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優秀作文
2025-01-01 04:26:08
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鐵流瀉處,哪裡沒有一曲動人的壯歌?紅軍跨越11個省,所到之處,哪裡沒有滲透著紅軍戰士的熱血?以下是小編為您推薦高中生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優秀作文,歡迎閱讀。
篇一: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澤東的《七律·長徵》,讀起來總是那麼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敵人的圍剿算什麼?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咆哮的大渡河算什麼?只剩幾根鐵索、令人毛骨悚然的瀘定橋又能算什麼?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大草地,這些曾被人們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可敬的紅軍戰士徵服了!
長徵,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
長徵,把驚濤壯觀推出,把日出瑰麗託起,讓松柏昂首挺拔,讓雄鷹翱翔藍天!
「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播種機」、「長徵是宣傳隊」,這是毛澤東對長徵的重大意義給予的詩話般的高度評價。
還記得那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麼?為了挽救黨、挽救革命、挽救紅軍,中國共產黨毅然決定召開遵義會議,把紅軍的領導權從「左」傾路線代表手中奪過來。
這一次的工作體現出了黨內的高度的團結。在遵義會議上,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等都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同志,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和全軍的領導地位。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張聞天同志一直擔任黨的總書記職務。他與毛澤東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毛澤東都曾風趣地說:洛甫同志是「開明君主」。周恩來積極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紅軍,林伯渠當時抒寫下「堅持遵義無窮力」「陽光坦蕩己無歧」的詩句。這詩句既反映出他熱誠擁護確立毛澤東同志在中央的領導地位的激動心情,又讚頌了當時全黨全軍團結一致的精神面貌。
四川省副省長張作哈在講話中說,7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踏上涼山這決神秘而又神奇的土地,發生了對中國革命有著重大而深遠影響的兩件大事:一是召開了著名的會理會議,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確立了團結一致、繼續北上的方針;二是紅軍先遣軍總司令劉伯承同志與彝族首領果基約達在彝海邊歃血結盟,創造了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彝海結盟不僅為紅軍取得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為我黨在複雜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開創了成功的範例,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解放後,古老的涼山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歷史性飛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涼山各族兒女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全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彝海結盟所凝聚的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精神正在大小涼山6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薪火相傳並發揚光大。
我們回憶長徵、紀念長徵,就是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紅軍長徵精神,把紅軍長徵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下去,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長徵」的勝利。
艱苦奮鬥便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前輩在井岡山如果不發揚以門板當床、稻草做被的艱苦奮鬥作風,就難以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長徵路上如果不發揚爬雪山過草地、嚼草根吃樹皮的艱苦奮鬥作風,就難以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延安如果不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艱苦奮鬥作風,就難以取得抗戰勝利;當年如果我們共產黨人沒有艱苦奮鬥、勇於勝利的精神,就難以實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革命理想。同樣,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仍然要靠艱苦奮鬥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並不斷豐富艱苦奮鬥的內涵,將崇高理想與現實工作統一起來,使之不斷地與時俱進。
實現這種結合,就要弘揚「永久奮鬥」的精神,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永久奮鬥」,是毛澤東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慶賀模範青年大會上講話的標題。他號召全體共產黨員、模範青年要把革命幹到底,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
光陰荏苒,一晃70年過去了。長徵故事或許在某些人的心裡,已被記憶的浪花漸漸衝淡,但是長徵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無時無刻不在閃耀著燦爛的光芒:憑著長徵精神,我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蔣介石,趕走了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人民共和國!憑著長徵精神,我國研製了原子彈、氫彈,東方紅衛星上了天,宇宙飛船進入了太空……
中國古代的先哲說過:「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當年,毛澤東同志曾用莊子的這句話激勵大家,我們的事業絕不會因為開始階段的弱小和條件的簡陋,而影響其偉大。如果說當年所面臨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權的話,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則是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使我們的祖國闊步邁入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這關係到當代中國的國際地位,關係到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命運!作為當代的熱血青年,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一次充滿艱辛的長徵,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少年的新的長徵!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接過?徵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
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當每個中國公民都具備長徵的鐵骨精魂時,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會以更新、更美的形象昂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並以此告慰長徵路上那20萬不屈的英魂!
