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開封古都走向衰落的原因:內河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

2023-04-01 23:04:54 1

  你知道一個世界級古都,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嗎?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1

  北宋開寶九年(976),宋太祖趙匡胤再次巡幸洛陽,並提出計劃將首都從開封遷到洛陽。

  在趙匡胤看來,開封作為四戰之地,除了北臨黃河外,其他三面完全沒有地形險要可守,而就在北宋建國(960)前13年,公元947年,契丹軍隊甚至攻陷開封,滅亡了後晉。

  歷史的教訓近在咫尺,為了拱衛開封,這使得北宋不得不長期在開封屯兵數十萬人,長期「冗兵」導致的財政困境,與開封無險可守的隱患,作為開國皇帝的趙匡胤,看得非常清楚。

  在趙匡胤看來,在幾個適合定都的城市裡,長安儘管天險鞏固,但多年來因河道荒廢、漕運艱難,加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早已失去了作為帝都的條件。

  相比之下,北臨黃河、漕運便利,南有嵩嶽,東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河山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洛陽,已經成為了首都的不二之選。

  ▲趙匡胤(927-976)

  為此,趙匡胤多次巡視洛陽,一直在為遷都做積極準備。

  然而,在開封早已經營多年、根基深厚的晉王趙光義,他非常擔心會被迫離開自己的大本營,為此他聯合多位大臣,力阻趙匡胤說,開封相比洛陽更加靠近漕運要道,方便接受江淮地區的財賦,並且,

  「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

  趙光義有自己的小九九,而北宋的大臣們,也大多不願離開早已在開封經營多年的安樂窩,這使得趙匡胤不由仰天長嘆說:

  「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深懷遠見的趙匡胤沒能堅持己見,而弟弟趙光義也不會再給他機會,就在趙匡胤仰天長嘆的這一年,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趙匡胤在跟趙光義一起喝了一頓酒後,神秘暴斃。

  趙光義則在「斧聲燭影」中登基上位,是為宋太宗。

  北宋永遠失去了遷都的機會。

  151年後(1127年),隨著女真人的南下,北宋將為此付出亡國的代價。

  2

  趙光義選擇開封為都,是因為它靠近黃河和各條運河要道,方便漕運。

  但成就你的火種,也或將毀滅你的一切。

  回顧過去一千年,開封從一個北宋時期的世界最大規模、最為繁華的城市,為何隨後卻逐漸隕落埋沒?

  因為曾經成就開封的黃河,也將一手毀滅開封的前程。

  這其中,人禍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因素。

  實際上,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開封賴以興盛的黃河到了北宋時期,由於中上遊地區的長期過度開發,加上大片森林被砍伐,此時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經越來越嚴重,由於上遊的水土流失逐漸淤積到中下遊平原,這就使得開封周圍的黃河河床日益增高,在北宋時就已開始形成了地上河和懸河,並比沿岸的村莊高出數米之多。

  從北宋中期的1048年開始,黃河中下遊在幾十年內頻繁決口,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次大決口,每三四十年就發生一次大改道。

  而最致命的,是來自于靖康之變後的人禍。

  早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5年,當時秦國大將王賁在圍攻魏國都城大梁(開封)時,就曾經扒開黃河大堤水淹大梁(開封),最終迫使魏國投降,從而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拉開了血腥的開端。

  1127年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隨後女真人繼續南下,為了阻擋金兵鐵騎,1128年,南宋軍隊在今河南滑縣西南扒開黃河大堤,「以水當兵」,由此導致黃河流入泗水,再次由泗水奪淮入海。

  1128年的這次人禍,並沒有擋住金兵南下,相反,卻造成了黃河下遊的第四次大改道。

  在這次宋朝軍隊扒開黃河大堤後,黃河形成了新舊兩條河道,並在從黃河到淮河之間到處擺蕩,由於這個位置剛好處於南宋與金國的對峙前線,因此宋金雙方都無意堵塞決口,以致黃河在整個南宋時期,一直在北方呈現到處泛濫擺蕩局面。

  ▲開封因黃河而興,也因黃河而廢

  而歷史賦予黃河流域和開封的苦難並未終結。

  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在蒙古人的一路追擊下,金哀宗不得不南下逃到開封,隨後又逃到距離開封僅僅100多公裡遠的歸德(商丘),當時,金兵試圖扒開黃河水淹蒙古軍隊,結果派出去扒堤的部隊全軍覆沒。

  隨後,蒙古軍隊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來了個將計就計想水淹歸德(商丘),蒙古人隨後扒開了黃河大堤,沒想到歸德(商丘)城地勢高,黃河水竟然繞城而去,但泛濫的黃河,卻給開封周邊造成了巨大危害。

