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2023-04-01 18:54:53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十四節氣是我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那麼大家知道二十四節氣起源及意義嗎?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二十四節氣的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它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行規律來確定的,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小結:通過上述大家了解到了二十四節氣起源及意義了吧,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結合了氣象學和天文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