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亭簡介 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蘭亭
2023-03-30 15:40:10 5
中國四大名亭是因為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在此留下過詩歌文章而被後世之人所熟知的景點,中國古代四大名亭分別是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蘭亭,這些其實在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上都學得到,《醉翁亭記》寫的就是醉翁亭,蘭亭更是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聞名,而陶然亭和愛晚亭也有著名詩人白居易和杜牧留下的詩文而聞名。
一、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鹹豐年間,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醉翁亭的典故:
歐陽修被貶滁州,特別喜愛琅琊山的靈秀。公務之餘常到山上玩賞,和黎民百姓同樂同遊。孩童喜聽他講的故事,山民愛向他傾訴憂愁。和尚常邀他彈琴下棋,學子常向他請教平仄對偶。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對弈,棋盤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觀戰的人圍了石頭一圈,突然間都被大雨淋了個溼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語,建議在此建個亭閣。智仙籌資快速建成,可惜一時名稱沒有。這天歐公在此應酬,自稱「醉翁」顫顫悠悠。吩咐隨從拿來「四寶」,「醉翁亭」匾一揮而就。爾後寫下《醉翁亭記》,抄貼滁城六大門樓。懇請城民幫助修改,在行刻碑立於亭右。樵夫老舌趕來建言:「開頭這山那山有點囉嗦」。「雖然寫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許多山頭被丟」。歐公拿來大筆一划,開頭一段全部刪掉。添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大字,言簡意賅山山都有。蘇軾猶恐碑淺難以傳世,特書新碑留於滁州。歐文蘇字遂成國寶,培育了一代代文學新秀。盛世文美亭更俊俏,引來了五洲四海的朋友。醉翁亭又傳出了新的神話,像一道道彩虹掛在宇宙。
二、陶然亭
北京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建於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中國四大歷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周圍,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勝跡。西北有龍樹寺,寺內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名流常於此遊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後,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吒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窯臺;東北有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這些歷史勝跡產生年代多早於陶然亭,有的甚至早於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詠的歷史,曾現過各領風騷的輝煌時期。
陶然亭主要景點:
1.慈悲庵
慈悲庵是創建於元代的古剎,距今已有700餘年歷史。它山門向東,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瑰麗莊重。廟內西側的三間敞軒就是人們常說的陶然亭。這座建築最初是清康熙34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的,廟的總面積為27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觀音殿、準提殿、文昌閣、陶然亭等。自清代以來,由於這一帶富有自然風光,多年來一直成為封建士大夫、文人墨客聚會遊覽的地方,至今留下很多詩文作品。
2.雲繪樓
雲繪樓是一座皇家園林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在中南海內東岸,雙層樓廊,畫簷雕梁,玲瓏秀麗,是當時皇帝登樓觀賞太液清池,寫字、繪畫、吟詩作曲之處。1954年因施工需要拆除,建築學家梁思成考慮這組建築結構和風格獨具特色,建議保留,周總理表示贊同,並與梁思成一起到陶然亭親自選址,把這組建築完整地遷建到本園的西湖南岸。1984年,雲繪樓·清音閣被列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園再次油飾修繕,並配以漢白玉欄杆,使它更加巍峨壯觀。
三、愛晚亭
愛晚亭,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下清風峽中,始建於1792年,名字來源於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愛晚亭與陶然亭、湖心亭、醉翁亭並稱中國四大名亭,也是革命活動勝地,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亭形為重簷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飛翹,自遠處觀之似凌空欲飛狀。內為丹漆園柱,外簷四石柱為花崗巖,亭中彩繪藻井,東西兩面亭欞懸以紅底鎏金「愛晚亭」,是由當時的湖南大學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所書手跡而制。
愛晚亭的歷史傳說:
愛晚亭位於嶽麓書院後青楓峽的小山上,八柱重簷,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蔚為壯觀。清乾隆五十七年山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後據唐代詩人杜牧《山行》而改名為愛晚亭,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詩意。亭內有一橫匾,上刻毛澤東手跡《沁園春·長沙》一詞,亭額上「愛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愛晚亭時,毛澤東同志接受校長李達之請,親筆題寫的。亭中方石上刻有張南軒和錢南園遊山的七律詩,稱「二南詩」。亭前石柱刻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愛晚亭在我國亭臺建築中,影響甚大,堪稱亭臺之中的經典建築。
四、蘭亭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14公裡蘭亭鎮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的園林住所,是一座晉代園林。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後來王羲之匯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蘭亭的主要景點:
1.御碑亭
御碑亭,八角重簷,始建於康熙年間,56年毀於颱風,83年重建。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歷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書風秀美,雍容華貴。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遊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書法飄逸,對蘭亭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所以又稱祖孫碑。江澤民視察蘭亭時曾稱之為「國寶」。御碑曾經歷了很多劫難,如56年一次強颱風和文革時的破壞,均倖存下來。文革時,紅衛兵要來砸碑,在蘭亭駐紮著的血吸蟲防治所的醫生們得到消息之後,連夜在碑上塗上石灰,再用紅漆正面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才得以保存下來,文物史將不會忘記這批保護蘭亭文物的醫務工作者。
2.臨池十八缸
臨池十八缸是蘭亭的一個參與性景點,由十八缸、習字坪、太字碑組成。景點根據王獻之十八缸臨池學書,王羲之點大成太這一典故而來。相傳王獻之練了三缸水後就不想練了,認為已經寫得很不錯有些驕傲,有一次他寫了一些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覺得寫得還不好,特別是其中的一個「大」字,上緊下松,一撇一捺結構太松,於是隨手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說「拿給你母親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後,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聽後非常慚愧,知道自己的差距,於是刻苦練習書法,練完了十八缸水,長大後也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與王羲之並稱「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