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和狀元榜眼有著什麼異同?才能哪個更高
2023-04-01 15:56:39 3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後,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稱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撐起了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探花」同樣是天子門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難得的榮譽。也是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何況「探花」與「狀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惡而名序有先後。
不能籠統認為「探花」就比「狀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邢寬榜探花孫曰恭,原擬其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發覺「曰恭」二字寫在一起讀「暴」,心中不悅。又見一人名為邢寬,便道:「孫暴不如邢寬。」遂定邢寬為一甲第一,孫曰恭為一甲第三。能說孫曰恭就不如邢寬嗎?又如北宋真宗鹹平六年(999年)孫暨榜探花錢易,17歲曾舉進士,三篇文章一揮而就,未過午即交卷,主考官厭惡他年輕氣盛,他因此落選。第二年,他又應試,在禮部試名列第二,他感覺應當第一,認為有人故意壓制,便在《馭六馬賦》中含沙射影、意在譏諷。宋真宗不喜歡錢易這種苛求於人的狂妄態度,又將他降為第三。再如宋代的秦壎,因是秦檜之孫,也被高宗從第一降為第三。由此可見,誰為「探花」,是由種種偶然的因素決定的。並非都以辭賦、策論分高下。
時至今日,廢除科舉制度已有100多年,科舉考試早已煙消雲散。惟獨作為科舉終端產品的「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卻歷久而不衰。近些年來成了頻繁使用的詞彙,在體育、教育、經濟、文化等領域,成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稱。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