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古鎮文化特色有哪些(方志四川民俗蓬安水龍舞)
2023-11-30 13:55:39 2
點擊上面藍字「方志四川」添加關注!
嘉陵江流經蓬安89公裡,滋潤著這裡的山水田園,孕育了悠久的農耕文化,其中作為非遺類目的船工號子、蚌舞、水龍舞、婚嫁歌等民俗,質樸淳厚,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近年來,幾經失傳的蓬安水龍舞逐漸走進公眾視野,引起人們關注。水龍舞多在盛夏之際舉行,蓬安水龍的舞龍求雨有著濃鬱的地域特色。據《蓬安縣誌》的記載,水龍舞歷經千年,過去每逢農曆八月都要「拉旱魃」,以祈福求雨,驅邪迎瑞。
蓬安傳統的水龍龍身由竹子紮成骨架後,用柳條柏枝插滿,然後用繩子連接;舞龍者頭上扎柳條,赤身赤腳、踩著鑼鼓節拍行走在蓬安大街小巷,每到一處,人們都會將水潑至龍身或舞龍者身上,舞龍者一邊舞龍,一邊躲避,一潑一躲,潑水人與舞龍人相互嬉戲,人們美好的心願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都傾注在了水中,構成一幅歡樂靚麗的民俗風情畫。
水龍舞在街道上與人們互動,一派歡樂祥和
除「旱魃」: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每當蓬安縣有大型文旅活動或者村鎮慶祝豐收,人們總能看見一條在水花中翻飛跳躍、生機勃勃的綠色龍影。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蓬安水龍。水龍的領頭人是官治海。年過50歲的他舞「水龍」的時間長達40年。2016年,官治海被列為南充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蓬安縣相如鎮,這位「老藝人」快樂又篤定的談到他40年的從藝經歷,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內心深處的那份不舍與堅守。
身著草裙扮演「龍頭」的官治海,引領著「龍身」遊走在周子古鎮、財神樓、龍角山,他舞步嫻熟,或滾龍抱柱或二龍戲珠,為遊客帶來快樂;平日裡,他是蓬安縣相如鎮龍王山村黨支部書記,在處理好村上各種雜事後,他的閒暇時間被制龍、排練佔滿……
「水龍」表演者們手握竹棒、昂起頭,赤裸著上身、光著腳,下身穿著綠草裙,踩著鼓點、喊著節奏,在前方「寶珠」的挑逗下,有節奏地揮舞著手臂、踩著步點前行。從高處看去,一條綠色的「龍」正在追逐眼前的「寶珠」,而周圍的觀眾卻不斷往「龍」身上潑水,「龍頭」左右忽閃,時而看著「寶珠」,時而望向人群,潑水聲、尖叫聲、歡笑聲交織一片,現場一片歡騰。
在去年的相如故裡第九屆嘉陵江放牛節期間,「龍頭」官治海拖著自己綠油油的「水龍」身子,翻騰在周子古鎮的石板老街上,引得過往遊客紛紛加入到潑水隊伍當中,一場「人龍大戰」激情上演,整個周子古鎮的上空,久久飄蕩著笑聲,「你們水潑得太兇了嘛,劈頭蓋臉就是一盆,眼睛都睜不開了,信不信我把你們『吃』了啊?」
當天的「水龍」是七節龍,顧名思義也就是七個人共舞一條龍,加上「水龍」前面有一人手持「寶珠」挑逗牽引,除了樂器組的人員,這支水龍隊伍便由八個人組成。而官治海作為「龍頭」,興起之時,自然是周圍遊客爭相潑水的首要目標,為了加強與遊客的互動和活躍現場氣氛,官治海一邊笑著對周圍遊客說,一邊調整著手中的竹棒,將「龍頭」伸近遊客,結果又引來更多的水潑來,儘管汗與水交融將自己全身溼透,無法騰出手來抹一抹糊眼的水簾,可官治海看著遊客們卻是越舞越起勁,越舞越開心。
水龍最早流傳於蓬安東南邊的乾旱地區,夏季乾旱時,人們為求天降雨,以獲得莊稼豐收、減少火災和瘟疫而開展的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活動,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水龍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每逢農曆八月,就有一個叫「旱魃」的怪物出來作怪,降雨減少,出現旱災。為保莊稼豐收,當地群眾請出「水龍」將「旱魃」趕下江河,並呼風喚雨,降下甘露,緩解旱情。「水龍」完成任務後,當地群眾再送「龍」回江。漸漸地「水龍」成了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官治海告訴我們,舞「水龍」一般是在中午或者黃昏進行,以街為道,沿街起舞,觀者向「龍」奮力潑水,舞龍者邊舞邊做各種風趣的動作,既逗人潑水,又躲避人們潑來的水,所以「水龍」每到一處,人們把水用力潑灑在這個吉祥物身上,希望它能帶來降雨,從而給人們帶來豐收和希望,這就是「水龍」的由來。
這些年來,儘管村上的事務繁雜,可只要縣上一有大型文旅活動,官治海和他的「水龍」表演必不可少,他總是協調處理好工作和舞龍的關係,儘量場場參加,向每一位來到蓬安的遊客舞出蓬安兒女的精氣神。
巴蜀大地為龍舞盛行之地。圖為成都洛帶鎮的水龍舞 (王達軍 軒視界)
傳龍藝:一家四代舞龍情
