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和孔雀魚的區別 被引入滅蚊卻引來非議
2023-03-30 16:41:26 1
食蚊魚,食蚊魚體長大概只有37毫米,屬於小型魚類,因為可以有效控制蚊子的滋生而得名食蚊魚,現在世界各國很多地方都會飼養食蚊魚來消滅蚊子,但也因此招來很多的非議,認為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此外很多人都會把食蚊魚和孔雀魚混淆起來,因為兩種魚真的長得很像,但其實看尾巴也很好區別。
食蚊魚介紹:
食蚊魚,歸屬於胎鱂科,食蚊魚屬的一種。體長形,略側扁,長15.5~37.5毫米。原產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利用食蚊魚滅蚊,既不汙染環境,又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裡,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養殖食蚊魚,對於消滅蚊子,有效控制和預防通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將大有裨益。但是由於競爭力強,會對生態位相似的當地魚類造成相當壓力,更會襲擊體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魚類。
食蚊魚外形特徵:
食蚊魚,形似柳條,體長形,略側扁,體色為金中帶綠色,腹部明顯鼓脹,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毫米,重2克左右,大者可達80毫米,體重可達5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齒細小,吻尖,眼大,無側線,屬於卵胎生魚類。背鰭軟條7至9枚;臀鰭軟條9至10枚。是胎鱂科食蚊魚屬的一種。雄魚有長長的生殖孔,而雌魚臀鰭為扇形,雄性魚色澤鮮豔,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鰭第三~五鰭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鰭圓形。
食蚊魚和孔雀魚的區別:
食蚊魚和孔雀魚的外形很相似,一般人其實是很難區別開來的,雖然都長得差不多,但是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不同的地方,最容易辨別的地方就是尾巴。孔雀魚的尾巴比較大,因為漂亮而得名,所以看孔雀魚只要看它的尾巴,食蚊魚尾鰭上有些小斑點,沒有顏色,尾鰭是透明的,尾巴也是食蚊魚和孔雀魚最大的區別地方。
食蚊魚怎麼養?
食蚊魚是一種卵胎生魚類,體形小,繁殖能力強,周期短,產仔量大。精子由雄魚交配器送入雌魚生殖孔,在體內受精、孵化。初生的幼魚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經1個多月達到性成熟,即可開始繁衍後代。繁殖季節為4~10月,最適宜季節為5~9月,每隔30~40天即產仔1次,每次胎產30~50尾,每尾雌魚每年能產200~300尾。當水溫下降、天氣寒冷時,食蚊魚往往潛居在深水處或雜草叢生的水域,甚至鑽進汙泥裡越冬,即使水體氧氣不足也能存活。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適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每條雌魚1次產仔數條至數十條,5—9月可產仔3次左右。剛產出的仔魚不能捕食孑孓,只能吃「泅水」(草履蟲等活餌料)。隨著成長,可食魚蟲,以後逐漸吞食孑孓。食蚊魚很容易飼養繁殖,作為一種活魚餌飼養。
食蚊魚有什麼危害?
食蚊魚顧名思義是吃蚊子的魚,因被誤認為嗜食孑孓,可防瘧疾而被廣泛引進到世界各地,所以在許多國家安家落戶。但事實上已有很多實驗證明食蚊魚並不特別喜歡食孑孓,捕食孑孓的能力也並不比食性相近的當地魚類強。食蚊魚是一種勇猛的小魚,雄魚極具攻擊性,其攻擊其它魚類,撕扯它們的鰭,甚至殺死它們。在其被推廣後,非議隨之而來,其並不能比土著魚類消滅更多的蚊子,相反其造成了大量相似魚類的滅絕。其捕食作用同樣對當地浮遊生物、昆蟲和甲殼動物的結構造成了影響。食蚊魚還是一些蠕蟲的潛在寄主,這些寄生蟲可能被傳染給當地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