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中的理想初中優秀作文
2024-11-26 18:44:11
篇一:校歌中的理想
"打小就有人問我:「長大後想做什麼嗎呀?」
「去北大。」幼時的無知與膽大驅使著我說出了這句話。大人聽了會哈哈大笑,並不知是一種對童稚的喜歡,還是一種對不懂事的嘲笑。然而這就是理想,理想不是夢,可以實現。
現如今讀了校歌《燕園情》,我想,或許北大人也會繼續讀有更大的抱負與嚮往。至少,牽往那根風箏線,理想就不遠,就還有騰飛的機會。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說的是北大先哲的理想,是要將進步思想傳播的理想。那時的文人,筆耕不輟,至死方休,是文學時代所需要的支撐。他們用一支筆,幾張紙,表愛國忠心,傳進步思想,現民族風尚,展科學影響。何為理想?光明的明天,和諧的社會,就是理想!
「億昔長別,陽關於疊。」今人怎能退卻?正如小小的我有大大的追求,「約定」需要時間,等待便會兌現。
詞中中間八短句極盡學子多「情」。從「江南塞北」而來,是北大情的引導;念及「城鎮鄉野」,是故鄉情的驅使。為何要來?為理想而來,為追夢而來。往「海角天涯」、「
三山五嶽」而去,是為一展北大學子之姿態。正如我的來,離目標更近,初次來到這裡,深感興奮與喜悅,而更多的,是敬畏,是以小小的一粒微塵的姿態在仰視著我的心之所向,我想,這是理想的力量。
而後四小句則是學子從在校到校外的嚮往。「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是在校期間刻苦努力,交出滿意答卷的理想;「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是畢業後發憤圖強,成為祖國人才的理想。不論是怎樣的理想,都有著巨大的令人信服的魔力,否則如今的北大,也不會桃李滿天下,更不會「下自成蹊」,有那麼多人慕名而來。猶記昨日遊北京城,於一搖搖晃晃的公交車上途徑北大最古典的校門,旁座一大約五六歲的小女孩嘻嘻哈哈指著校門上「北京大學」四個大字,身旁父親一口方言,只聽懂一句——「囡囡,這就是北大!」女孩眼睛清澈明亮,我看見了自己,和許多這樣朝氣的向陽的臉龐,她,應該也有自己的理想了吧,或許呢……畢竟理想力量可大了。
又想起了幼時被「問少年心事」,那句「去北大」也算是實現一半了。有人當我痴人說夢,有人說我志向遠大,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我還握著拴住理想的線,記得有位作家曾有
「在春天,讓風箏放飛你」的可愛想法。我又何嘗不需要這理想來放飛我呢?有,聊勝於無。
校歌末,回到了「情」字上。「燕園情,千千結」。還真是千絲萬縷繞上心頭,不論是否北大學子,都有著北大情結。極妙!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這兩句我能明白個大概,但不透徹。或許是說離去的學子們眼中並未多言,但心裡早已有了快要噴薄而出的理想;又或許是說在校學子渴望未來建立事業的雄心;也適合我這種正向心之所往努力的小微塵,願以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滿腔熱血的狀態投身於追求中去。或許心境不同,理解也有千差萬別。
午夜夢回,陌生的旋律與《燕園情》的詞融洽地吻合在睡夢中,童稚的臉龐向著初升朝陽。「長大後想做什麼?」……悄然無聲。
母親翌日起來了,原來夢中呢喃是真的。你猜我說了什麼?
……
「長大後想做什麼呢?」
「去北大……哦,還有學唱《燕園情》。」"
篇二:校歌中的理想
"「我們來看成江南塞北,情繫著城鎮鄉野;
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
這曲《燕園情》曾出現在考卷上,出現在未名湖畔,出現在北大人心中最柔軟,肥沃的土地上,直至現在,出現在我的眼前,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懷著那怦怦不安的憧憬與激動走進北大,那時的我佇立在北大的校門前,不知為何,一種歸屬感,一種與這片火熱大地的親切感縈繞在我的心頭,暖暖的。
清晨的北大像卸了妝的姑娘,在雲靄中半匿著。偶爾聽見一串歡愉的鳥啼,還有風拂過葉梢的聲音。在初陽的照耀下,我凝望著「北京大學」這四個大字,好想伸出手撩開北大的面紗,好想看看這位偉大的母親。
踮起腳尖,一滴露水乖巧地從葉片上滴落到我的掌心,涼絲絲的。我低下頭一聞,夾雜著青草味兒,還有獨屬北大的味道。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一陣歌聲飄到了我的耳畔,然後驟然使用一種神奇的魔法,不知不覺把我牽到了一位老人的身後。
那正唱歌的老人亦似乎察覺我的到來,止住了歌聲。剎那間,世間裡似乎只有我急促的心跳和歌聲戛然而止所剩下的餘音。
老人轉過身來,整了整身上雪白的太極服。我深感抱歉只好訥訥地開口:「爺爺,對不起,打擾到您了……」
老人家倒是豁達,一口純正無比的北京話:「沒事兒。」此時的夏風無比颯爽,我憑著自來熟的熱情勁兒問:
「爺爺,請問這是什麼歌?」
「這歌兒你都不知道?《燕園情》啊!」
提到燕園,定是與我朝思暮想的北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啦!或許是因為這有關北大,我思不住說:「爺爺,你可以唱給我聽聽嗎?我是外地人,一真自詡對北京了解頗多,真實,還有很多都不知道……」
「當然可以。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兒,祖祖輩輩兒都生在北京,記得那是有許多老胡同兒。如果你不知道,可以來問問我啊。Welcome!」
聽著爺爺最後一句濃濃北京味的英文,我忍俊不禁,爺爺也同我哈哈大笑起來。
此時,陽光透過林間,驚起了一隻飛鳥。
……
想到這裡,我微閉上眼《燕園情》的旋律在我心中一遍遍流轉。
霽海霧月,滄海桑日。霎時間,逝者如斯,北大已經一百多歲。仔細留意北大的每處風景,那一一閃過的湖光塔影,我倏忽明白了《燕園情》的真諦。
《燕園情》是對先輩們矢志不渝努力的真實寫照;
《燕園情》是對北大人堅持不懈拼搏的謳歌讚頌;
《燕園情》是對北大這位母親無限深沉的愛與讚美!
