緣按緊,就這樣,一個餃子 就做好了。緊接著,我們把餃子放到鍋裡蒸。很快,一籠香噴噴的鮮蝦餃子就新鮮出爐了!等到餃子上桌,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吃了。
看到這形態各異的餃子,我和姥爺不禁笑出了聲。看著桌上的餃子,我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我做的,哪個是姥爺做的。姥爺包的餃子每 一個都白白胖胖的,像一個個肚子鼓鼓的小娃娃。再看看我的,做得千奇百怪,有的餡漏了一半,像一位乾乾瘦瘦的小夥子;有的破了一個洞, 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
雖然那時候我做的餃子不是很好看,但我覺得我第一次能做成這 樣已經很不錯了,而且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那都是一次有趣的經歷呀! 希望今年春節我還有機會包餃子,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篇七:過新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我盼呀盼呀,終於盼到了我 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春節,我們也叫「新年"。
春節當天,爸爸早早掛起火紅的燈籠,家外的大門上貼上了「福」字 與對聯兒。處處洋溢著春節的祥和氛圍,每一個路過的行人不由駐足觀看各家門前的春聯,就像是漫遊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每一副春聯都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期待。
年夜飯開始了,桌上放滿了香噴噴的美味佳餚:紅彤彤的大螃蟹、 油亮亮的紅燒肉、青翠欲滴的白菜心,讓人看著垂涎三尺。我夾了一顆油炸丸子,嘗了一口,真是香脆可口、回味無窮。長輩們不住地給我夾 菜,我面前的菜堆得像一座小山,嘴也鼓鼓的,活像一隻小倉鼠。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除夕裡包餃子、看春晚的快樂真讓我難忘。
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春節就這樣過去了,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更應該珍惜時間,努力向前!
點評:小作者記敘了過新年的一天,重點不是過新年穿新衣、放鞭 炮,而是感受過年的氣息,一家人一起過年的其樂融融。值得一提的 是,小作者能引用多句詩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實屬難得。
篇八:春節
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我們的歡聲笑語迎來了快樂的春節!
春節到了,我們一家開心得不得了,大人們忙著各種事情,都在為今晚的年夜飯做準備,小孩子們在庭院旁跑來跑去地玩耍,而我和姐姐 其實也沒閒著,媽媽給了我們幾副對聯,讓我和姐姐貼在門上,我和姐 姐也忙得不亦樂乎。到了黃昏,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去商店買煙花爆竹, 等著晚上大家一起燃放!
時間過得真快,媽媽走過來問我去不去吃年夜飯。我心想多沒意 思,就是吃一頓飯嘛,我還是不吃了,我要去放煙花。轉念一想,吃年夜 飯就能得到紅包,管它三七二十一,為了得到紅包,我得先去吃團圓飯。
來到餐桌旁,我看見一桌豐盛的菜餚,有烤鴨,有魚,還有餃子。聽 說大人們在餃子裡藏了一個硬幣,誰吃到了那個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 著這一年中會有好運。所以,大家立刻爭先恐後地吃起了餃子,我吃著 吃著「哇」的一聲大叫了起來,你知道發生什麼了嗎?是我在餃子裡吃 到了一個硬硬的東西,我趕緊吐了出來,原來是硬幣。大家的目光立刻投向了我,似乎都羨慕極了!看來我在新年中一定會有好事發生,我開心極了,希望能把好運傳給每一個愛我的家人和朋友!
你看,春節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啊!
點評:小作者的文章中,有對聯、放煙花、紅包、年夜飯等這麼多的習 俗,詳略有序。全文詳細描寫了吃年夜飯的過程,特別是吃餃子,吃 到硬幣。一個節日中有很多的習俗,我們如何選擇內容,展開寫,需 要小作者謀篇布局的能力。
篇九:別樣的除夕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一想到這首詩,就想到了我 國的傳統節日 除夕。
關於除夕,還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 它生活在海裡,每到除夕這天才會上岸,上岸之後就開始吃人。人們都躲著它。有一個人想了個辦法:貼春聯,放鞭炮。因為「年」怕紅色,所以就狼狽地逃走了。
聽父母說,他們小時候一年中最盼望的節日就是春節,因為可以穿 新衣,放鞭炮,吃好吃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過節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去年除夕那天早上,我被爸爸叫醒:「快起來,該貼 春聯了!」聽到喊聲,我迅速從床上爬起來。我先和爸爸把大門擦拭乾淨,然後,把春聯後面塗滿膠水。最後,把春聯貼上就大功告成了!我記得上聯是「麟遊鳳舞中天瑞」,下聯是「日朗風和大地春」,橫批是「納福迎新」,這還是當時康熙皇帝在故宮裡寫下的一副對聯呢。
如果說貼春聯是美好的開端,那年夜飯就是除夕的重頭戲!姥姥負責做肉菜,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梅菜扣肉和松鼠桂魚,它們代表著吉祥好運,年年有餘。媽媽負責炒菜,我最喜歡宮保雞丁和香菇油菜。我和 爸爸負責涼菜,爸爸做了一道既養生又美味的秋葵。我做了全家都愛吃的解膩水果蔬菜沙拉。裡面有小西紅柿、紫甘藍、黃瓜、橘子、香蕉和 桃子,五彩繽紛,營養豐富。我們全家一起開開心心吃了一頓團圓飯, 對家人送上了最真摯的祝福!我覺得全家人在一起吃什麼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一起度過幸福快樂的時光!
