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自導自演的《一齣好戲》 一部電影透露人類文明發展
2023-03-31 01:53:02 2
黃渤自導自演的《一齣好戲》,一部電影透露了人類文明發展簡史!黃渤自導自演的,可能讓觀眾出現了一些誤判,和他過去那些招牌喜劇不太一樣,這部電影雖然也有喜劇元素,但是本質上是個寓言故事。表面上看這就是一個公司去搞團建,結果遇上大風暴,一群人上演了一出「孤島求生」的好戲,但是事實上黃渤想用這部電影講出一段人類文明簡史。《一齣好戲》的故事原型,是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蠅王》講的故事是,未來的人類社會發生了一場核戰爭,一架逃難的飛機墜落到一個無人的孤島上。這架飛機上是一群男孩,最開始他們齊心協力地求生存,後來分成了兩派,一派專制,一派民主。在專制和民主的鬥爭裡,人性的惡才是絕對主角,《蠅王》是戈爾丁在二戰之後寫的作品,那時候蘇聯代表的是共產主義和美國代表的資本主義就是兩大派別,都在為人類社會找出路。所以故事裡的專制派和民主派,也就是蘇美兩大陣營的影射。再看《一齣好戲》同樣也是一艘船落到了一個孤島上,一群人開始逐漸分化成不同派別,不同的是《蠅王》裡的是兩強對峙,《一齣好戲》是三國爭鋒。
梳理一下《一齣好戲》的故事,可以很清晰的發現,從落到孤島上開始,這群人一共經歷了三個不同時代。小王是司機兼導遊,也是退伍軍人,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都很強,所以很快就成了大家擁護的領導者。然後他開始推行極權統治,一方面讓所有人參加勞動,一方面用暴力手段實行管理,「小王」變成了「王」。所謂的極權就是一人獨大,西方社會一般把極權主義當作德國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和蘇維埃共產主義的統稱。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漢娜·阿倫特寫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她集中分析了納粹時期的德國和史達林時期的蘇聯,極權主義好的一面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壞的一面就是一旦核心領導者開始無能就會迅速失去民心。《一齣好戲》裡一開始在「小王」的帶領下,大家不再消極對待孤島生活,鬥志高昂幹的很起勁。但是很快矛盾就出現了,「小王」不參與勞動,有吃有喝有美女,大家稍有不滿,就會被拳腳伺候。這個時候就引發了「階級對立」大家都開始抱怨。張總是個資本家,搞生意是把好手,但爬山爬樹抓魚摘果子就不行了。
他對小王的統治很不滿,一直想自立門戶,直到他發現了「寶藏」,一艘物質豐盛的大船,他就帶著一幫人出走,在大船上開始搞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簡單點說資本主義的核心就是「私有制」,也就是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德國哲學家馬克思·韋伯在他著名的代表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裡說,資本主義精神就是每個人都以賺錢為目的都以積累自己的財富為目的,所以資本主義體制下就實行自由市場的方式。大家各自生成自由買賣,但事實上資本家會變成大玩家,通過各種手段剝削勞動人民。電影裡大船上沒有殘酷的鎮壓,大家都很平等各幹各的,然後互相交易,看上去一派祥和。但是「張總」用了一招「貨幣操控」,那撲克牌當錢,美其名曰為了方便大家交易。但是實際上他是通過掌控貨幣甚至超發貨幣的方式,讓自己可以不勞而獲,所有人都被蒙在鼓裡。
「小王」的極權社會越過越遭,「張總」的資本社會越過越好,兩大派別就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個時候第三股力量出現了,就是馬進和小興。咱們先說一下這場大戰前後的整體局面,所有人都在不滿,一群人是因為餓肚子不滿,一群人是對人人為己只為賺錢沒有真正奔頭的生活不滿,這個時候馬進拿出了一面大旗,就是夢想,他給大家編織了一個「孤島夢」。就是咱們得齊心協力去往新大陸,這就進入了孤島的第三個時代,」烏託邦時代」。「烏託邦」是英國人託馬斯·莫爾發明的詞,是人類幻想中最美好的社會,就是要啥有啥自由平等博愛。電影裡這個夢想被接受之後,整個氣氛都不一樣了,一方面大家還在生產、交易、生活,一方面也會為了新大陸而共同奮鬥。請注意,馬進提出這個夢想的時候,他壓根就不知道新大陸在哪裡。壓根兒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實現夢想,他的真正目的是從一個人人唾棄的失敗者,變成一個人人仰慕的成功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電影裡這三個階段咱們就說完了,接下來就到了比較俗套的英雄打壞人的劇情了,他們發現世界沒有被毀滅,真正的人類文明也沒有滅絕,小興黑化了,想帶著錢自己跑,馬進覺醒了,想把大家一塊救了,當然和所有的大團圓結局一樣,好人戰勝了壞人。《一齣好戲》絕對不是嘻嘻哈哈的搞笑喜劇,黃渤雖然第一次當導演,但是野心確實很大,想討論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問題,當然他也不是思想家,也沒提出什麼解決方案,電影的最後一句臺詞是黃渤自己說的就是三個字「然後呢」這其實不是跟舒淇說的而是跟觀眾說的,過去的路就是那樣以後的路怎麼走?大家自己看著辦。——————摘自《大揭秘!《一齣好戲》裡的人類文明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