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示嫁娶的字(卦象怎麼確定爻位)
2023-10-14 00:11:34 3
古代表達結婚的詞語
並蒂良緣
藍田種玉 紅葉題詩
綿綿瓜瓞 代代簪纓
恩愛天長 好合地久
永結同心 共浴愛河
鴛鴦戲水 鳳凰于飛
琴瑟和同 魚水相逢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鸞交鳳友 燕侶鶯儔
有關古代婚喪嫁娶的文言知識
"婚喪嫁娶"這四個字,這是國家法定的批假條件。它們分別指:
婚---自己結婚
喪---直系親屬過世,嶽父母、父母、配偶、子女等。
嫁---女兒嫁人。
娶---兒子娶妻。
下面是一些傳統習俗。
按照中國漢族傳統習慣,結婚時要貼紅對聯,戴紅花,新郎新娘要披紅掛彩,故稱為「紅事」。人死了,其子孫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稱為「白事」。
紅白喜事的操辦由於民族風俗的不同而異。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的操辦也已大大從簡。
1.婚姻習俗我國婚姻習俗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特別經過封建時代的演變與豐富,形成一整套婚俗規範。婚姻習俗直接受婚姻制度的影響,我國由於多民族及其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婚姻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的婚俗形式,有些婚俗至今都還存在一定影響。就我國民族的婚俗現狀來看,我國婚姻目前至少有以下幾種禮儀,即求婚、合婚、相親、訂婚(過小節)、完聘(過大節)、定婚期、迎聚、拜堂、婚宴、合巹、鬧房、歸寧。這些程序聯繫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婚禮。
2.喪葬習俗人死為喪,為死者舉行一定的安葬儀式稱為葬。不以禮儀的葬叫做埋。喪葬禮簡稱喪禮、葬禮。喪禮的程序一般有停、奔喪、掛孝、坐夜(守靈)、入殮、弔孝、出殯。葬禮有集體葬、合葬、遷葬、蒿葬、水葬、風葬、懸棺、洞穴葬、火葬、土葬、天葬等。現代喪葬禮儀有下面一些具體禮節:成立治喪組織、發訃告、贈輓聯、唱輓歌、獻花圈、戴黑紗白花、守靈、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等。
古代「結婚」用哪個字表示?注意!是一個字!
婚和姻古代單用都有「結婚」的意思,但「姻」作結婚講時是名詞詞性;「婚」作結婚講時是動詞詞性。比如《孔雀東南飛》中「嬌逸未有婚。」
婚姻古時的寫法與含義
婚姻兩字,古代寫作「昏因」,「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際,謂之婚姻」,這些都是古人對婚姻的解注。
春秋時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妻(嫡夫人),女方以(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亦各以娣相從,這統稱為"媵"。嫡夫人是正妻,媵是非正妻。媵的地位和妾不同。妾被認為是賤妾,是嬖人,而媵的身份還是比較尊貴的。戰國時代就沒有媵的制度了。
古代女子出嫁曰"歸"。《說文》說:"歸,女嫁也。"《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可見出嫁的女子以男家為家。《白虎通·嫁娶》說:"嫁者,家也。"可見"嫁"字本身就意味著"有家"。《白虎通·嫁娶》又說:"娶者,取也。"《說文》也說:"娶,取婦也。"《周易》和《詩經》就寫成"取",這表示男子把別家的女兒取到自己家裡來。男尊女卑的風俗,由"嫁""娶"兩字就可以證明。嫁對於女子來說是被動的,古代只說"嫁女"或"嫁妹",不說"嫁夫",可見嫁的權操在父兄之手。娶,對於男子來說是主動的,所以古代常說"娶妻""娶婦"(婦就是妻)。
《詩經》兩次歌詠"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4〕。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運掌握在媒人的手裡。
古代的婚姻,據說要經過六道手續,叫做六禮。第一是納採,男家向女家送一點小禮物(一隻雁),表示求親的意思;第二是問名,男家問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佔卜吉兇;第三是納吉,在祖廟卜得吉兆以後,到女家報喜,在問名納吉時當然也要送禮;第四是納徵,這等於宣告訂婚,所以要送比較重的聘禮,即致送幣帛;第五是請期,這是擇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徵求同意;第六是親迎,也就是迎親。
六禮之中,納徵和親迎最為重要。《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舊說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訂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濱,後世以"文定"作為訂婚的代稱。《禮記·昏義》談到親迎後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巹而"〔5〕,後世夫婦成婚稱為"合巹"就是從這裡來的。
以上所說的六禮當然只是為貴族士大夫規定的,一般庶民對這六禮往往精簡合併。
