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思想主張:「理」為世界的本質(存天理滅人慾)
2024-05-14 14:25:07
朱熹是我國儒學的集大成者,其哲學思想影響了我國封建社會長達600年的時間,是繼孔孟之後的一代宗師,那麼朱熹的思想主張是怎樣的呢?
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其理學思想是在北宋「二程」的理學基礎上,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進而構築出自己的理學體系。朱熹以「理」為世界的本質,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以人為中心,「理」則是人類社會最高的準則。
思想主張概述
朱熹認為理是事物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天地萬物都是理的總體。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理和氣相比,理更為根本,先於氣,但是同時理和氣又是同時存在的,理不能離開氣。
提出「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其認為人心遊樂私慾,就會危殆。而道心是天理,所以才會精緻,每個人都有著正當的物質生活欲望。
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論,在提倡重視人的道德修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外部事物的考察。
朱熹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是儒學集大成者,是儒學發展到宋代的傳承者和創新者。他構建的龐大的思想體系,對於之後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都佔有重要的位置,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提出的三綱五常,規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例如君臣、父子、夫妻之間都各自遵守應該做的事,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約束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有著積極作用,然而長遠來看,使人變得迂腐和封建。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論,對王陽明心學的產生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朱熹對于格物致知的理解主要是傾向於對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則是指向內在的主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