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影壇最引人注目的黑馬《深海浩劫》觀後感
2023-07-27 02:42:49 1
《深海浩劫》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和前段時間《薩利機長》有同樣的基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深海浩劫》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美國影壇最引人注目的黑馬《深海浩劫》觀後感一:
20xx美國影壇最引人注目的黑馬,非《深海浩劫》(DeepwaterHorizon)莫屬。作為紀實風格的人為事故災難片,也算是新鮮度十足。加之完美的視覺特效及音效、精心拿捏的節奏及剪輯、誠意滿滿的選材和劇本,足以在影史上為批判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樹立一個新的楷模。
本片細節呈現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DeepwaterHorizon)油井因人為原因導致井噴和爆炸的事故。影片前半場人物生活背景鋪墊中,設計了海上石油開採原理的介紹,類似科普紀錄片;中間段爆炸發生後斷電的黑暗中以肩扛攝影機跟拍的鏡頭,又類似新聞紀錄片;結尾穿插了事故責任調查庭審視頻以及當事人原型的真實境況,整個敘事風格在商業化的感情戲、航拍、大場面及煽情中,努力給觀眾帶來還原事件原貌的真實感。同時也照顧到影院觀眾的情緒和體驗,不失時機的釋放爆炸前蓄積滿滿的揪心的壓力,爆炸後又用災難的壓抑和營救的緊張相互層疊的方式推進情節,最後逃生船上點名時,配樂的口琴漸起,然後是失去親人的家屬帶來的糾結,自然而然的把追究責任的仇恨引向了更為深層的當事人的真切感受。
誠然,影片製片方是美國必然帶有美方的立場。片中的反派都是英國石油公司的管理層,他們急功近利趕工期節約成本,他們在技術和安全規程上都是白痴,他們對人的生命和環境汙染的風險都不走心。現實中的事故發生後,英國石油公司自己的事故調查報告也同樣地把責任都推給了油井的所有人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而歐巴馬政府解禁美國近海石油開採的政策、美國礦產資源管理局層出不窮的官員腐敗、受賄、玩忽職守,以及災難發生後救援與清理措施的遲滯等這些美國的原因,在本片中也都沒有展開。影片中僅有的自我批判如邁克·威廉士(馬克飾)在決策的關鍵時候如呆猴不說話,JimmyHarrell(庫爾特飾)被授獎儀式分了神衝暈了頭,其屬下電話報告中又重大隱瞞,Andrea(吉娜飾)跳海時突然變弱雞等等美國人的反面描述,都顯得敷衍潦草到難以自欺,還急衝衝的用他們營救和止損的英雄行徑來洗白,實在是有一盆狗血自扣腦門的感覺。
不管怎樣,這批判的頭是開了,雖沒有安德森《血色將至》那麼糟心的挖坑,但《深海浩劫》也不失酣暢淋漓,讓我們一窺近年來能源產業水深火熱的程度。
首先要說的當然是由於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打擊,2008年7-12月國際油價從145美元到34美元大跳水;同時2008年9月,美國國會批准了解除近27年的近海石油開採禁令;2009年,美國頁巖氣勘探出現重大進展,天然氣儲量增加40%,此後到20xx年俄羅斯、阿根廷、澳大利亞和中國頁巖氣勘探和開採技術都有了重大進展,隨之國際油價又從2011年恢復的100美元跌落至45美元。雖然還有匯率、戰爭、限產和期貨市場的影響,但國際油價在未來的走向已然明確,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已然在成熟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石油儲備國若不趕最後一班車,只會成為最後的裸泳者。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的DeepwaterHorizon油井,不論技術上行不行,趕緊挖出來變現自然成為了商人的理性選擇和政客的頭等政治。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這句話在古代不是真理,現代不是真理,在當代和未來亦不是真理。古代只有權力(power)的人的生命才寶貴;現代自瓦特1776年發明蒸汽機,無論煤、石油、電,還是核能,能源(power)才最寶貴;而今信息化時代,只有有知識的人才(Intelligence)才寶貴,而它也正在日以繼夜的被AI的power所取代。總之,普通人,體力勞動者,從來都沒有被珍視過。人的生命且如此,動物的生命更不足道。
