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3篇
2024-07-31 13:11:46 1
導語: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經典,爭做博學少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徵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都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食糧。經典誦讀是讓我們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環節。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後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十分珍貴的作品。誦讀是指對經典作品的閱讀、朗誦,並對一些人民耳熟能詳的作品有一定地了解。當我了解了這些以後,便可以開始誦讀了。
你們還記得《論語·述而》中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嗎?這句話幾乎人人都知道,就是說三個人行走,其中一個人身上必然有你需要學習的地方,他必能成為你的老師。這讓我聯想到:高山之所以綿延雄偉,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粒小石子;大海之所以奔騰不息,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河流。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得到長進,就必須去仔細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然後積極進取,讓它成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
中華經典誦讀,讓我受益匪淺。它滋潤著我的心田,給於我陽光和雨露。
篇二:
唐詩,它記載了中國五千來的悲與苦,蘊含了五千來中國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華五千年來寶貴的文化。
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是苦的,愉快時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細細品嘗。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自秦漢以來,異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內地,戰事十分頻繁。許多愛國將士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奔赴沙場,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他們長期遠離家鄉,條件十分艱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邊防關塞上,從萬裡之外來到邊關抵禦外族入侵的將士們看到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親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鄉嗎?唉,要是盧城飛將李廣還活著,就決不會讓那匈奴的騎兵越過陰山。想到這兒,王昌齡悲憤地寫下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讀到這兒,我掩卷沉思。戍邊戰士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情之人,他們也有濃濃的情、濃濃的愛,但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安寧,他們寧願十幾年不回家鄉,他們的親人望穿秋水,在無窮的思念中度過,親人在熱切地盼望他們的回歸。這其中的酸與苦,憂與愁,我們怎能體會得到?他們是怎麼抑制住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呢?這其中要經歷多少磨難呀?那濃濃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無法與他們相比。我慚愧,我的懦弱。
把時間往回推移五年,當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小不點兒時,我是那麼的愛哭,那麼的脆弱,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每次返校沒幾天,我就哭得像淚人似的,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中午休息時,老師讓我計時跳繩,我怎麼也跳不好,還沒跳幾下,就又「哇——」的一聲哭了,把繩子一扔,乾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淚。許多老師還以為我受了什麼委屈,都圍上來詢問。我沒去注意,不知那時生活老師是多麼尷尬,只曉得生活老師抱起我就快速往教室跑。那時的我真的太嬌弱了,根本沒想到未來的路是多麼坎坷,有多少困難等著我去克服。
篇三: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經典,爭做博學少年。
揮汗如雨,金桂飄香,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裡,讓我們掀起誦讀經典的高潮,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經典文化的結晶,是建設文明社會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於自己,又要有利於鄰居,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麼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聖、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捨、、、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託起民族的骨氣。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