「我出生在一個舞龍的世家,是看著爺爺、父親舞龍長大的,從小覺得很好玩,還對『龍』這個形象十分感興趣,自己也模仿著父輩們自學舞龍,從10歲開始第一次舞龍算起,至今舞龍已經有40年的時間。」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舞龍,官治海至今記憶猶新:「記得10歲那年,村上一家人辦喜事,邀請了父親的龍隊去舞龍助興,我跟著去看熱鬧,可臨到開場時,隊中一個舞龍尾的隊員臨時崴了腳上不了場,情急之下,父親問我可不可以頂一頂,我大腦裡一片空白,點點頭就上場了,好在自己平時看得多,也自學過,加上舞龍尾很多時候只是跟著走,第一次表演沒有出什麼錯。」官治海笑著說。
多年舞龍積累下來的經驗,讓官治海從一個舞龍尾的毛頭小孩成長成如今掌控大局的龍頭老師傅,讓官治海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這一舞便是40年。官治海的兒子官博在外學習,但只要回到家裡就會纏著父親教他舞「水龍」。
「舞『水龍』是一項團隊項目,騰、躍、翻、滾、纏、繞等動作必須要靠整個團隊成員通力協作。」官治海介紹說,舞「水龍」有著一定的程序,不同的表演項目有著不同的動作套路,這就要求每個成員在表演時保持頭腦清醒,熟記自己所在龍身部位的腳步、點位,還要配合好鼓點、音樂的節奏,該亢奮時要用力抖動伸展龍身,該控制情緒時就要收攏龍身……
如今官治海有著一支20多人組成的固定舞「水龍」隊伍。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人民教師、也有基層公務員、還有建築工人以及農民、學生等。正是這支隊伍,撐起了近年來蓬安縣大型文旅活動的「水龍」表演,這讓官治海感到十分不容易。
「隊伍中有些成員的父輩們也舞過『水龍』,但由於舞『水龍』是一個體力活和技術活,對於身體素質的要求高,父輩們慢慢退出了舞『水龍』的隊伍。」官治海說,儘管他們都不是專職舞「水龍」,可是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熱愛這項傳統舞蹈。平日裡即使再忙,大家總會抽出時間來,要麼找一塊空壩訓練,要麼圍坐在一堆擺談舞龍心得,從而達到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和父輩一樣,我們對舞『水龍』都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割捨不斷。」官治海攤開雙手笑著,滿是繭子的手掌便呈現在我們面前。他說自己感到欣慰的是,現在也有一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學習舞「水龍」,儘管僅僅是閒暇時候的教授,學習還沒成體系,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願這條「水龍」在他們手中被舞得更加精彩。
育新人:騰躍翻飛築新夢
舞水龍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群眾參與性,場面生動活潑,人們歡天喜地,妙不可言,有相當的開發利用價值,儘管歷史上有過脫節,但是蓬安人還是一代又一代通過各種方式將它流傳了下來。
談到「水龍」的傳承,官治海既興奮又有些迷茫。興奮的是,「水龍」作為一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代表蓬安縣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節目中,曾得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組副組長、著名民俗專家烏丙安先生的高度評價。而官治海感到有些迷茫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舞「水龍」這項傳統舞蹈的不了解,造成了人才傳承上的斷裂,加上缺乏經費等一些現實問題,舞「水龍」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儘管如此,官治海和他的隊員們依然在堅守著。
不僅舞「水龍」總有他的身影,他還和他的隊員們一起製作「水龍」。老官介紹說,「傳統的『水龍』由天然柳樹、桉樹和竹子等枝葉紮成,比較笨重,枝葉也容易枯萎,不能長期保存,扎一次只能舞一次,下次再舞還得重新再扎。」他還說材料上也有講究,竹子要砍臘月裡的竹,確保竹子沒有生蟲,還要經過蒸煮殺菌,增加竹子柔韌度,避免舞起來時發生脆斷。為了使「水龍」看起來更加逼真,還要經過綑紮、上色、打蠟等一系列的複雜工序,往往一條龍製作出來的時間就要兩三個月。這樣下來成本其實不低。現在,為節約成本,有時也是為了應急,人們在製作「水龍」上有些改良,改用塑料柳條、竹圈構成,讓「水龍」重量大大減輕,舞動起來更靈捷,也更經久耐用。
舊時人們通過舞「水龍」祈求降雨保收。經過傳說的演繹,如今,舞「水龍」成為了一種民間藝術,舞龍人作為傳承人,將一輩一輩地傳承下去。現在,不少新人的加入,為這門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官說,他們在相互的傳授交流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抱著美好的願望,蓬安水龍在這片充滿了希望的大地上,激情揮舞,向著明天的夢想騰躍。
身著草裙扮演「龍頭」的官治海,引領著「龍身」遊走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2019年5月21日)
文:杜 傑
圖:劉永紅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