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魯迅全集讀後感
2025-02-07 22:30:10
導語:讀著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裡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小編整理魯迅全集讀後感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魯迅全集讀後感
一本好書——一個朋友,帶來慰藉。
一本好書——一個親人,給予溫馨。
一本好書——一盞明燈,令人璀璨。——題記
今夜,抑鬱的我徘徊在窗口,拉開抽屜,一碟書本整齊的擺著。我最愛不釋手的卻是那本最不養眼的泛黃的破舊的《魯迅全集》我靜靜的坐下來,打開書本。
讀魯迅的散文,一種家的溫馨,相互做樂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現出對童稚的嚮往和迷戀對未來的憧憬與仰望。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動的呈現了一幅幅溫馨,甚至催人淚下的畫面。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同樣能使人感受到那種激情,蓬勃。《阿長與山海經》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後僅一句「我似乎與找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便將對岸唱的敬愛,刻骨銘心的敬意體現得淋漓盡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裡永安她的魂靈。」則表現了對啊常的思念之情。可以說阿長是魯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魯迅數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長媽媽。可見作者對阿長情誼之深,思念之切。
讀魯迅的文章反差極大,諷刺小說更是膾炙人口,讓人忍不住跳出一詞「痛快」。
與上相比《五猖會》則略勝一籌寫出了作者對五猖會的喜愛,同時「我至今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那是叫我背書」我反覆閱讀,體會其深刻含義,這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與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故鄉》前後對比的寫法,寫出了20年前、後故鄉人的變化之大。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思想麻木人們的神經。也集中體現了作者為改變新中國命運的決心。以《孔乙己》為例魯迅用精妙的手筆,展現出主人公善良、淳樸,卻又固守讀書人的架子,將自己禁錮在封建思想中。最終被歲月摧殘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衝破封建的牢籠,選擇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他也許不會走上封建社會為弱者鋪設的道路。
總之,許多文人墨客對魯迅的作品讚不絕口,我也對它愛不釋手的原因應該是他用自己的筆戰鬥到最後。用樸實的文字一次次抨擊著古代封建社會和時刻為中華的情義撥動著每個讀者的心弦。
聽著鬧鐘的滴答聲,不覺已十一點了。我合上了那本泛金光的彌足珍貴的書。就如做了一場夢。醒後我發覺我的心突地亮了起來。
第二篇:魯迅全集讀後感
讀著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裡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裡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說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著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
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先生冷靜尖銳的看著這世界,胸膛裡裝著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第三篇:魯迅全集讀後感
按照我的武俠情結來給人定位。魯迅,是一個刀客,他的刀法在普通人看來粗拙無比,似乎沒有基本的套路,更加不會再前造造勢,但真正高手看過去,卻感覺刀刀神奇,刀法凌厲並且都指中要害。這樣的一個獨孤刀客將各種腐朽的體制抨擊得一無是處,更是一針見血得指出了國民的劣根性。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思想與他代表的正義。
魯迅的經歷,更像是一個武俠故事,隨著少年時代夢想的幻滅,他開始選擇《彷徨》,他抄起了古碑,他看到了《朝花夕拾》,他思索,苦悶,他受啟,他振作。如同高爾基的始終裡面說的,只有兩種生活方式:腐朽或燃燒。他對中國以及人民的弄清,讓我們慶幸他選擇了燃燒。
魯迅原來是學醫的,他寫的文章並不好,只是時代把他推向了那個位置。時代造就人才,原本毛澤東文章寫得好,卻對帶兵打仗一點都不同,也是因為時代的壓迫,把他推向了那個位置。真正的英雄,是對國民抱有強烈責任感的人,是具有強烈愛國心的人。在《吶喊》自序裡他曾說回憶令人無法忘卻,「是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時光」,看不出來,那個鐵骨錚錚的中國的脊梁是那麼深情,還懷著這樣散淡的憂鬱;看不出來,那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和深沉樸實的革命激情。有的,只是人性化的魯迅。讀他的散文,有一點點的社戲情結。
魯迅作品裡面的感動,是十分特別的,一個獨行刀客的感動,是非常質樸和生動的。文章中的情感如同一個一個人在最後回憶自己的一生。藍背、鷓鴣等一系列的鳥;閏土月下的身影,是多少人的午夜夢回?!讓人覺得殘忍的不是變化是回憶,不是嗎?再美再好也是回不來的,再醜再惡也是揮不去的,這不就是人生?而魯迅的散文沒有過多的感傷,只是回望那守不住的,儘管如此,還是感動到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去了。
記得挪威的森林中,在文中提到的渡邊君的朋友說過,關於讀書,只讀經典作品,就是說作者必須得死了起碼有三十年。因為這樣不朽的作品經過了歷史的選擇,最後存留下來了。他的深度和純度非同一般。
魯迅的作品就是這樣的,如同一瓶好酒,經過時間的醞釀和世人的賞鑑,如今,香氣更濃。
第四篇:魯迅全集讀後感
基於自己一直以來就對魯迅先生的喜愛,我這次的閱讀書目是《魯迅全集》,由於時間方面的關係,我就我閱讀後喜歡的篇目談談我自己的感想。
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裡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裡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之所以選擇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了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可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這是由於少年魯迅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水師學堂,雖然水師學堂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二十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所以,為了求學,少年魯迅又改進礦路學堂。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孔乙己》到《阿Q正傳》,這些文章無不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說給我怎樣的陶冶,至少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僅教會我怎樣生活,更多的是怎麼樣樂觀的生活,積極的生活。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通過「看電影事件」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棄醫從文」,希望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來達到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
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則完全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如果說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士,開始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後,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後定於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寫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奔波表現得極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先生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到1926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緝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魯迅先生卻以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出來,將那種欲置自己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充分體現了先生蔑視反動政府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與反動軍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而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則不無調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樸的人品。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是歷史的一種有力的見證,更是人性的一種有力的說明,我一直都很崇拜魯迅先生,的確是因為他的文章給我人生一種無比強勁的動力。我寫的這篇讀後感也是參照比較多的書目,也許摘抄的比較多點,但還是有很多想說的話,總之,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後我都會一直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