  蒙古人扒開黃河兩年後,1234年,趁著金朝危亡,當時南宋軍隊北上與蒙古人爭奪中原,為了阻擋宋朝軍隊,蒙古人再次人為扒開黃河,這一次地點則選擇在了距離開封城北僅僅20多裡的寸金澱,這也造成了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從1127年到1234年,由宋人與蒙古人輪流共三次扒開黃河的結果,除了導致黃河頻繁大改道之外,也給開封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在北宋以前,黃河當時距離開封有200裡之遠,但是從北宋開始的黃河頻繁決堤,加上整個南宋時期宋人與蒙古人的三次輪流扒堤,這種天災與人禍的疊加,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黃河河道逐漸向南遷徙,日益逼近開封城。

  到了1234年蒙古人再次扒開黃河大堤後,當時黃河距離開封城的直線距離,已經從北宋前的200裡遠,變成了距離僅僅20裡遠。

  此後,作為地上河的黃河「懸河」之禍,給日益逼近的開封造成了越加深沉的苦難,因為河道遠,洪水泛濫時尚可規避和減輕受災面,但河道如此之近,一旦洪水泛濫或決堤,開封城已根本沒有反應和逃亡的時間,生態影響也近在咫尺。

  ▲蒙古兵給開封帶來了深沉的苦難

  隨著黃河水土流失的日益嚴重,加上整個南宋時期三次人為扒堤造成的黃河大改道,此後,黃河在開封城周邊的決溢越來越頻繁。

  根據統計,進入元、明、清三朝後,三個朝代僅僅641年期間(1271-1912),黃河在開封境內的決溢就達到了300多次,其中共有幾十次洪水襲城、7次水淹開封城的記載。

  不得不說,整個南宋時期宋人與蒙古人的輪流扒堤,也給開封造成了影響千年的人禍之害。

  3

  長期的戰爭動蕩與黃河決堤,也使得開封賴以興盛的黃金水道日漸荒廢。

  儘管號稱八朝古都,從夏朝到戰國時期的魏國,以及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還有北宋、金朝都曾經在開封立都,但開封作為真正的中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就只有北宋(960-1127)一朝167年的歷史。

  作為中華帝國定都走向的轉折點,開封,在北宋歷時167年的發展中,也逐步迎來了輝煌時刻,成長為一個當時具有超百萬人口的世界級超級城市。

  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轉向長江、淮河一帶,而當時,來自江淮地區的財賦,普遍需要依賴從隋朝開始鑿通的大運河進行運輸,相比較之下,處於大運河要道,和更靠近江淮地區的開封,從唐代後期開始迅猛發展。

  但除了倚仗黃河之外、幾乎沒有天險可守的開封,從一開始就蘊含著趙匡胤所擔憂的致命隱患,1127年北宋滅亡後,隨著宋室南遷,帝國首都從開封南遷到了杭州。

  天生的地形弱點,以及失去首都地位,這種自然與政治的雙重失勢,是開封隕落的根本點。

  開封的隕落,同時也是中國定都史的轉折點。

  中華帝國的定都史,從約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到公元1000元左右的北宋,3000年間的定都範圍,基本都是沿著渭河及黃河中遊的東西走向,遷移軌跡沿著西安一洛陽一開封一線,呈東西走向波動遷移。

  但1171年北宋滅亡後,中國的政治首都,第一次從沿著黃河流域的東西走向布局,轉移到了南北走向。

  1279年南宋滅亡後,中國的政治中心從南方的杭州,轉移到了元朝位處北方的國都大都(北京)。

  此後,從南宋算起,到元、明、清共四個朝代,中國的定都走向,從沿著黃河的東西走向,改變成了沿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走向,其遷移軌跡表現為杭州(南宋)一北京(元)—南京(明)—北京(明、清),並一直持續至今。

  ▲從開封以後,中國的定都走向,從沿著黃河的東西走向,變成了沿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走向

  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後,開封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這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大運河水道的荒廢。

  早在北宋時期,為了方便接受來自江淮地區的財賦,北宋在依賴黃河之外,除了繼續擴大疏浚原來汴河、五丈河兩條河道外,又相繼開鑿了金水河和惠民河兩條運河,通過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惠民河等「四大潛渠」加上黃河通聯全國各地,開封也因此成為了「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的帝都所在。

  ▲北宋時期,大運河是開封的生命線之所在

  當時,為了保證各條運河的通暢,北宋政府每隔三、五年就要對各條河道進行疏浚,因此儘管各條運河都存在自然的泥沙淤積問題,「雖數湮廢,(但仍)通流不絕。」

  但從北宋後期開始,由於政治腐敗、管理廢弛,從江淮地區通聯開封的運河已經開始逐漸淤塞荒廢,此前全年通暢的運河,甚至出現了只能通航半年的情況:

