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我眼中的魯迅
2025-02-08 14:20:09
導語:「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就是魯迅,小編收集關於魯迅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眼中的魯迅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堅強,勇敢的人。魯迅13歲那年,由於家庭變故,家道衰落,他過早的體驗到了人世間的冷暖。但他沒有消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
挑起家庭重擔——去當鋪變賣東西,買藥,照顧家人等等。他是在生活的艱難中一步步成長起來。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愛學習的人,即使生活艱苦,他也並沒有放棄或影響學習。他的求知慾使他踏入了中國人所辱罵的」洋學堂「,並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費留學的資格。我相信他憑的是自己的真才實學,而不是靠走後門。事實上,當時的魯迅家也並沒有走後門的能力。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愛國的文人。魯迅在日本仙臺留學學醫時,解剖課成績60分受到日本人懷疑,認為是老師洩題,這讓魯迅感到悲哀,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厭惡自己的祖國。在後來的一次事件中,魯迅眼睜睜看著幻燈片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時一群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這個場景給魯迅的精神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從而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可怕,於是魯迅毅然棄醫從文,決心要以文字來揭露社會的悲哀,喚醒國人的良知。
」五四運動「已經過去80多年了,而醜陋的事情還在我們的國土上不斷發生,我們都熱愛祖國,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堅持正義,勇於犧牲的精神,創造屬於我們的新生活。
第二篇:我眼中的魯迅
「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題記
每每聽到這句話,不禁想到了中國的民族魂—魯迅先生。若想熟識這位文化革命的主將,唯有閱讀他的作品。正直寒假,有幸拜讀他的作品,感觸頗多,我心中那個名族魂的身影慢慢明晰起來。
我印象中的魯迅穿著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筆挺,冷冷的目光犀利,洞察一切汙穢,濃密的鬍子下有一張吞雲吐霧的嘴,煙氣在寂靜的房間裡陪他反抗封建和腐敗。
魯迅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赴日留學讓他走出當局者的困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清了中國人精神的麻木;家境時起時落,父親早逝,讓他承受了過多苦痛;祥林嫂,阿長,閏土的悲劇人生,讓他對封建思想恨之入骨;政府的通緝,革命的遏制,讓他四處藏匿,無家可歸。這一切讓他的思想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陷入精神的孤獨。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魯迅才會說出「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樣的話來吧。
但他又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定是選擇了爆發,才會改變中國。
魯迅是那個時代的英雄。長輩們的去世讓他的家庭一貧如洗,赴日留學又受到同學的輕視,但他一如既往勤奮學習。回國後積極參加革命事業,四處碰壁卻愈加堅持,他用筆使腐敗瓦解,用筆使民族覺醒。我欽佩這位英雄,欽佩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志向;「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沉著理智;「謙以待人,虛以接物」的高尚品質。或許真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太突兀了,以至於掩蓋了他溫和、慈愛的一面。在生活中魯迅雖然跟朱安沒有感情,但也算盡了職責,這點朱安本人並不怪他。魯迅對周海嬰的愛也顯而易見,即使兒子的調皮、叛逆…經常困擾他。
但中國現階段卻出現魯迅文章退出課本的現象,頗為費解。
現在從教材中刪除魯迅,可能是所謂的「緊跟時代步伐」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時代精神要倡導和諧,要以和為美。但是如果我們過於的宣揚溫潤與平和,過於地倡導與世無爭的中庸,並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義的豪邁,剔除批判現實的激情,剔除「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盛世危言,我們的民族將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戰爭,災難,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戰?
第三篇:我眼中的魯迅
提到魯迅,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他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亦或是想到他那些經典的作品:《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吶喊》、《彷徨》,仿佛魯迅那些光輝偉大的形象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留給我們的是種遙不可及的感覺,可隨著不斷地接觸魯迅的作品和生平,漸漸地另一個不同於以往印象中、接近於真實中的魯迅形象浮現在我眼中。
我眼中的魯迅是一個熱情的愛國者。魯迅少年時看到中國國民的體質虛弱,於是毅然到日本留學求醫,想要使國民的體質強健起來,可等到畢業歸國,本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想到發現國民缺乏的並不是體質而是精神;於是他放棄自己所學的事業,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用以改變國民的精神,想改變國民的那些麻木、無情。後來他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就是要使國民的精神徹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勢力鎖住了頭腦。在我眼中,為了使國民、國家變得強大,不惜多次改變自己努力的事業,全心全意地為自己的國家付出,對國家的弊端,努力地去改變和消除,為國家付出一切,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曾有人問魯迅:「你說中國有這麼多缺點,你下輩子還會生在中國嗎?」而他的回答依然是那樣的肯定。
在我眼裡,魯迅是一個關心低層大眾的文學家。在魯迅的作品中,記錄低層社會中小人物的,佔了大多數,孔乙已、祥林嫂……,這些小人物的事跡,在我們心裡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在這些小人物的最終悲慘命運中,魯迅先生表達出了對低層大眾的同情,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讓我們在感嘆小人物命運悲慘的同時,又都體會出一些價值和道理,魯迅先生寫這些小人物,故事的真實性暫且不談,或許這事根本沒發生過,但相似的事實一定在中國的某一片土地上發生過,這些小人物就是中國低層大眾的縮影和集合,眾多人的事跡構造成了一個鮮活人物的悲慘命運,也表達出對黑暗社會的無限憎恨。
在我眼中,魯迅還是個好父親。在其子周海嬰的回憶中,有時他賴著不去學校,魯迅先是假意拿報紙要打,後了解情況,於是再向老師請假。在魯迅先生病重時,海嬰每晚向他說:「明朝會!」,魯迅先生仍掙扎著大聲回應,足見其對兒子的愛。
魯迅,一個愛國者、一個熱心的文學家、也是一個好父親,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他的理想、事業。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創造的價值是永恆的,永遠是中國人心中的「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