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蒼原情歌表達,歌劇《蒼原》的音樂語言融合了( )音樂
2023-04-02 09:25:32 3
歌劇蒼原情歌表達,歌劇《蒼原》的音樂語言融合了( )音樂
歌劇是集合音樂、戲劇、詩歌、舞蹈等形式的舞臺藝術。歌劇音樂是整個歌劇的中心,也是描寫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歌劇《蒼原》是一部採用西洋大歌劇形式來進行創作,而又同時具備中國民族特色的史詩性歌劇。該劇的編劇為黃維若、馮柏銘擔任,作曲為徐佔海、劉暉擔任,由遼寧省歌劇院於1995年首演至今,現今已成為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歌劇經典。1996年5月,該劇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最高戲劇獎——文華大獎,並獲得十項文華單項獎(全部獎項),成為文華獎設立以來唯一獲得全部單項獎的劇目。歌劇《蒼原》中的情歌唱段作為整部歌劇的音樂主題,在劇中多次出現,起到了統一音樂情緒,貫穿中心思想的作用。而《情歌》的音調是作曲家從內蒙民歌《大馬青》改編而來,樂曲中多變的節拍節奏對劇中情節和整部歌劇音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創作背景與結構特徵
(一)創作背景
歌劇《蒼原》採用西洋歌劇創作手法寫成,在劇本上採用了詩化道白與宣敘調、詠嘆調相銜接的方式;在音樂創作語言上借鑑了西洋大歌劇的作曲技法,但又以我國蒙古民歌《大馬青》(即歌劇中的《情歌》唱段)為主要音調,因此又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成為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優秀歌劇作品。
歌劇《蒼原》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題材,講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寄居在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的中國土爾扈特蒙古族部落,為了自己部落的生存和對自由的嚮往,在首領渥巴錫汗的帶領下,毅然舉族東歸。在歸途中歷經千難萬險,一共耗時7個多月,行走萬餘裡,回到中國天山。歌劇《蒼原》的音樂風格與其描述的民族密不可分,在這部歌劇裡,作曲家在音樂取材上大多為蒙古族民間音樂,而由於這一部落在伏爾加河流域寄居了一個多世紀,所以,歌劇中也穿插了一些俄羅斯小調,使整首作品情緒更加豐富。
(二)結構特徵
《蒼原》中的情歌選段為A+B的二部曲式結構。A段為4句,自由的慢板4/4拍,為七聲F徵調式。B段為13句,中速3/8拍,為七聲F羽調式。在調式上,兩者為同主音調。在節奏上,A段節奏自由舒展,描繪了遼闊的草原和蒙古族人寬廣的胸懷。B段中3/8拍的節奏律動,節奏緊湊,仿佛是女主人公娜仁高娃深情的娓娓道來。在作品的尾聲(50-70小節),節拍在2/4和3/8拍之間轉換,接著速度變慢,使得節奏更加悠長舒展,表達了女主人公娜仁高娃對舍楞的深深愛戀。
二、節奏的音樂美學
節奏、節拍、旋律、力度、和聲、速度、曲式是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段,而節奏又是其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正是由於節奏的多樣化組合模式,從而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在歌劇藝術中,每一個劇情的塑造都有其特定的音樂風格,而確定音樂風格的因素不僅要依靠旋律、和聲,也要節奏的作用。倘若在歌劇情節上,節奏的使用不當,就會影響到整部歌劇的音響效果和情感表達。在歌劇《蒼原》情歌唱段中,節奏的設計和貫穿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A段使用了復拍子節奏,情緒凝重,表達了主人公寬廣的胸懷;B段為輕快的三拍子節奏組合,突出了人物豪爽的性格。通過節拍、節奏的轉換,極大的豐富了作品的情感表達。
三、歌劇《蒼原》情歌選段中節奏的藝術表現
歌劇是一門舞臺藝術,在構築歌劇的要素中,旋律被視為靈魂,節奏被視為骨架,旋律決定了歌劇的整體走向,而節奏則間接影響音樂情緒的發展,在作品的情感表達、人物刻畫、鞏固歌劇風格、增強音樂表現力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表達
在歌劇《蒼原》情歌選段中,每一個節奏的變化都帶動著音樂情緒的變化,特別是在節拍變化的作用下,節奏的性格為塑造音樂形象起到了關鍵作用。如在《情歌》唱段的第8小節,情緒從輕柔的慢板一下變為一小節的漸快,然後又回到原速,第9小節的三連音節奏被標註為稍自由,豐富表達了作品情感的變化,也為第二段落的情緒展開做好了鋪墊。這看似一個小小的速度變化卻隱含著節奏的變化,它使得音樂的情緒更加濃鬱,情感刻畫更加細膩。其實歌劇中,每一個段落的情感都建立在節奏的基礎之上,不同的節奏表現著不同的音樂情感和刻畫不同的人物性格。
蒙古長調的節奏屬於非律動性節奏,在《蒼原》情歌選段中,作曲家常常用非律動性的節奏來抒發內心豪放的情感,但同時也用固定節奏來支撐音樂框架。如《情歌》A段,作曲家以長調旋律來表達女主人公娜仁高娃對舍楞的愛戀,節奏自由寬廣,情緒婉轉深情。而B段,作曲家以短調旋律和規則節奏,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熱情、豪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