然而,生態是另一回事。它超越人和動物,以物質和能量循環的宏大視角和人所難以企及的偉力,昭示著天道輪迴,在猝不及防的時候,給妄自尊大而自掘墳墓的靈長精英們一記記響亮的耳光。石油洩漏看似死的僅僅是鮭魚和海鳥,其實釋放出來的是海底的巨獸和魔鬼;核洩漏看似可以被洋流稀釋,被季風吹散,卻釜底抽薪的改變了我們億萬年物種篩選積攢下的基因遺產;礦難看似可以被掩埋和賠償,但它的常態化和噸煤死亡率的算計,已然把人類生存倫理的根基砸得粉碎。當社會的體制為了能源而歇斯底裡的吃人的時候,陽光、森林、土壤和風一定在嘲笑我們。當有一天它們聳聳肩,山崩地裂,巨浪滔天,也許我們才會真正懂得什麼是水深火熱,也許我們才能找到新的地平線。
20xx美國影壇最引人注目的黑馬《深海浩劫》觀後感二:
彼得·博格善於拍大片,而《深海浩劫》這部片子完全符合「彼得·博格」的風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你喜歡彼得的《孤獨的倖存者》,或者那部被低估了但其實很棒的《改朝換代》,那你很有可能也會喜歡這部電影。片子拍得很不錯,並且以此向那些遇難者們表達了深刻的緬懷之情。博格教科書式的導演風格很適合這種講述真實故事的片子,他好像故意弱化了動作戲的部分,反而集中體現了片中角色們的故事以及他們的蛻變,這樣觀眾才會關注這些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事。
這部影片不是鑽塔上的《虎膽龍威》,雖然片中有許多動作戲,也有許多危險場面,但導演把整部片子的基調渲染得很真實,從頭到尾都讓人覺得這是真正在發生的事件。博格在給即將到來的危機埋伏筆這個方面也做得很棒,一直讓觀眾心驚膽戰,不知道災難究竟會在什麼時候爆發。最好的一處伏筆是影片開頭時Mike的女兒用可樂罐子模擬採油過程的場景,預告片中也有這一段。博格是做演員出身的,所以做導演的時候,那些表演上的經歷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也正因如此,博格才是最適合這類片子的導演。他擅長表演,而且他也知道怎麼講故事,他知道如何讓那些經驗豐富的演員們奉上精彩的表演。
眾位演員表演相當給力 比較恰當的例子就是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這兩位演員的表演都很有看頭,特別是拉塞爾,這個角色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他的表現非常精彩。馬爾科維奇則表現出了角色身上的狡猾且不值得信任的特點,但同時又很好笑,因為演員的口音很像比爾·哈德模仿的政治顧問詹姆斯·卡維爾的口音。拉塞爾扮演的Jimmy先生這個角色真的特別亮眼,他給角色注入了恰當的莊重和老年男子的粗暴魅力。如果說Jimmy先生是片中很出彩的角色,那拉塞爾肯定是這部電影中最出彩的演員,即使忽略其他劇情,只看他的表演都值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電視演員們,吉娜·羅德裡格茲(《處女孕事》)和迪倫·奧布萊恩(《少狼》),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很紮實,證明了他們已經準備好在電影界大展拳腳了。
最後要說一下馬克·沃爾伯格,他是個非常有能力的演員,在這種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裡,他的狀態是最好的。我覺得他身上有一種在大片中無法完全展現的人性美,比如《決戰猩球》、《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甚至他在《明星夥伴》和《周六夜現場》裡的喜劇表演都無法展現他的這種特質。只有在《鬥士》、《無間行者》,或者《可愛的骨頭》這樣比較安靜的片子中,他才能展現自身的人性美。博格跟沃爾伯格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孤獨的倖存者》就很不錯,《深海浩劫》也同樣精彩。