婚姻在任何時代都是件大事,上古之時尤其如此。"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而且,古人認為,"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上古時代,部落眾多,宗法嚴格,兩姓之間,往往通過婚姻關係而相結好。但是兩姓之間文化不盡相同,所以要經過培訓,以期婚後能和諧地共同生活。《禮記·昏義》: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 (摘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馬漢麟 新世界出版社)
許多古籍記載,傳說伏羲氏創造了嫁娶儀式。當時的中國社會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即歷史學家們所說的傳說時代。實際上,婚禮最早的含義帶有祝賀性質。在氏族社會,男女之間的婚配,大都實行氏族外婚或部落外婚。男子成婚,必需要到另外一個氏族或部落去尋找配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搶婚現象經常發生。特別是在女性比較少的情況下,男子要得到配偶,是非常困難的事。一旦得到配偶(哪怕是槍來的)全氏族或部落的人都要為此而慶賀。有時還要設宴歡慶。這就是婚禮的原型。比如,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很久以來就實行氏族外婚。由於居住地域遼闊,部落之間相距很遠、給通婚和貿易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在古代蒙古族中,姑娘遠嫁和搶婚現象是很普遍的。一旦成婚,必然飲酒作樂,表示慶賀。另一方面,婚禮的功能還在於,通過一定的形式向族人和社會宣告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
婚姻是男女締結夫妻關係的一種文化現象。其風俗是隨著一個時代男女關係觀念的開放程度而定的,而這觀念又取決於社會的哲學,經濟,國力等因素。由於歷史久遠、疆域廣袤、民族眾多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以及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古代婚姻重禮輕愛。舉行正式儀式的婚姻才被社會和家庭認可。所謂「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婚姻禮儀包括議婚、訂婚和結婚等全部過程的禮儀程式,主要分為「成妻之禮」和「成婦之禮」。「成妻之禮」先為「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納採是議婚的第一個階段。相當於提親,男方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方同意,男方再去女家求親。送禮,古俗為雁,因雁為隨陽鳥。求婚後,託請媒人問女方名字、生辰八字。準備合婚。也送雁。忌女比男大,特別是女比男大一歲。也忌生肖相剋。問名以後,把佔卜的好結果通知女方,這叫訂盟也就是訂婚。古禮要送雁。和定禮,作為婚事以定的信物。後世叫小聘。滿族送如意、首飾、衣料。漢人送戒指。表明婚姻已成、但婚期未定。訂盟後,男方將聘禮送到女家。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標誌,叫大定、過大禮。一般在婚前兩個月或百日之內。禮忌單數,名稱要吉祥。結婚日子由男方決定,徵女方同意,男定月、女定日。親迎是婚禮主要禮儀。前一天下午女方送嫁妝。滿族女子嫁妝豐厚,漢人只送表面上的東西。迎親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迎親用兩頂轎。去時女轎要有壓轎人,新郎只在門外等待。有迎轎,下轎。跨火盆,射轎。拜天地、入洞房、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婚後三天歸寧。至南宋時,理學家朱熹將「六禮」改為「三禮」,「自議婚而下,首曰納採,問名附焉;次曰納幣,請期附焉;次曰親迎。」「成婦之禮」即拜見公婆、拜謁祖廟。婚姻重禮,當事人無自主權,而由媒人與父母參預或做主。「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婚姻文化的經濟性表現得十分突出。男女雙方在選擇配偶時大多考慮雙方家庭財產多寡。婚姻在締結過程中非常注重聘禮,聘禮越重,女子的身價籌碼越高。而女子出嫁時陪送嫁妝,也體現了婚姻當事人的經濟動機。清代趙翼談及古代婚姻時說:「凡婚嫁無不以財幣為事,爭多競少,恬不為怪。」婚姻文化還具有跨越民族、國界的性。漢高祖為緩和北部邊境緊張局勢,採取「和親」政策,主動與匈奴聯姻。清代為鞏固在蒙古地區的統治,世代與蒙古族聯姻,清代皇帝娶蒙古女子為后妃,與此同時,眾多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給蒙古王公貴族。因目的而締結的婚姻,注重的是而不是感情。在婚姻關係中,上層社會如帝王、貴族和官僚等都於正妻之外納妾。下層社會,除少數富裕暴發戶外,廣大庶民百姓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上層社會的婚姻嚴格按照等級、繁雜的禮儀進行。下層社會的婚姻,雖然法律上也有嚴格的規定,但在實際婚姻中,人們並未完全遵守法律條文。此外,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婚姻形式上存在較大差別,在婚姻禮儀和嫁娶方式上也大異其趣。這是古代婚姻文化的差異性特徵。