篇二: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饑寒中的中國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麵一捧雪/就爬過了位於寶興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這個/歷史性坎坷」——詹永祥《雪山》
小時候見過的「雪山」,在邀請到學校來作報告的老紅軍頭上:蒼蒼白髮象形的雪山,我懷疑就跟他所歷經的長徵有著因果。那時候,老紅軍嘴裡的長徵因為蒼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時候,老紅軍被老師介紹成為「爬過雪山的老同志」;那時候,以為長徵僅僅就是爬雪山,以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勳章,珍藏在老紅軍心窩裡,隨歲月的堆積慢慢提升,變成紅領巾眼前一頭聳立的白髮。微型的「雪山」,跟二萬五千裡烽煙失去關聯。
後來,通過課堂上一首著名的詩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聯的一句浪漫主義,岷山千裡的積雪與三軍過後的笑顏,成了牢固的歷史邏輯。那時候心目中的雪山,僅僅是一種海拔,僅僅是一個路標,它指向紅軍的豪邁,指向革命的勝利。
然而,雪山終究是一個政黨和一支軍隊的歷史坎坷。當長徵漸漸沉澱成後來創業者心中的一種鞭策和激勵,雪山是一個坐標,標誌著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歲月的回眸中,長徵中的萬水千山漸漸地低下去,而雪山,成為一首磅礴史詩中的詞眼,漸漸在懷念和追憶中高大起來。當更多的功績鍍亮中華民族騰飛的翅膀,無數勝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溫一幅歷史圖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斷落在橫放背包上的槍枝上,金黃色的軍號和獵獵作響的方面軍旗幟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這群反穿著羊皮的南方籍農民,像一群戰爭年代的食草動物,他們的飢餓是一把從喉嚨裡長出的鋤頭,漸漸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處的草根與野菜……」
南飛雁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秋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南飛」。八十年後的小學課本,依然這樣描寫一個季節。如果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那個秋天,如果讓一群遷徙的候鳥來描寫人間的景象,肯定會有這樣對應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隊伍往北飛。」
在歷史特定時刻,南飛的雁陣與北上的軍隊構成立體的畫面。方向相反的運動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寫進歷史永恆的記憶。
然而,大地上艱難行進的紅軍,與天高雲淡間自由翱翔的大雁,畢竟不是優美的映襯,而是一種悲壯的反差和對照:天空裡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嶺逶迤的阻攔;天空裡沒有險關和沼澤,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溫暖和皮帶虛擬的營養……
對於北上的隊伍,「雁南飛」是心頭迴蕩的一支久遠的歌,一個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話別時何叔衡相贈的綈袍,依然是林伯渠徵途中戰勝風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華跨越世紀的滄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終都是一隻行將南歸的「大雁」。六盤山上的一支雁陣,是那位領袖「屈指行程二萬」時的算籌。而那草地上兩人爬著拖著、一人躺著望著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與南飛的雁群都一樣,在徵途中一點點積累勝利的曙光。
南飛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給予了留痕史冊的機遇。
山丹丹花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
從贛南馥鬱的桂花香,到陝北山丹丹花紅豔豔的笑臉,有二萬五千裡。當《十送紅軍》的民歌猶在江西的秋風中飄蕩,另一支陝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葉間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鐵流的英勇,萬裡徵途的風塵,將是這種山丹丹花一年間要紅起來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徵途終於延伸到山丹丹花紮根的土地。一支隊伍飽嘗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視作親人遭遇的艱難。擁有革命的熱情和純樸的人民,「陝北」是長徵篇幅裡一個多麼溫暖的終端名詞。是的,十一個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萬水千山間的饑寒與泥濘,無數綁腿上的疲憊和堅毅,都可以在陝北卸下來,放在窯洞裡,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陝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紅軍的旗幟來擦燃,歷史的天空被照紅了一角,長徵的隊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時都被溫暖。