羅德裡格茲也出演了本片 不幸的是,我認為《深海浩劫》在今年的頒獎季中沒有什麼競爭力,這很遺憾。這部片子所引起的反響可能無法與2013年的《孤獨的倖存者》相比較,而後者也才僅僅收穫了奧斯卡最佳音響效果獎的提名而已。但是,我覺得庫爾特·拉塞爾對Jimmy先生的精彩演繹並不是毫無價值的,他是50後演員當中最棒的幾位演員之一,也是一位真正的明星偶像,而在這部片子裡,他是最出色的一位配角。雖然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獎的提名,但我覺得之後幾年裡,他在《深海浩劫》中的表演一定可以去角逐奧斯卡金像獎。但是,他的精彩表演也可能會因為本片的商業性而被忽略,而且這部片子本身也沒趕上頒獎季的好時候。
20xx美國影壇最引人注目的黑馬《深海浩劫》觀後感三:
《深海浩劫》的故事背景是這樣的: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租用的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大量石油洩漏,釀成一場經濟和環境慘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漏油事故。雖然這是一場持續將近三個月的災難,電視新聞裡幾乎每天都在進行連續劇式的播報,每個人應該有意無意都看到過,而本片聚焦的則是海上鑽井平臺「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詳細講述這一重大災難背後的技術成因和人為疏忽,以及災難發生時的英雄壯舉。
好萊塢的災難片往往都愛加入家庭片元素來強化情感色彩、拉近同觀眾的距離,本片就從馬克·沃爾伯格扮演的技術工程師的家庭展開故事,展現他所擁有的甜美妻子和可愛女兒組成的幸福家庭。他用可樂飲料來給小女兒講解石油鑽探原理的那場戲,也算是用形象生動的方式在對觀眾進行講解。此外,影片充斥著大量有關海洋石油鑽探的操作規程、技術細節、專業機器、工作環境等方面的專有名詞,以及鑽探工人團隊同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一般的災難片往往用前半個小時來做鋪墊,而本片的鋪墊戲份用得更多,很顯然,導演是真正想讓觀眾將災難成因了解得清清楚楚,才這麼事無巨細地加以展現。此外,大量的文戲也用在了刻畫一個個性格鮮明的鑽井工人身上,同時對於那些大腹便便的管理層,影片也並未進行臉譜化的反派形象刻畫,而是揭示出他們同鑽井工人基於不同的利益與立場所產生的必然矛盾。而且暗示英國石油公司重利益不重安全的公司文化,才是災難發生的罪魁禍首,而鑽井平臺上的美國管理層,只不過是在這樣的公司文化之下,做出符合自身職位利益的決定罷了。
影片展現的鑽井平臺石油洩露+燃爆的大災難,也是此前災難片從未表現過的,看起來比較有新鮮感,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觀眾造成某種陌生感,比如說影片反覆用特效畫面表現的石油是如何經過鑽探管道從海底噴出的過程,恐怕沒幾個觀眾能真正看懂。但是,石油在鑽井平臺上噴濺洩露並引發大爆炸的壯觀場面,無疑屬於觀眾「喜聞樂見」的災難戲和特效大場面。尤其是爆炸那一下的衝擊波破壞力格外強勁,仿佛一枚炸彈在每個人身邊爆炸一樣,大部分人無論身在鑽井平臺的何處,都瞬間被爆炸氣浪掀飛出去,整個鑽井平臺也瞬間變成一顆火樹,讓觀眾對於海上鑽井工作的危險以及石油洩露的恐怖都有了更為深刻鮮明的認識。
由於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所以並沒有像常見的災難片那樣,過於戲劇化地營造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的災難逃生動作戲,而是較為寫實地展現了鑽井工人們自救和逃生的過程。大部分人在大爆炸之後其實都安然無恙,也能夠迅速乘坐救生艇逃生。影片的英雄主義主要體現了以馬克·沃爾伯格為代表的少數工人身上,有一場戲馬克·沃爾伯格穿過火場去接通電源,一路躲過各種爆炸和倒塌物,還有一場戲是一位工人去爬上吊塔駕駛室,挪開即將倒塌砸向倖存工人的吊塔,可惜他在完成任務之後不幸犧牲。最後,馬克·沃爾伯格和一個黑人女工人因為沒有趕上救生艇,還上演了一場飛躍火海、跳進大海的逃生戲,沒有誰是常見災難片中那種具有超凡體能、無敵運氣的「光環主角」,有的只是基於責任與勇氣的平凡英雄!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