聽媽媽說,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已經舉辦了 38屆,伴隨著每 一個中國人的美好記憶。我從三歲時就同家人一起看春晚。去年,我 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和家人包餃子,一邊看春晚。爸爸和面,姥 姥調餡,我擀皮,媽媽包。我還湊了個熱鬧,捏了條小面蛇。爸爸誇我 面蛇捏得栩栩如生。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我最喜歡的小品也開始 了。在歡聲笑語中,迎來了零點鐘聲的到來。我激動地跟主持人一起 倒數十個數,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我也如願得到了長輩給的大紅包。
近幾年,國家倡導人們不放或少放鞭炮。我們全家都沒買鞭炮,用積極健康的方式度過了一個祥和的除夕,為我們祖國的天更藍,空氣更清新,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春節對於小孩子是一首歡樂的歌,對於大人是一首團圓的歌,對於老人是一首難忘的歌。今年的春節,我更加期待!因為,北京張家口冬 奧會將在大年初二舉行,讓我們為中國加油,為奧運健兒鼓勁!
點評:除夕是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從小作者的字 裡行間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貼春聯、吃年夜飯、看春晚 這些典型場景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突出了傳統節日豐富的文化 內涵。「包餃子""吃團圓飯"等細節的描寫使祖孫三代的親情溢於言 表,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勾起每個人對除夕的回憶。小作者還從小 家寫到祖國大家庭,立意深刻,體現了新時代小學生心繫祖國的高尚 情懷。
篇十:中華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詩說的就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每年一到清明節,人們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民間有 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等風俗。
清明節這天,我們早早就起來了,並且準備了蘋果、蛋糕、飲料等物 品,開車來到了石門峰陵園。
一進大門,啊,人真多啊!只見人頭攢動,挨挨擠擠,我們只得緩慢而行。路邊賣祭品的攤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十分刺耳。我們買了彩 帶、鮮花、蠟燭、香、紙錢,隨後步行前往墓地。
到了墓地,我們首先用掃帚清掃落葉,拔去四周的雜草,用抹布擦去墓碑上的灰塵。然後恭恭敬敬地擺上祭品,系上彩帶,插上鮮花,點上蠟燭。大家緬懷已故的親人,回憶親人的往事。最後每人手捧三燭 香,虔誠地連鞠三個躬,心裡默默地祈禱: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今年政府提倡綠色環保祭掃理念,於是我們又來到集中焚燒點,點燃送給已故親人的紙錢,一縷縷輕煙嫋嫋上升,同時也帶去了我們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思念。
返回的路上,舉目望去,鬱鬱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野花,金燦燦 的油菜花,到處呈現出花紅柳綠、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景象。
啊!春天真美,我們的生活真幸福啊!
點評:小作者選材恰當,緊扣主題,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特別是掃墓 的場景描寫,細緻生動。
篇十一:清明節
草色遙觀,乍暖還寒,再到一年清明。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跟隨父母和親人回鄉祭祖,託春風遙寄思念。只要虔誠,你所想念的人一定會聽到。米蘭·昆德拉說:「不朽分兩種,一種是小的不朽,另一種是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認識他的人的心中留下回憶;大的不朽是指一個人在不認識的人的心中留下回憶。」
花饗逝者,春暖斯人。春風會拂去傷痛,但他們被我們記在心中。
「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軍人對祖國的愛,這沉默的光榮,壯烈得如時代的詩。如果你覺得歲月靜好,那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借這春日清明,為最敬愛的人獻上純潔的花環,祭奠最清澈的靈魂。
趁著假期出去走走吧,無論是天街小雨還是絕勝煙柳,看世間萬物都有動情之處。「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春江水暖,鮮花盛放,開往春日的列車已經啟程,載著天朗氣清駛向好心情。
從萬卷書進到萬裡路。疫情過去,春暖花開,春雨將思念灑向大地,將溫暖帶回人間。「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遊山玩水、擁抱自然。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我們也許不復相見,但彼此的引力永遠存在。借春風寄去一縷思念,懷念那些英勇的戰士、敬愛的先祖,也給自己美好情感和新的向前向光明的力量。
一城春色復清明,江湖無恙花正好。
篇十二:端午節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第二小學 韓哲宇
五月初五這一天,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沒錯,當然就是端午節啦!
