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蘇軾父子兄弟獨佔三人!
2023-04-01 16:12:21 4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指代的就是唐時期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時期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這八大家可以說是中國古文運動的先鋒人物,也是最早掀起古文新浪潮的人,其中蘇軾父子兄弟三人位列八大家之中,除了八大家之說以外,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
唐宋八大家:
一、韓愈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
二、蘇軾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諡號「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韓愈並稱「韓潮蘇海」,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蘇軾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嘉佑二年與弟轍同登進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
三、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闢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二十卷,及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在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的蘇軾。
四、蘇轍
蘇轍,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五、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生於長安,貞元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享年不到50歲。著有《柳河東集》等。
六、歐陽修
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天聖進士。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既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兄弟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詩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七、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鐘山,諡號「文」。「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十一世紀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八、曾鞏
曾鞏,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人,後居臨川。曾致堯之孫,曾易佔之子。嘉祐二年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