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史可法紀念徵文
2024-06-14 16:45:06 1
第一篇
史可法紀念館位於鹽湖路北邊。遠遠望去,紫紅色的大門給人一種威嚴而肅穆的感覺。
步入大門,便是兩顆又粗又高的古銀杏樹。古老的銀杏差不多有三個人圍起來那麼粗,大約有五層樓那麼高。古銀杏又名白果樹,公孫樹,是揚州市市樹,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名木。
在向前走十幾米,便是史可法的祠堂了。中央是史可法的雕像,東西牆分別為《家祭文》和《公祭文》楠水掛屛及有關文物。
穿過石道,便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只見衣冠冢前有一盆大花,衣冠冢很大,大約有三輛汽車並排那麼大。衣冠冢後面有一座梅花嶺,由於義子史得威遍尋遺骸不得,遂依史公遺原,於清順治三年清明節,葬於衣冠於下。這時我忽然
明白了清明節的來源,原來就是祭送史可法和死去的父母。
這時,一陣幽香撲來。我轉過頭一看,原來是妖嬈多姿的紫荊,這紫荊可在史可法紀念館小有名氣,從遠處眺望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畫。
我繼續往後走,在史公祠的最後一面牆上掛著一塊塊版子,裡面介紹了史可法的經歷。裡面主要介紹了史可法從小就勤奮好學,立志一定要報效祖國。不幸,在死守揚州時唄多鐸俘虜,多鐸很欣賞史可法這個人才,便勸他投降,史可法再三拒絕,多鐸一怒之下把史可法給殺害了。史可法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史可法嚴肅而又莊重的形象一次次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好像他已下定決心一定要跟清軍殊死拼搏。史可法寧可被殺也不會投降,古話說得好「士可殺,不可辱」。史可法是世人學習的榜樣!
第二篇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河南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將。清代文臣張廷玉曾評價道: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爍爍有光。廉信,與下均勞苦。軍行,士不飽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史可法憫國步多艱,忠義奮發,提兵江滸,以當南北之衝,四鎮棋布,聯絡聲援,力圖興復。然而天方降割,權臣掣肘於內,悍將跋扈於外,遂致兵頓餉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決身殲,亦可悲矣!高弘圖、姜曰廣皆蘊忠謀,協心戮力,而扼於權奸,不安其位。蓋明祚傾移,固非區區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史可法在19歲獨身趕往祖籍順天府大興縣應試。20歲時史可法在府中會考。此後,他愈加刻厲不懈,發憤苦學,飽受恩師濡染,立志以身報君許國。史可法由起初只是感激左光鬥的知遇之恩,發展到深思如何為官、為國。他深感恩師左光鬥的教育,主要出於期望學道之復昌,欲使之作「志事」、「支柱」、「天下事」,成為國家棟梁。可以說,史可法後來受人稱頌的政績,和死守揚州所表現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是左光鬥給了他十分重大的影響,左光鬥對塑史可法的精神品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明崇禎元年,27歲的史可法中了進士,授陝西西安府推官。
然而,南明政權統治者腐敗已透,奏章自然無濟於事,由此表現了史可法強烈政治憂患意識和步履艱難的處境。史可法苦苦支撐江北,但不久後又發生兩個重大的變故,造成了極為棘手的嚴重局面。崇禎十七年七月,清攝政王多爾袞曾致書史可法,勸其投降,史可法寫了著名的《復多爾袞書》,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儘管如此,圍攻揚州的多鐸,仍想誘其投降,妄想利用史可法在南明的威望,想要不出任何兵刃就收取江南。史可法見勢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參將阻止,護持而行。至小東門,見軍民遭清兵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我史督師也,萬事一人當之,不累滿城百姓。」於是被捕。多鐸仍禮待勸降,史可法大義凜然地說道:「我中國男兒,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頭可斷而志不可屈!」順治二年,清兵圍困揚州,他拒絕投降,執著固守揚州。不久,揚州城就被攻破。由此,史可法被俘。後來,史可法從容就義,年僅44歲。其副將史德威尋遍遺骸,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埋葬他的衣冠於梅花嶺下。乾隆三十三年,修墓並增建祠堂。史可法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廣儲門外街24號,南臨古城河,梅花嶺畔。佔地6000多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可法祠墓所在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史可法紀念館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870年重建。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朱德委員長為本館題寫了館牌。
如今,史可法逝世已經370年了。雖然他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是流芳百世的。他為揚州所做的一切,我們都會記住。他是我們心中的大英雄。揚州慘案的發生是很突然的,史可法至死都是為了揚州,我們為他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