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中秋習俗作文
2024-11-02 14:30:10
潮州,是廣東省下轄地級市,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之一,粵東地區的文化中心,對外開放旅遊城市。位於廣東省最東端,處於韓江中下遊。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潮州中秋習俗作文,歡迎閱讀。
篇一:潮州中秋習俗作文
中秋前的十幾天,小孩子們到處去撿別人蓋房子剩下的碎瓦片(或者是以前太老的房子倒蹋後那些碎瓦片),或是用一個木頭做的四方模具(我們叫「塗角印」)大概和磚頭一樣大小,然後用溝渠裡面的稀泥做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磚塊」,曬乾以後等到中秋節的下午,吃了中午飯以後,找幾個大一點的「大人」幫忙,砌成一個「蟻窯」,其實是一個用碎瓦片或是土磚塊砌成的「塔」。然後小孩在吃了晚飯後就到各家各戶去「討草」(這是以前的事,現在都沒有「草」了,改成捐錢)或捐錢買些硫磺或柴油。小孩子們「討草」的時候要和大家說好聽的話,「阿嬸阿姆把草把來方(讀Bun)」,如果這一家給得多,就說得好聽一些,「如哩如,阿**嬸飼豬大過牛」等等,我也不記得很多了;差不多七點多八點來鐘的時候也就「討」得差不多了,這時候月亮也升空,大家開始點火「燒蟻窯」。
起火「燒蟻窯」的時候,也是大人們擺好香案拜月娘的時候,大人們都擺好了香案,在「天井」或是祠堂前,朝東邊點香祭月,小孩正在哦「燒蟻窯」忙得不亦樂呼。燒火的時候,大人們向「蟻窯」撒點硫磺粉,火焰變成淡藍色,特別好看,或是用噴農藥的噴霧器,抽點些油向「蟻窯」噴出去,增加火焰。等燒到瓦片變紅的時候,草差不多,油和硫磺粉也差不多的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一把鹽,朝著「蟻窯」撒去,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響聲,這和火在燒死白蟻的聲音一樣,意為燒白蟻。以前的時候這一個地區好象很容易發生蟻災,人們以此祈禱平安。
拜月娘擺的東西也相當講究的,中間擺著「月餅」然後一邊擺著柚,一邊擺著另外一些水果,如香蕉,梨,柑,(潮州話叫「蕉梨桔」與「招來吉」同音)。還有「芋頭」也是少不了的
(潮州人稱他們為胡兵,胡兵的頭臚當然為「胡頭」又因為「胡頭」與「芋頭」諧音,所以「臺芋頭」即是把芋頭切開成對半或四片,以示對胡人之恨)。如果這一家有小孩上學,那一定有「書冊糕」、鉛筆和田字格薄這三種東西,也是擺在中間,都是希望小孩能聰明,進步。然後還有一些「紙錢」(迷信品,鳳塘玉窖一帶做這種東西比較多)還有叫做「貢」、「島」、「花籃」等等,差不多十點左右就結束。
都有五六年沒有回家過中秋了,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這些舊俗。想想真是好玩!
中秋「燒蟻窯」源於本地一個爭取自由的民間傳說,相傳在宋末元初,元政府對當地漢人採取鎮壓政策,限三戶共用一把菜刀,防止造反。對漢人採取非人的統治政策,漢族人終於相互約定於中秋造反,把刀藏在月餅盒中,以「放火」為號,一齊殺死當地駐守的元兵。後來時代變遷,演變為燒塔,又再因為本地「白蟻」為患,「蟻」與「瓦」恰好同音,即為今日的「燒蟻窯」祈求平安!
篇二:潮州中秋習俗作文
舊時,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
蕩鞦韆
當月亮(俗稱"月娘")升上東天的時候,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鞦韆前。鞦韆一般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有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按這裡的風俗,女的不能蕩鞦韆,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他們爭著蕩鞦韆,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據說,月亮上有一位高舉斧頭的劈柴夫,日夜揮斧砍伐一棵寶樹,誰能得到它誰就長生不老。於是,在歡聲笑語中,鞦韆向月亮蕩去,劃出道道彩虹,飛旋出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鞦韆上的小夥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往往會獲得姑娘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節,有的己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
遊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竹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間。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拜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換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鋪上繡滿祥禽瑞獸和富貴花卉的桌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辦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東天。
在潮州,入秋之後各種各樣的水果已成熟,競相上市,各種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還喜歡把意溪樵餅當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餅外,供品還必須有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戶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裡。月上東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個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踏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裡撒食鹽,爆發出一陣劈裡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木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結束時,也像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裡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這些傳統活動,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進潮州城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準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這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決定上哪家睡覺,最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準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樵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
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餅底下墊著一小張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起義者暗中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樵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臺、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因為農村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行動信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要拜樵餅、芋頭。
[潮州中秋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1.小學生中秋作文500字_描寫中秋節
2.小學生中秋作文600字_描寫中秋節
3.難忘的中秋節作文700字_節日作文
4.難忘的中秋節作文900字3篇_節日作文
5.【精選】難忘的中秋節作文900字3篇_節日作文
6.我的中秋節作文1000字五篇_節日作文
7.我的中秋節作文1000字四篇_節日作文
8.八月十五望明月作文_描寫中秋節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