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自由》讀後感800字
2025-03-11 08:46:25
《愛與自由》讀後感篇一:
讀到孫瑞雪教授這樣一些話: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感覺來自於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我們成人往裡面灌東西。」「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定好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是啊,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賞書名中的自由二字,從前我也是片面的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展,它怎麼會和紀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但通過親身的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很有感觸。首先,我覺得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裡健康成長的孩子。其次,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傾聽和交流是很好的橋梁,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彈力帶。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樣,老生常談到」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反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要學會相信,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這是我們的心願和目的!
《愛與自由》讀後感篇二:
讀了《愛與自由》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蒙特梭利所說的「精神胚胎」,胎兒在母體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種東西,那東西將在兒童一出生就指導兒童如何發展,指導兒童去抓什麼、摸什麼……兒童將按照預定的這種精神模式發展。兒童好像很弱小,其實他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麼新的內容,只需要給他提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放慢腳步與幼兒同行。
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童年期某個階段內會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我們要站在兒童的角度,與他同步,理解他,給予他愛的照顧和支持。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哭泣時,大人便會問:「是不是……是不是……是不是……」可是幼兒沒有任何回應,只是不停的哭泣,大人越說他哭的越痛,過一會兒,孩子的情緒平穩些時,他會主動告訴我們事情的經過,說剛才怎麼怎麼樣。實際上我們在很多時候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權力,沒有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時間,孩子一哭我們就忙著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卻忽略了幼兒當時的情緒,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你說出來嘛,你說出來,我們才能解決,為什麼不說,只會哭呢」。看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孩子在心智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他不知道用「說」可以解決問題,只能用哭的方式來傾訴,這樣一來,我們就要放慢腳步與幼兒同行,陪幼兒發展,理解他,用心去愛他。
前幾天我接待過這樣一位家長,他在參觀幼兒園的過程中,我向他介紹了孩子的一日流程中的操作教具的環節,他很質疑的說:「孩子一年四季都操作教室內有限的教具,他會不會厭煩」。這個問題相信不少家長也在心裡問過自己,在沒有從事蒙氏教育工作前,我也不了解這方面的理念,只是知道「溫故而知新」,每多操作一次他的印象就會加深一層,從中間收穫到的也會上升一個層次,但對孩子為什麼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情的科學解釋我卻不明白。其實,孩子需要經過不斷的感覺訓練,不斷的重複操作去發展智力,大人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和條件,而蒙特梭利教具恰好為近乎所有感覺訓練提供了可能。大人們需要為孩子做的就是跟著孩子的步伐往前邁,讓幼兒每走一步都是踏實的,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讓幼兒的精神胚胎不掉隊。
孩子的生活節奏很緩慢,我們要真正的愛他,要放慢腳步,與他同行,做幼兒的陪伴者而不是指導者,讀了《愛與自由》,我的感想很多,以上是我感觸最深的部分,除了這些,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