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三傳讀書筆記(優秀篇)
2023-10-12 00:37:04 3
導語:《巨人三傳》又名《名人傳》,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羅蘭編著。下面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巨人三傳讀書筆記_第1篇:
林語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讀書的藝術》裡對讀書有一些獨到的論述:「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讀書的真益處。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這跟一見傾心一樣。……象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她的高度,她的臉孔,她的頭髮的顏色,她的聲調,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處的——一個青年認識這個作家,是不必經他的教師指導的。這個作家恰合他的心意,他的風格,他的趣味,他的觀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處的。」
我在讀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時就有這種「一見傾心」的感覺。使我傾心的不是三位巨人的藝術成就,而是羅曼·羅蘭的和巨人一樣高度的思想和撼人心魄的文字,——因對羅曼·羅蘭文字的傾心而產生的對他筆下人物的傾心。
《巨人三傳》由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託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三位巨人的眾多傳記中,無一能超出羅曼·羅蘭的手筆。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對巨人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從羅曼·羅蘭寫三位巨人傳記的序言中,我看出三部傳記有三個獨特的著力點:
一是羅曼·羅蘭重新定義了「英雄」的概念,讓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奮,我心中英雄的列表自此刷新。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虛的偶像,匹配下賤的群眾的:時間會把他們一齊摧毀。成敗又有什麼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我絕不會造成不可幾及的英雄範型。我恨那懦怯的理想主義,它只教人不去注視人生的苦難和心靈的弱點。我們當和太容易被夢想與甘言所欺騙的民眾說:英雄的謊言只是懦怯的表現。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注視世界的真面目——並且愛世界。」
以往的我們所認為的「英雄」,不過是些野心家而已——「那種人憑藉強力,在虛榮或個人野心的驅策下,能為人類釀造巨大的災害。」(楊絳《巨人三傳》代序語)
二是羅曼·羅蘭沒有過多敘寫三位巨人偉大的藝術成就,而是把飽蘸著情感的筆墨用於述說他們一生中經受的痛苦,這是羅曼·羅蘭認為他們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稱為英雄的原因之一,有關他們痛苦的描寫貫穿於三篇傳記的始終:
「這些傳記中人的生涯,幾乎都是一種長期的受難,或是悲慘的命運,把他們的靈魂在肉體和精神的苦難中折磨,在貧窮與疾病的鐵砧上鍛鍊;或是目擊同胞受著無名的羞辱與劫難,而生活為之戕害,內心為之碎裂,他們永遠過著磨難的日子;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羅曼·羅蘭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在貝多芬百年祭的時候,我紀念那一代,同時頌揚它偉大的同伴,正直與真誠的大師,教我們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師。」
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不得不「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他寫信給韋該勒時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埃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的可觀!……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惟一的出路!」上帝在貝多芬肉體的痛苦上,還要再加一種痛苦,這個有著劇烈熱情的人,卻遭到愛情的遺棄:「也許以他暴烈、多並憎恨人類的性情,無形中使他的愛人受難,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絕望」;他在他的筆記內寫道:「我一見到這個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濫起來,可是她並不在此,並不在我的身旁!」——創傷深深地銘刻在他頭上。他自己說:「可憐的貝多芬,此世沒有你的幸福,只有在理想的境界裡才能找到你的朋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斯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衛像》、《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著他,因此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鐘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裡入眠。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裡,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琪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琪羅則憂鬱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巨人三傳讀書筆記_第2篇:
讀書(羅曼、羅蘭和《名人傳》)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有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不振而自私的民族。這是我初次看到《貝多芬傳》的感受。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麼沉重。老大的歐羅雅在惡法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從小愛好音樂,醉心於託爾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的人道主義思想。
1886年考上了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史學系,由此決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1889年,畢業赴羅馬研究歷史。1892年回國教授音樂史。同時創作歷史劇。
19XX年,《貝多芬傳》。收藏在《名人傳》裡。《名人傳》包含三部分:「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託爾斯泰傳」,又稱《巨人三傳》。
19XX年到1912年,創作了《約翰、克裡斯朵夫》,1915年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克裡斯多夫的家庭、童年和少年,基本上是以貝多芬為原型的,克一生戰鬥不止的精神,也是貝多芬本人的寫照。)
羅曼、羅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19XX年離婚。戰爭、瘟疫、火災、家庭不幸等等遭遇並沒有壓垮他,他依舊爽朗活潑,俏皮幽默,充分體現出法國民族傳統中樂觀的高尚精神。
1944年,去世,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克拉木西。
「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快樂和痛苦、願望和夢想,已經成為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
他對德國音樂有著特別強烈的熱情。19XX年寫作《貝多芬傳》有兩個目的:1、感謝貝多芬的精神和音樂讓他走出失望和苦悶,恢復了力量。2、希望這本書給當時的法國幾百萬生靈帶來光明和希望。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麼沉重。;老大的歐羅雅在惡法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這裡的「英雄們」不是指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指心靈偉大的人。貝多芬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壓力下,仍保持著不屈不撓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的創造力和道德標準,任何時候都絕不向命運低頭。
羅曼、羅蘭總結了貝多芬的一生:一個不幸的人,平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快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世界!他用他的苦難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言壯語來說明的、可以總結他一生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著名翻譯家傅雷對名人傳做了概述:
你只要打開《名人傳》,生命的烈火就會撲面而來。
音樂的意義不是只培養訓練和技巧,而是不要忘了培養心靈的神聖。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趕羅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