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家長給孩子打卡,培訓班要求孩子每天朋友圈打卡合理嗎-
2023-04-02 09:56:31 1
孩子在朋友圈打卡真的有效嗎?
兒童打卡內容。上遊新聞記者林偉攝
相信在你的朋友圈裡,你一定見過各種家長給孩子打卡的照片和小視頻:讀書、運動、練琴……有家長表示,這種形式有助於孩子習慣的養成,在朋友圈很多朋友的監督下也可以堅持。但是活動過後,孩子的習慣真的養成了嗎?
微信打卡見證孩子成長。
「童童正在參加XXX發起的60天英語打卡活動。今天是讀書打卡的第14天。」前天晚上,阿姨陪孩子完成當天的閱讀任務後,把當天打卡的內容拍了下來,配上文字,在朋友圈打卡。
和我阿姨一樣,在朋友圈打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有些家長是自發記錄孩子的學習,有些是培訓機構和學校要求的。
兩周前,阿姨收到女兒英語培訓機構班主任的消息。學校開展了讀書打卡活動。她每天都堅持閱讀。做完後她拍了張照片發到朋友圈打卡。60天後,她可以拿到證書和獎品。和彤彤商量後,彤彤媽媽報了名。
童媽媽坦言,「一方面,參加這個活動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複習她學過的東西。」
黃女士的女兒也在寒假參加了「21天讀書打卡計劃」。「她病了幾天,還堅持學習,叫我錄下來。」黃女士說,通過參加這個活動,她發現女兒的閱讀意識比以前好了很多,每天睡前都會拿起一本書來讀。這個變化讓她很開心。
程女士自己給兒子定了每天的鍛鍊目標。每天活動結束後,她都會在朋友圈曬出當天的完成情況。在程女士的指導下,每天堅持跳繩已經成為兒子的習慣。「微信打卡的方式不會停止,這是他成長過程的見證。」
不堅持,活動結束就沒有下文了。
雖然有家長認為在朋友圈打卡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但家住渝中區的Xi女士覺得,打卡雖然有一定作用,但其實更多的是宣傳孩子學習的地方。「要養成習慣,主要是看孩子的意識。」
由於大多數打卡學習課程都帶有培訓機構的名稱,家長崔先生覺得這是一個銷售的機會。「朋友圈裡的家長給孩子打卡畫畫,有時還會表揚。學校一看就是變相打廣告。」
四年級學生嶽越的媽媽說,每天定時發朋友圈,無形中形成了對家長和孩子的一種監督,但孩子的習慣並不是在這21天裡養成的。「活動結束後,不催他我就不練了,還是電腦手機比較吸引人,但是沒有這個活動,估計他在家摸不了幾下笛子。」
馮先生告訴記者,他之前參加過百日讀書活動,但是讀書活動之後就沒有下文了。「我以前聽說過這種觀點。可能有科學依據,但不是絕對的。有的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有的還是老樣子。」
馮先生說,兒子喜歡運動,老師每天讓他跳繩,他都會主動去做,不打卡。「但是他不喜歡讀書。百日讀書活動結束後,他還是不會主動自己讀書,就在他寫完作業的時候。」
話分兩部分:隱性監督,但不能處理。
巴蜀藍湖縣小學教師冉義認為,在朋友圈打卡更有效,可以提醒大家做事要有計劃、有針對性,明確每天要完成的任務。因為朋友圈更開放,其實是一種隱性的監督。
「就像我每天給孩子講故事一樣,我堅持了五年的朋友圈,點擊量已經超過50萬。每天講故事的時候,我都在想,有那麼多孩子在聽故事
除了在朋友圈打卡,還可以做個時間表。父母和孩子一起設計一個紙質的時間表(記錄本)。如果他們每天完成同樣的事情,他們會對照桌上的計劃目標進行檢查。家長可以根據記錄本的完成情況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揚。
但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能通過發圖、刷朋友圈、參加活動、收禮物等方式,讓孩子覺得讀書只是為了「應付差事」。這樣做弊大於利。
重慶晨報上遊新聞記者齊林實習生劉睿
對
正芳
堅持下去
參加這個活動,一方面是幫助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可以複習她學過的東西。
只是賣。
反正方形
說到習慣的形成,主要是孩子的意識問題。朋友圈裡,我給孩子打卡,有時候還得表揚。乍一看,學校是在變相打廣告。
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