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文字獄,你知道是哪個朝代嗎?
2023-04-01 23:19:39 8
文字獄起源於漢朝,在我國歷史文獻上最早有記錄的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令「宣帝見而惡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楊惲腰斬。在歷史上各個朝代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漢代的楊惲案子,宋代的蘇軾烏臺詩案即較為典型者。不過,整體看來,清代曾經數量較少,規劃不大。跟接下的這個朝代比較,就有點大巫見小巫了。
我國史學家顧頡剛形容清朝文字獄在二百多年間基本上沒連續:「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可見清朝的文字獄的恐怖之處。
在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控制的安定而加深,越是控制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已是的強化,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曲解變形,單單清朝的這幾個皇帝除順治帝外,其它的康熙、雍正、乾隆所製作的文字獄每一個,幾乎都比前面所有朝代加起來的總和還多。
其中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以下是清代歷朝重要的文字獄案子。
清朝控制者首先是鼓勵官民和官官之間揭發和檢舉、告密,然後是發動國家力氣抄家,尋找定罪的蛛絲馬跡,在藏書和文章中找所謂的罪證。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曲解解說而起,依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曲解解說而成。
康熙時期莊廷瓏。莊廷瓏,浙江湖州人,家中豪富,想寫一部《明史》留名於世,到處網羅資料。同鄉朱國禎曾著《明史》,有《列朝諸臣傳》等手稿沒有刻印。朱國禎身後,家道中落,家人傳聞莊廷瓏想寫《明史》,就以千兩銀子的高價把《列朝諸臣傳》等先人未刻印的手稿賣給了莊廷瓏。莊廷瓏在朱國禎的手稿署上自己的姓名,又補寫了崇禎朝的事跡,就刻印發行了。書中有許多指斥清朝的語言。被罷官的原歸安知縣吳之榮是個陰險小人,看到此書後眼睛一亮,以為這是一塊再入官場的絕妙敲門磚,至少也可敲詐一筆財富。他到莊氏家中進行敲詐,分文未得,便向將軍松魁告發。松魁移命巡撫朱昌祚處理,朱昌祚又轉交督學胡尚衡。莊氏向胡尚衡行了重賄,將書中指斥清人的文字修正重刻,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吳之榮分文未得,一氣之下便拿著初版告到北京,由刑部立案追查,掀起大獄。莊廷瓏已死,開棺戮屍,其弟莊廷鉞受牽連被誅。原禮部侍郎李令哲曾為該書作序,本人伏法還株連了四個兒子。主審官見其小兒子剛16歲,讓他在口供中減少一歲,並告知他只需減少一歲,按當朝慣例就可免死充軍了。令哲小兒子悲傷地說:「父兄俱死,不忍獨生。」終於未改口供,隨父兄一起赴難。令哲的序中提到了朱氏,指的是朱國禎。吳之榮與南潯有錢人朱佑明結怨,硬說序中朱氏指的是朱佑明,於是朱佑明父子六人被吳嫁禍而死。松魁被免官,幕僚程維藩被處死。朱昌祚、胡尚衡向主審官受賄,把罪責推給初審此案的學官,自己免難,學官被誅。湖州太守譚希閔才就任半月,還沒澄清是怎麼回事就以隱匿罪糊裡糊塗地被絞死了。凡校書、刻書、賣書以及書中牽連人名者一概喪命。《明史》案冤死者七十餘人,死者妻子大都發配邊遠地方。
清朝的文字獄文字獄最常見的「文字」是詩;其次常見的「文字」是文章。文章匯集成書,便是文集;另一種比較簡單闖禍的「文字」是史書。 清代被打成文字獄的「文字」還有試題、日記、奏稿、榜文、表文、家規、宗譜、縣誌、碑文、墓誌、匾額、呈詞、字帖、字典、木戳等,幾乎凡是可以想到的「文字」都或許構成文字獄,由此可見文網之密。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綿延一百三十餘年。無論就時刻之長,案子之多,仍是規劃之大,株連之廣,把戲之翻新,手段之殘忍來看,在我國的封建時代,都是史無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