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稱帝?忠心還是害怕,解密諸葛亮不稱帝的真相
2023-03-30 20:08:07 1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憑藉一己之力,為劉備出謀劃策,屢次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名震八方,令人聞風喪膽。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他本可以輕輕鬆鬆取代劉禪稱帝,想必眾人也都會佩服,可他並沒有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呢?是壓力還是恐懼?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諸葛亮為什麼不稱帝?
文人造反幾乎沒有
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時期往後,大多數的,可以說基本全部的開國元勳或者是起義軍的領袖,基本都是軍人戰士這種一介匹夫,甚至那些流氓無賴都有起義的,書生造反?基本沒有,而且造反成功的,更是沒有先例。諸葛亮怕也是這種心態,心懷不甘卻實屬不敢。而且孔明一世英名,或許他想給後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名譽,受萬人敬仰,流傳百年。
民眾與士兵早已厭戰
當時,向北討伐的軍隊不用說,應該不會厭戰,可你要知道後方沒有參與戰鬥的軍隊可就不好說了,縱觀三國的後期階段,鄧艾以兵少取勝了諸葛瞻的眾軍,當然除了戰略安排上的問題之外,這一點是不可以忽視的,士兵不參與團戰。縱觀這一點,龐大的軍隊在成都卻投降了就很容易想明白了。同樣的道理,在東漢的末年時期,軍閥之間互相爭鬥,出了奇的,益州一直遠離戰鬥,這裡就顯而易見了,軍民討厭戰爭的姿態淋漓盡致的被展現出來。
名譽是關鍵
諸葛亮是以繼承劉備的雄心與壯志、擊潰謀權篡位的曹操、收復漢王朝的土地為動力源泉,要是他自己先稱了帝,還怎麼去批評曹操的不是,純屬自己打了自己一個響亮的耳光,而且不單是名譽的問題,很多事情也會變得不那麼方便、容易了,難免眾將領有看法,那個時候,諸葛亮會不會失去民心,就不好說了。在三國時期,盜賊都講道理,所以道德是衡量力量的很大一個標誌,稱帝造反並不容易,大多數弄不好會遺臭千年還死無全屍。
根據諸葛亮一生的事跡來看,是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的,對待人的態度一定要謙和,不慕名利非常重要,謙虛使人進步,碰到了事情要臨危不懼,對任何自己追求的事物或者人要忠誠,成也名譽,敗也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