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行星文明已經找到與星球和諧共存的理想方式
2023-03-31 21:43:41
北京時間9月30日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如此巨大,一些科學家甚至說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叫做人類世的新紀元。一篇有趣的新論文指出,外星文明也可以通過以可預測或感知的方式改造家園來創造這一壯舉。作者提出一種新的分類機制,根據行星上智能生物對行星進行分類。
無論何時發現一顆遙遠的地外行星,天文學家都會根據它最顯著的物理和軌道特徵對其進行分類。例如,熱木星、陸地行星、棕矮星等等。隨著望遠鏡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家們將來不僅能夠研究它的簡單特徵。如上所述,但也根據其他特徵,包括它們的大氣或化學成分,對行星進行分類。
但是由羅切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亞當·弗蘭克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也許可以從宇宙生物學的角度對地外行星進行分類。弗蘭克和他的同事建議,除了一般的物理特性之外,天文學家還應該考慮行星bi的影響。大氣層,包括先進的外星文明對地球的影響。弗蘭克的假設行星分為一到五個層次,從貧瘠的巖石行星到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具有智能生命的行星。如果我們發現先進外來文明存在的跡象(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一兩個教訓,以便未來的人類文明能夠生存。
我們正在努力想辦法使人類文明持續下去,這是我們研究的目的。弗蘭克說,我們需要使現有的文明可持續,但我們如何知道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宇宙中是否有具有這種能力的文明
我們確實處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縱觀人類歷史,我們一直在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地球,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做得很好。目前,關於地球是否已經進入人類世界的爭論仍然存在。在這個新時代,我們已經成為改變地球的主要動力。一些科學家指出人類佔據了地球一半的土地,農業和化肥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生物圈中氮和硫的含量。
無論辯論的結果如何,很明顯人類已經對地球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弗蘭克指出,我們需要從宇宙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待地球和所謂的人類世。今天地球上發生的事情可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發生。儘管我們傾向於思考我們作為宇忠的環境,沒有理由證明這一點。
我們不應該認為我們在地球上的經歷是獨特的,而是經常發生的。弗蘭克說,我們已經學到了很多關於行星如何工作以及行星系統如何對化學和生物學效應作出反應的知識。因此,任何文明的影響都是完全可預測的。弗蘭克說,任何先進的文明,像人類一樣,都需要在一定的發展階段解決氣候變化問題。
弗蘭克指出,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看待自己,但我們還不知道該怎麼做。
為此,我們需要引入一種新的行星分類機制。在他們的新論文中,Frank和他的同事們考慮了諸如地球大氣層、海洋、冰川、陸地和生物圈等密切相關系統的歷史。這些系統可以相互影響,改變地球的整體環境。沒有生物圈就沒有氧氣。今天,在溫室氣體的影響下,我們對大氣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考慮到這一點,作者提出了基於行星通過非生物、生物和技術活動產生的自由能的大小的新的行星分類機制。空洞。
根據這種機制,第一顆行星是沒有大氣層或只有非常薄的大氣層的行星,如水星。第二顆行星有薄薄的溫室氣體大氣層,但沒有生命(如火星)。第三顆行星有更小的生物圈和一些基本的生命形式。目前太陽系中還沒有這樣的行星,但是早期的地球可能經歷過這個階段。第四顆行星是地球的當前水平,具有由光合作用支持的緻密大氣,生命(包括智能生命)對地球的能量流動有強烈的影響。最後,還有第五類虛構的行星,科技文明已經找到了理想的途徑。與地球和諧相處。
5級行星上使用能量的物種已經與生物圈達成某種合作。弗蘭克說,他們知道如何從其他行星系統獲得能量而不傷害地球,所以他們不會造成自我毀滅。
弗蘭克指出,當文明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它已經學會了如何像行星一樣思考和遊戲規則。他們可以修改和調整自己的活動,以實現生物圈、自身以及地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弗蘭克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夠發現科技的痕跡。第五個行星的英尺,比如大型行星太陽能發電廠,或者能量轉化為有用工作的跡象。
這個機制讓人想起了卡爾達索夫的分類法,它是根據外星文明能夠使用的能量的大小來分類的。根據這個機制,第一文明能夠利用中心恆星產生的能量,第二文明能夠收集其星系的所有能量,第三文明能夠合作。控制整個星系的能量。弗蘭克說,他所提出的分類機制可以與卡爾達謝夫的分類齊頭並進,但是如果一個文明想要達到文明的第二階段,它必須首先生活在第五顆行星上。
一個文明必須居住在第五顆行星上,並且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才能成為卡達舍夫的二等文明。只有到那時,他說,才有資格考慮建造戴森球(和其他超級工程)。一個文明必須突破這個瓶頸,否則就不能再前進了。突破了瓶頸,我們可以討論進一步發展是否現實。如果你連文明的第一層都達不到,卡達舍夫等級制度就毫無意義。畢竟,行星有自己的規則。
弗蘭克說,他的團隊提出的行星分類機制只是個開始,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我希望我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人類新世宇宙生物學。他說,這項研究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AviLoeb指出,這個新框架對未來觀測行星大氣具有實際意義,並鼓勵我們反思我們自己對地球的影響。
例如,通過觀察其他類地行星,我們可能能夠發現破壞其自然棲息地的外來文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Leeb說,這可以說服政治家更好地管理地球,以免重複同樣的錯誤。
根據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安德斯·桑德伯格的說法,文明也屬於一個物理系統。
桑德伯格指出,分析能量、物質和信息的流動有助於理解它們的作用和外部表現,正如我們根據它們的地球化學組成和生物圈類型對行星進行分類一樣,文明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因素。YPE第一。
桑德伯格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認為分級機制可能也涉及更先進的行星,如6級或7級,而不僅僅是純技術文明。但問題是,可能很難區分不同級別的行星。
對於我們來說,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在其他地方可能不是這樣的。同樣,我們應該把螞蟻丘或海狸壩當作技術生物最早的痕跡嗎這個機制的有用之處在於,它幫助我們從物理的角度分析整個情況,但是它被省略了嗎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卡達舍夫分類機制只描述了能量流動的規模,而不是它的流動方式。我可能認為能量控制和協調的方式也很重要——這些能量流動是否有大規模的組織以什麼方式
毫無疑問,弗蘭克的新的分級機制還不完善,也不完美。但是像任何新興領域一樣,總是存在比答案更多的困惑。希望,在下一代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能夠探測到遙遠地外行星大氣中的這些技術痕跡,並從中汲取靈感。這些文明與我們的星球和諧共存。
我們的探索可能一無所獲。人類技術可能永遠不會達到如此先進的水平,以至於不可能探測到外星行星上微生物留下的生物印記,更不用說對四顆行星和五顆行星的區別很小。此外,沒有證據證明存在五級計劃。由於資源枯竭、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和為世界末日做出貢獻的技術,我們的技術發展可能在這個階段停止。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去尋找。如果我們的搜索失敗,人類將被困住,無法從現在的無知中解脫出來。但是,如果我們發現外星生物特徵或無線電信號,我們最終可以確認外星生命的存在。也許我們可以在1級到4級找到很多行星,但沒有p五級的毛毯,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但是俗話說,沒有證據可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