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齒鯊:滅絕於2.5億年前的災難 它的牙齒有什麼作用?
2023-03-31 00:05:47 1
旋齒鯊,生活在距今2-3億年前的海洋中,那時候海洋已經是一個非常繁華的世界,有千奇百怪的物種生活在海洋中,旋齒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軟骨魚類,身體的構造與現代鯊魚相似,旋齒鯊的牙齒有點類似於電鋸,這是史無前例的發現,旋齒鯊的牙齒有什麼作用呢?又是如何滅絕的呢?
旋齒鯊介紹:
旋齒鯊,多年來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它奇妙的、螺旋排列的牙齒,真正完整的骨架當前還沒有發現,因此,它的「神秘」引起了很多古生物專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的關注。這些牙齒從大到小,內捲成環狀螺旋形齒,猶如銑刀般,極富切削感,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慄。無論是現生的鯊魚,還是其它脊椎動物,都沒有任何一個種類發現長有這種旋齒。
旋齒鯊外形特徵:
旋齒鯊的外形應該與今天的鯊魚差不多,其有尖長的腦袋,圓溜溜的眼睛位於腦袋兩側,在眼睛後面是一排垂直排列的鰓裂。旋齒鯊的身體呈流線型,背上長有三角形的背鰭,鰓裂的側下方長有一對胸鰭,在其身體後面是新月形的尾鰭。
旋齒鯊的化石:
1899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卡爾賓斯基在烏拉爾山脈進行地質考察,他在石灰巖層中找到了一塊奇特的化石。化石如同一根螺旋環繞著的鋸條,卡爾賓斯基判斷這根彎曲的「鋸條」應該是某種古生物的牙齒。就在同一年,卡爾賓斯基將石灰巖中發現的奇怪牙齒化石命名為「旋轉的鋸」。1907年,在美國愛達荷州也發現了同樣的化石,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利弗·佩裡·海腦洞大開,認為牙齒屬於某種史前鯊魚,這才算是給化石找到了主人。在之後的100多年中,古生物學家又相繼在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地發現了旋齒鯊的牙齒化石,這說明旋齒鯊曾經是一種分布非常廣的海洋動物。
旋齒鯊的牙齒有什麼作用?
1952年俄羅斯古魚類學家奧勃魚切夫提出:如果螺旋齒位於下頜,只能妨礙鯊魚進食,應長在上頜,充當防護裝置,好比動物頭部的一個減震器。1995年,澳大利亞帕斯市古脊椎動物館館長出版了「魚類的興起:五億年的演化」一書,書中有一張假設的插圖,描繪旋齒鯊的下頜向下捲曲成螺旋狀,上面牙齒密布。想像旋齒鯊可以解開下頜,當作鞭子使用,抽打被捕食的動物,並將獵物鉤在凸出的牙齒上。他還認為,旋齒鯊將下頜旋轉起來,是為了模仿一種叫做菊石的古貝殼類動物,以達到引誘和捕獲獵物的目的。
關於螺旋齒的生長,美國一位泥盆紀鯊魚專家曾提出了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基部在生長過程中緊連在一起,新的和老的牙齒推著向外生長,就象長在肉中的指甲一樣,這樣可以防止牙齒脫落。另一理論認為螺旋齒的大小與支撐它的頜骨成正比,而且只有魚體長到足夠大時才能出現螺旋齒。其後,隨著陸續發現了和頜骨連在一起的標本,才確定了這種螺旋齒是生長在鯊魚左、右下頜骨或左、右上頜骨聯合的地方,使關於螺旋齒位置和用途的爭論終於告一段落。
旋齒鯊怎麼滅絕的?
旋齒鯊生存於距今2.9至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當時地球的樣子與今天截然不同,所有的大陸都連接在一起,大陸周圍則是寬闊的海洋。在聯合大陸的西面,向外伸出的陸地和島嶼包圍了一片海洋,這片海洋名叫特提斯洋。特提斯洋恰恰就是旋齒鯊的家園,包圍著特提斯洋的陸地後來成為北美洲、亞洲、大洋洲,這些地方都發現了旋齒鯊的化石。
二疊紀的海洋中生活著大量的魚類、頭足類動物,它們是旋齒鯊的食物。在眾多的頭足類中有一群具有堅硬外殼的類群,它們是菊石和鸚鵡螺。羅德島大學的生物學家傑森·拉姆塞和他的團隊認為當旋齒鯊發現菊石或者鸚鵡螺時,它會用下頜上螺旋狀牙齒鉤住對方的肉,然後上下頜一起擠壓硬殼直到將肉從硬殼裡完全拽出來。如此看來,旋齒鯊倒真的是非常適合脫去菊石和鸚鵡螺的硬殼。
當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結束時,一場空前的大滅絕爆發,導致了海洋中80%的物種消失,其中就包括了旋齒鯊。如果不是今天保存在巖石中的奇特牙齒化石被發現,我們絕對想不到鯊魚家族中還有這麼一種奇葩的物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