我盼望著這一天已經很久了,可奶奶卻忙了起來,又是給我和弟弟 點雄黃酒,又是去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我跑到奶奶身邊說道:「奶奶,讓我幫您一起包粽子吧! 」話音剛落,奶奶就爽快地答應了。
開始包粽子了。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從竹筐裡拿出了幾片粽葉,然後我盛了一大勺的米和餡,用粽葉把它們給包裹了起來,就像是給一個 小朋友穿上一件綠色的小衣服一樣。我再用一根細繩把包好的粽子捆了起來。我心裡想著:原來包粽子這麼簡單,我以前還以為包粽子很難 呢!只聽「啪」的一聲,線斷了,粽葉全部都攤開了,餡也就露了出來。 我撓了撓頭,心想:怎麼會這樣呢?奶奶微笑著對我說:「是裡面的東西 放太多了。」我就從粽葉裡面盛出來一些餡,重新包上,這一次線果然沒斷。我開心得手舞足蹈起來。原來,包粽子也是有技巧的啊。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到蒸籠裡,不一會兒工夫,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弄得我口水直流。粽子一蒸好,我都忘記了燙似的,馬上咬了一口,真好吃呀!我狼吞虎咽一連吃了兩個,連平時不愛吃粽子的弟弟也連 連說好吃呢。聽奶奶說,包粽子是為了扔給汨羅江的魚吃,是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人往汨羅江裡扔粽子呢?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節日啊!你們家鄉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呢?有什麼風俗嗎?
點評:這篇文章,小作者的聚焦點在端午的傳統習俗上,全文中的包 粽子是詳細描寫。從開始想著簡單,到後面遇到了麻煩,再在受挫中 學會了包粽子,刻畫出了一幅幅畫面,以小見大,挺好。
篇十三:重陽節話重陽
北京市西城區黃城根小學3.13班 周溪鎂
提到重陽節,我們就會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這首詩時,我查找了資料,按照《易經》的說法,九是最大的陽數,九月初九是兩個九重合,所以叫重陽節。
重陽節在唐代時被定為正式節日,最著名的活動就是登高了。老人們、年輕人們個個精神抖擻,向高高的山頂發起挑戰,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傳說中重陽節這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再佩戴可以治病 驅邪的茱萸,可以求得健康長壽呢。
我媽媽的家鄉是陝西榆林,在重陽節這一天,姥姥一大家子人都會做一種陝北特色小吃——羊肉貓耳朵。貓耳朵,形如其名,小小的卷卷的,很薄,非常可愛的樣子。把一個小麵疙瘩放在手心裡,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巧妙地一推一捻就做好了。特別有意思的是,貓耳朵捲起一個小洞,裡面必須填進去一個小小的羊肉粒,看上去就像是小巧的貓耳朵上點綴了一粒小耳釘,既可愛,又別致。用筷子夾起一個送進嘴裡, 嘎吱嘎吱,嚼著十分Q彈,羊肉粒和它的汁水從小貓耳朵卷心裡擠出來,滿口溢香,好吃得不像話。連我這麼挑食的女孩都會連吃兩碗呢。 如果不是重陽節,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美食呢。姥姥、媽媽和姨娘們都 會做這好吃的貓耳朵,多麼有趣的傳承啊!重陽節不僅流傳著多種特色風俗,更為我們的精神鵰刻上了尊老、 敬老的美好品德。
點評:文章讓我們了解到了重陽節的地方特色——羊肉貓耳朵。多麼新穎的選材,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對貓耳朵的刻畫非常細膩, 體現了貓耳朵美味而有趣。小作者使用詳細的動作描寫,把貓耳朵 的製作方法講述給我們,使我們對這新鮮的吃食產生了莫名的親近 感。後面對滋味的描寫,更是足足地吊起了大家的胃口。結尾處,對 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行了闡述,使情感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