山丹丹花,窮苦人民的花,站在陝北的土地上,見證著窮苦大眾的革命與革命的窮苦大眾互相擁抱的時刻。山丹丹花,熱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說出了八十年後,人們依然紀念長徵的根源。
篇三: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長徵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麼?沒有,從來沒有。」偉大的長徵早就以其英雄的史詩永遠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今年是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八十周年,央視四套前不久重播了以長徵為題材的電視劇《長徵》。這是一部感天撼地的劇作。這部電視劇幾年前就已經看過,這次重播,相信許多人會一集不拉地再看,會再一次地被震撼,被感動。長徵的艱難是遠遠超出一般人想像的,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長徵途中,我們英雄的紅軍,每天要面臨幾十架敵機的偵察轟炸,面對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途中又沒有根據地可作為依託,紅軍所經過的地方,又多數是貧窮落後的地區,部隊要想籌集到自己所需的給養該是何其艱難。可以想像,紅軍是在怎樣缺衣少食,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每天還要行軍打仗,但是,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英雄紅軍二佔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不僅巧妙地調動了敵人,迷惑了敵人,拖垮了敵人,而且達到了消滅敵人,使戰局始終朝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而長徵途中最精彩,最驚心動魄的一仗,要數飛奪盧定橋了,為了粉碎國民黨妄想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夢想,我們的英雄居然在下雨路滑的山路上,在一天的時間裡奔襲240裡!要知道,他們是在長途行軍,連續作戰,是在吃不飽,睡不好的極端疲憊的情況下完成這一壯舉的。這該是怎樣的壯舉啊!如果沒有這一天240裡,如果國民黨增援部隊搶先到達盧定橋,紅軍的命運會如何,是人們不敢想像的。由於缺衣少食,饑寒交迫,有多少英雄倒在了雪山,長眠在了草地!整個長徵,我們英雄的紅軍,由離開江西蘇區時的9萬多人,到長徵結束時僅剩一萬多人!可以說,烈士的鮮血灑滿了漫漫長徵路!巨大的犧牲,也從一個側面宣示著長徵的艱難。
說到長徵,還不能不說到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前,由於王明左傾路線把持了中央的領導大權,不僅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致使紅軍損失慘重,使無數英雄的紅軍犧牲了生命,最終導致根據地的丟失,紅軍被迫長徵,而且,在長徵途中,又執行了一條錯誤的逃跑路線,搬著各種裝備輜重,罈罈罐罐長徵,最終導致湘江一役,紅軍犧牲大半!如果不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紅軍長徵會是什麼結局是不可想像的。
說到長徵,也不能不說到張國濤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的罪行。用主席的話說,同張國濤的鬥爭是長徵中最大的危險。在同張國濤的鬥爭中,如果不是葉劍英機敏果敢地把張國濤欲加害中央的電報給了主席,中國革命恐怕只會是悲慘的結局。由於張國濤的錯誤,不僅使我英雄的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五、九軍團三過草地,而且在其後的近一年的時間裡,使紅四方面軍八萬多紅軍損失過半!歷史的事件似乎反覆說明,中國革命的危險不在黨外,而在黨內。
電視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全劇的如泣如訴的紅軍歌曲《十送紅軍》,那是一首歌嗎?那是一首歌,那是一首攝人心魄,撼人心靈的歌,那是一首用鮮血寫成的懷念親人,歌頌英雄的歌,那是一首激勵後人勿忘歷史,奮發向上的歌。史詩般的長徵,雖然已經過去八十年了,但是,我們英雄的紅軍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藐視一切敵人和困難的勇氣,堅韌頑強的品質,不屈不撓的精神,將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時,人們會想,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什麼呢?難道不是為了絕大多數人民的幸福,難道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富有?當然不是。因為舊中國本身就是少數人的天堂!如果只是為了少數人,而不是為了大多數人的翻身解放,中國革命還有必要進行嗎?中國革命還能夠進行嗎?還能夠取得成功嗎?顯然不能。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謀幸福,才是中國革命的初衷,才是中國革命不變的選擇。如果這些革命前輩能夠活到今天,看到中國只是少數人富有,甚至在逐步成為少數人的天堂,會不會象有的人說的那樣,會被氣死,有可能的,因為事物已經走向了革命初衷的反面。
偉大的英雄的紅軍萬歲!偉大的英雄的紅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