現代婚姻的說法:1年紙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銅婚;9年陶器婚;10年錫婚;11年鋼婚;12年絲婚;13年花邊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 25年銀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紅寶石婚;45年藍寶石婚;50年金婚;55年綠寶石婚;60年金鋼鑽婚;70年白金婚;80年鑽石婚
古代結婚禮儀流程
中國古代婚禮,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有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禮。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國古代婚嫁禮儀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中國古代婚嫁禮儀
一、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採: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採,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徵: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徵,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紅包。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結婚當晚新人進房為止。
二、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豔的顏色來烘託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託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裡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裡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繡,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繡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髮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洗澡
洗澡一般並不意味著慶賀什麼,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裡。水裡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於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古代婚禮具體流程
古代結婚流程從說媒開始到提親定親、準備「三書六禮」(三書:聘書、禮書、迎書;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完成以上步驟即可拜堂成親,最後還有一個賀郎酒環節。
1、說媒
在古代,如果你看上了哪家姑娘,不會和現代一樣自己上門去追求,而是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媒婆為你去姑娘家說媒,如果姑娘也對你有好感就會對父母說:「終生大事全憑父母做主」,而如果姑娘對男方不是很滿意則會對父母說:「還想再給父母盡兩年孝」。
2、提親
古話有云:「婚姻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新人們在結婚之前,男方一定要先去女方家進行提親,當雙方互換兒女的生辰八字,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測算之後,認定男女雙方適宜結婚,並且門當戶對,此時才能開始議親。
3、定親
當男方向女方家提親之後,確定男女雙方適宜結婚,這時兩家就可以進入到定親的環節了。在定親環節中,男方要給女方家送「過書」即為定親的憑證,俗稱「紅綠書紙」,而女方需要給男方送「回帖」進行認可,俗稱「文定」。在定親之時,除了有書面的定親之外,雙方還需商討嫁娶吉日,為新人們討得一個好彩頭。
4、三書六禮
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男方就要開始準備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的是:聘書(訂親的證明,在六禮中納吉的時候交給女方),禮書(相當於現在的彩禮清單),迎書(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證明姑娘已經嫁給男方)。
六禮則是指納採(男方要送將近30種禮物給女方)、問名(將男女的年庚八字進行匹配)、納吉(將庚貼於神前請示)、納徵(彩禮和嫁妝)、請期(確定結婚吉日)、親迎(接親)。
5、拜堂
當花轎到夫家進門時,出轎小娘需要迎接新娘出轎。隨即走向結婚的主廳堂內開始繁瑣的拜堂儀式。拜堂儀式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拜天地、拜父母、拜夫妻。並且這些儀式都需要新人們正兒八經的跪在地上磕頭,而不是如今的面對面鞠躬即可。
6、賀郎酒
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在賀郎酒上,新娘必須依次挨桌的向長輩們以及賓客們逐一的斟酒,此時需要注意的是,新娘在給大家斟酒時,酒是需要斟滿的,但是一定不能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