曾何幾時,多少北大人心懷戀想踏上了人生漫漫徵途;又是多久,多少北大人懷揣對夢的追求拼命使自己不隨波逐流?遙遙無期的人生苦旅,在浩瀚世紀長河中,北大人滿腔的熱血在華夏大地上盡情地潑灑著,澎湃著,再潑灑著,只為百味生活而艱苦奮鬥。
北大人多少年的寒窗苦讀,才成為北大,才擁有擁抱北大的資格。但他們清楚地明白:
用青春與悔成就自己的理想!
這便是《燕園情》百年不變的真諦,這就是它——北大校歌最熱忱的意義!
沉下心中所有的雜念,帶上懷抱未來的勇氣,隔離掉所有世事的繁雜瑣碎,懷著對北大的愛,祖國的愛,你便能中「聽」懂北大,「聽」懂校歌《燕園情》的理想及其他。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千言萬語凝為一句:青春不悔,北大萬歲!
篇三:校歌中的理想
"天高。雲淡。水清。沙白。
「你怎麼就哭了呢?」
「我想……」我不情願地哽咽了一下。
以上是一幫初中同學約出去玩時,我說的唯一一句話,他們好像都讀出了我內心的五味雜陳,你就悸地走開了。只留我一個人痴望著傍晚時任憑紅霞映射在洶湧無比的海面上驚擾著海上的水鳥,發出令人神煩的尖叫聲。我的腦子如同億萬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一般急速膨脹著,腦海裡回放著如同電影倒帶一般多的畫面,它帶我回到了過去。
公元2008年9月1日,地點:廣東深圳。
「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唱校歌哦。」就是老師這語驚四座的一句話讓二年級的我們炸開了鍋。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後來我記得是老師發了火,我們才勉強把這所謂校歌唱下來了。哦,對,還沒說歌的內容是什麼?好像謳歌了竹子和鳥吧,竹子是挺拔不屈,鳥是崇尚自由,都是些什麼玩意兒?!我們的校歌為何如此華而不實?
順著時間軸,我接著回憶。
公元2012年7月。
我家後院有一座山,山上的植被幾乎都是竹子,因此它被稱為「翠竹山」。山勢雖談不上險峻,路彎也不多,但林壑尤美,整座山上蕩漾著清新的綠。這些綠承載著無數登山愛好者的重託,為此也就名副其實地成為了他們的信仰,當然也包括我。
歐陽修有句話說的很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行之人,醉於此山之生機勃勃而忘乎其高度也。我默默地掏出手機,想記錄下這摒棄世俗的瞬間,掂起腳尖身體前傾36度角,一手拿照相機,另一隻手則挑起了支撐整個身體的重擔,抓著一根弱不禁風的樹枝。此時的姿勢多麼像一位高傲的芭蕾舞者,我這樣想著。然後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響聲,我失去了知覺。
第二天我竟然是在醫院醒來的,父親告訴我當時那根樹枝斷了我就滾下了山崖,最後栽倒在一片竹林中。「多虧了那些竹子,你不知道,你壓斷了至少有20棵竹子呢。」我想像著當時的場面,臉都嚇白了。
忽然腦海中閃過幾個詞:竹子,挺拔不屈。竹子,校歌。
回憶到這,我倒吸了一口涼氣。
公元2013年6月6日。
這真是極其傷感的一節課。
這是我們在小學的最後一年,各種各樣的不舍縈繞在四周,6年同窗,朝夕相伴,離別談何容易!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我竟讀出了對此詞的另一番理解。
大家重溫了一遍,那久違多時的校歌:「我們熱愛這片青春的園圃,這裡放飛,放飛金色的理想;我們是清翠的筍芽,虛心有節,根深苗壯……」音樂剛落,掌聲便起,還伴隨著淚珠落地的聲音。是校歌的內容感化了大家,我們是同根生的6年的竹子!
而我,揣摩著歌詞,竹子外貌雖美,又活力四射,可我卻愛它的強壯有力,它的無私,因為它賦予我了第二次生命。
天下有不少校歌,不禁想起了世代傳唱到北大校歌《燕園情》,那豪情壯志的歌詞和勢如破竹的曲調,可,這又算什麼呢?那翩翩起舞的海燕又能賜予學生什麼呢?
我領悟到了,校歌真正的力量是本身它所包含的,寄託的,承載的,也只有這,才能真正給予我力量!我會帶著那青春翠竹小身體裡蘊含的巨大能量,穩健的走完這一生。
回憶完畢,我坐在海邊破,破涕為笑。
「你永遠想不到下一刻會充滿什麼,所以,就這樣走吧,她需要你勇敢而安靜的陪伴。」
――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