  「汴渠昔之漕運,冬夏無限,今則春開冬閉,歲中漕運止得半截。」

  1127年北宋滅亡後,隨著此後戰亂動蕩和南宋遷都杭州,常年缺乏疏浚的大運河河道更是逐年淤積,南宋建立後僅僅四十多年,當時作為大運河重要通道的汴河河道,甚至淤積後變成了麥田和村落。

  除了汴河之外,作為開封連接江淮地區的「四大潛渠」的另外兩大通道:五丈河、惠民河也由於北宋的滅亡、南宋的遷都、長期的戰爭動蕩,而導致缺乏疏浚,最終淤積湮廢。

  至此,此前作為開封經濟生命線的「四大潛渠」已基本淤塞荒廢,而以運河作為血脈的開封,

  在連接南方的運河基本荒廢以後,衰落已經成了必然的趨勢。

  4

  而導致開封衰落的背後,則是京杭大運河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因此沿著黃河流域東西走向的長安和洛陽、開封就成為中國首都的當然之選。

  但是隋唐以後,隨著江淮地區經濟的的不斷崛起,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開始不斷分離,在此情況下,隋煬帝首先鑿通了大運河,並通過大運河吸收江淮地區的財賦,以此維繫帝國的運轉。

  到了唐朝時,運河已經成為了帝國絕對不可缺乏的生命線。

  唐朝貞元二年(786),由於從江淮地區向長安運輸糧食的漕運道路,被藩鎮阻隔,整個長安城都陷入缺糧境地,以致禁軍發生騷動,這時,剛好有3萬斛米運到了長安周邊,唐德宗聽說後,幾乎流下眼淚跟太子說:

  「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由於受到黃河三門峽水流湍急、不利水運,加上自然環境惡化等各種因素影響,長安最終在唐代以後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則是開封的崛起,而開封的衰落,也與長安類似。

  由於長期的戰爭動蕩導致大運河水道荒廢,使得開封無法接受來自江淮地區的反哺,加上北宋滅亡後首都的搬遷,開封的隕落已是勢在必然。

  元朝建都大都(北京)後,為了吸收江淮地區的財賦供養帝國運轉,開始全力開鑿京杭大運河,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而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約1797公裡的京杭大運河的通航之日,也是長安、洛陽、開封等黃河中上遊城市的徹底衰落之時。

  ▲1293年京杭大運河的全線通航,標誌著中國歷史地理走向的重大轉折

  從線路來看,京杭大運河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由於京杭大運河不再連接河南開封等地,這就使得開封失去了江淮地區的滋養,成了沒奶的孩子,很難長大了。

  而京杭大運河的通航,則捧火了運河流域的山東濟寧、天津等新城市,

  對於開封來說,北宋時期那偉大輝煌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了。

  5

  到了明朝時,由於賈魯河的疏浚鑿通,加上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將汴梁(開封)一度改為北京,這使得開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有所提升。

  到了明代,一度衰落的開封重新崛起成為中原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勢若兩京」,「大梁(開封)為中原上腆,北咽神京,南控八省,商車市舶,鱗次而至大梁門外,聯軸接捆,旅邸櫛比,居然一都會。」

  但是,開封早已不是當初北宋時期傲視世界的全球第一大都市了,明朝時,與江南地區蓬勃發展的揚州、蘇州、杭州等城市相比,開封已經無法稱得上國內的大腕了,頂多只能算是中原地區的大城市。

  到了明朝末年,在北宋時人口就已經超過百萬的開封,才勉強恢復增長到了三十多萬人口。

  就在開封似乎有所好轉的時候,李自成卻給了這座城市以致命一擊。

  從1641至1642年,李自成三次率兵進攻開封,第二次進攻開封時,李自成為開封守城士兵射瞎了左眼,這使得他惱羞成怒,於是在第三次圍攻開封時,李自成前後共圍攻開封達五個月之久,並將開封城周邊的麥子全部搶割,致使開封城內「升粟萬錢,米貴如珠」,開封城內百姓甚至開始人吃人。

  在被圍城整整五個月之後,守衛開封的河南巡撫高名衡、推官黃澍和巡按御史史嚴雲在接近絕望之下,無奈決定「決河灌城」以求自保,隨後,明朝守軍派兵鑿開了朱家寨口大堤,當時,明軍鑿開的缺口不大,但李自成卻乾脆以牙還牙,決定將開封全城毀滅方才解恨。

