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發生在什麼朝代 東晉十六國時期(以少勝多晉朝獲勝)
2024-05-07 21:32:09
淝水之戰是古代非常有名的戰役,被載入了軍事史,對後世兵家戰爭觀念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那麼你知道淝水之戰是哪個朝代的戰役嗎?淝水之戰什麼時候發生的呢?淝水之戰發生在哪一年?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吧。
淝水之戰發生在什麼朝代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實則僅二十多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南部。
淝水之戰爆發的原因
淝水之戰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馬曜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
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遊由桓氏掌握,下遊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淝水之戰的影響
對東晉的影響:淝水之戰後,東晉趁機收復故土,把東晉的版圖擴充至黃河以南,朝政穩定,淝水一戰打響了北府軍的軍威,威懾了蠢蠢欲動的北方民族,東晉王朝得以有時間休養生息,漢人的核心文化得以保留,可惜的是東晉向來偏居一隅沒有一統天下的念頭,但即使如此淝水之戰也讓東晉王朝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對前秦的影響:戰敗後苻堅一統天下的願望徹底破滅,再加上前秦的內部矛盾眾多,政治分歧嚴重,前秦無力再統治北方的政權,北方統一的局面被瓦解,分離成數個地方的民族政權。
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前秦戰敗的原因
1. 淝水之戰是在苻堅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
當時,前秦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徵戰,致使人民厭戰,軍隊的士氣不高,缺乏群眾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說,「連年的戰爭會使甚至是最強大的國家精疲力竭」。
2.苻堅用人不擇賢愚,賞罰失明
此原因是其在淝水之戰中遭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苻堅寵信投降前秦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忠奸並蓄,而對於一心忠於他的漢族官員卻存有戒心,不加重用。即使是王猛,雖然符堅說他們的關係是「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也是對之存有戒心的。
3.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
苻堅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犯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苻堅不顧主客觀條件,只是依仗自己的「有眾百萬,資杖如山」的兵力和「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軍威,認為徵服東晉「若商風之隕秋籜,貿然遠徵。他報有僥倖求勝心理,戰略上驕傲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