  於是,1642年農曆九月,李自成派出幾萬士兵,扒開了開封城附近的黃河馬家口大堤,隨後黃河水直衝開封城,整個城內積水達10米多深,當時,開封城內尚有37萬守城軍民,李自成扒河衝擊開封後,全城百姓有34萬人死絕,最後僅有3萬人倖免於難。

  ▲在明末當時人看來,李自成是不折不扣的屠夫

  經歷過這場大變故的明朝人計六奇(1622-約1687年)後來回憶說:

  「自賊亂以來,殺人不可勝計,其最烈者,無如(張)獻忠之屠武昌、(李)自成之淹汴梁(開封)也。夫圖大事者,當以得人為本。張(獻忠)李(自成)所為如此,不過黃巢、赤眉(軍)之徒耳。天心人心胥失之矣。欲不速亡得乎?······其(李自成)與(張)獻忠眉心膿穢不絕,俱天所以報其好殺也。其不死也幾希矣!」

  毀滅開封全城百姓、喪盡民心的李自成,儘管滅亡了明朝,卻最終在水淹開封三年後的1645年,於湖北九宮山被殺。

  而經歷李自成的毀滅性放水淹城後,開封人口再次出現了大倒退,即使到了清朝盛世時期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當時全國人口都出現了大爆炸,但開封人口卻從北宋時期的超百萬人口、明末的37萬人口,跌落至僅僅只有12萬人。

  也就是在清朝時期,開封也隕落成了河南乃至中原地區一般的城鎮,再也無復當年的輝煌。

  6

  在經歷數百年的人為和天災的洪水泛濫後,開封周邊的土地也開始大規模沙化和鹽鹼化,這使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

  而為了堵截洪水,開封民眾從宋朝以來又不斷大規模砍伐森林修築防洪堤壩,這就使得開封周邊的森林也遭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了1911年清朝滅亡前一年,地理學家張相文遊覽開封時,就曾感慨地說:

  「開封城外,平衍無山。……自屢經河患,而古代川流皆填塞無餘,白氣茫茫,退望之無異沙漠。而森林亦復鮮少,防風防沙之用缺焉。長此不變,數十年後將不知成何景象矣。」

  而作為開封復興的最後一道希望,位處開封城外二十多公裡的朱仙鎮和周家口,也最終隕落。

  到了明朝時,由於水患導致河道堰塞等原因,開封已經喪失了作為外港的功能,在此情況下,位處賈魯河兩端、可以連接穎河進入江淮地區的朱仙鎮、周家口兩個城鎮開始崛起。

  到了清朝中期,朱仙鎮人口躍升至30萬。當時,朱仙鎮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一起號稱全國四大名鎮,「貿易最盛·······商賈雲集」。

  ▲朱仙鎮一度是開封地區復興的希望之所在

  但黃河卻再次給開封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再次決堤,水淹開封城達八個月之久。

  到了道光二十三年(1843),黃河又決堤衝毀了開封復興的希望所在朱仙鎮,致使賈魯河「河身淤成平陸,河身以上又淤高丈許,朱仙鎮民房衝去大半。」

  由於河道淤塞,已經無法通航的朱仙鎮迅速敗落,至此,開封與外港的聯繫完全中斷。

  而朱仙鎮則從清朝四大名鎮上迅速除名,到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朱仙鎮的人口更是從清朝中期巔峰時的30多萬人口,跌落至僅有15000人,到了民國二十三年(1934),更是僅剩8500多人。

  朱仙鎮被黃河衝毀後,周家口仍然通過穎河,勉強維繫著與江淮地區的聯繫,但隨著鴉片戰爭之後晚清時期航海時代的到來,即使是一度風光數百年的京杭大運河沿線,也逐漸沉寂了下來。

  曾經作為黃河流域紅得發紫的開封衰落了,曾經作為京杭大運河沿線呼風喚雨的揚州等城市也衰落了。

  一個屬於內河文明的時代過去了,一個屬於航海和鐵路的時代正在冉冉升起。

  到了1898年,從北京盧溝橋到湖北漢口的盧漢鐵路(現在的京廣鐵路)正式開工修建,由於開封段地質鬆軟號稱「豆腐腰」,因此盧漢鐵路最終繞開開封,而選擇了途經鄭縣一帶,由此,小小的鄭縣憑藉鐵路優勢一躍而起,進而飛速成長為河南的一哥鄭州。

  到1954年,河南省會幹脆從開封遷移到了鄭州,而開封的區位優勢則更加沒落消沉。

  對於開封的隕落,就在1923年,到開封遊覽的康有為就非常感慨,後來,他寫了一幅對聯:

  「東京夢華銷盡,徒嘆城郭猶是,人民已非。

  中天台觀高寒,但見白日悠悠,黃河滾滾。」

  那個曾經高居世界第一的名城古都,早已輝煌不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