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甜記憶(讓你流連忘返的可能是罌粟殼)
2023-05-14 18:17:52 1
點擊上方「法治周末報」可訂閱哦!
原題:「秘制」舌尖美味裡的陷阱
漫畫/高嶽
罌粟殼,是罌粟乾燥成熟的果殼,含有嗎啡、古柯鹼、罌粟鹼等生物鹼類物質。雖然含量較少,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長期食用也會成癮。
然而,一些不法餐飲店主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為了吸引客源,他們在火鍋、麻辣燙或是小吃等食物中違規添加罌粟殼,讓消費者覺得好吃,一陣不吃就很想,成了「戒不掉」的美味。
近日,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人民法院審理的李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就是將罌粟殼加入麻辣燙底料銷售,甚至還賣進了校園,令人後怕之餘,再一次敲響了食品安全這一警鐘。
麻辣燙底料竟含罌粟殼
李某是淮北市相山區友誼巷一家麻辣燙店的老闆,經營店鋪多年。2016年,丁某加盟該店,由李某負責供料,指導怎麼熬湯做麻辣燙。
李某提供的麻辣燙料有四種,分為主料兩種(紅料、白料),輔料兩種(粉料、醬料)。據李某稱,紅料和白料是從一家專門賣底料燙料的公司購買的。醬料是自己在店裡熬,封裝在透明塑膠袋裡。
「我在加盟之前說過,因為是在學校裡銷售,做的東西不能有任何問題,後來我還跟李某籤了合同,附加條款註明如果麻辣燙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一切後果歸李某承擔。」丁某證言道。
但這並沒有讓李某上緊食品安全的保險,他仍在醬料裡添了一味隱藏的材料:罌粟殼。
2016年,李某出售給丁某底料共計200斤,每斤售價20元,金額總計4000元。丁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麻辣燙底料用於其在某大學校區食堂經營的餐廳。同年9月20日,淮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到該餐廳進行檢查,現場提取了店內經營使用的麻辣燙湯底。經檢測發現,提取的麻辣燙湯底內含有罌粟鹼成分,屬國家明令禁止添加至食品中的材料。
出了問題後,丁某決定給李某打電話問清楚,並將電話錄音,後提供給食品藥品監督局。錄音中,李某承認自己往麻辣燙底料內放了罌粟殼。
「罌粟殼是在某縣批發市場的一家大料店購買,我讓大料店直接將罌粟殼打碎後和其他大料一起打成粉,然後和其他材料混在一起熬煮成醬料。」李某供述稱。
因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李某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通過淮北當地媒體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並支付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10倍賠償金共計4萬元。
非法添加多是小餐飲店
因為案涉的麻辣燙底料被賣進學校,該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法制日報》記者梳理近年來安徽法院審理的部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發現,其中有20多起是摻入了罌粟殼、罌粟籽等物質。
在這些案件中,被告人大多是為了讓所售食品賣得好,獲得更多的客源,在明知不能添加罌粟殼的情況下,還執意添加。如湯某負責給兒子經營的牛肉湯館燒制牛肉湯,其知道罌粟籽不能添加到食品中,但為了提升鮮味,每天往自己出售的牛肉湯中添加10克左右的罌粟籽。徐某則因顧客反映狗肉不好吃,為使狗肉入味,在煮製狗肉時放入罌粟殼粉末,出售給顧客。此案案發,還是因為民警對在店內消費的兩名顧客進行尿樣檢測,發現均呈嗎啡陽性,遂找到狗肉館。經鑑定,剩米飯和熟狗肉中均檢出嗎啡。
記者注意到,添加罌粟殼(籽)的餐飲店多開設在鄉鎮、農貿市場等地,以小餐館、小攤鋪等市井餐飲店為主。此物除了會在火鍋、麻辣燙等底料內添加外,還會被牛肉館、狗肉館、烤鴨店、龍蝦館、燒烤店、滷菜店等熟食店偷偷使用,涉及的店鋪類型廣泛。公開的案件中,何某在製作、銷售「北京片皮烤鴨」的過程中,在自製的烤鴨滷水中添加罌粟殼;魯某為使其製作的紅燒鴨味道更好,在製作紅燒鴨的過程中添加了含有罌粟殼的香料包;更有甚者,王某購買微量「大煙殼子」調料粉末,加入自製的羊油辣椒內,供人在食用羊肉湯時,直接作為輔助佐料食用。
事實上,除了小餐館、小攤鋪外,隨著餐飲市場競爭的激烈加劇,這一「秘制」手段也在向知名餐飲店蔓延。合肥一家成立多年的餐飲公司經營龍蝦製品,在熬製的龍蝦滷料、蘸料中,添加罌粟殼粉。
資料圖 圖/網絡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等食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單位犯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規定處罰。
藥材農貿市場提供貨源
很明顯,罌粟等毒品原植物被禁止買賣,那麼這些添加進食品中的罌粟殼(籽)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商家購買罌粟殼(籽)的渠道主要有三種。一種是來源藥材市場或是藥行。湯某一案中,就是其在某大藥行買了七八斤罌粟籽。一種是來自私人商販。安徽蚌埠的王某就是從香油、香料商販處購買微量「大煙殼子」調料粉末。還有一種來自農貿市場。安徽當塗縣的一家麵店店主在農貿市場採購食材時遇見經營幹貨店的潘某,潘某主動向其表示有罌粟殼出售,並指引其進店購買。
而這些成為「商品」的罌粟殼,再往上遊追溯,往往是個人非法種植生產。
在安徽和縣人民法院審理的李某甲生產、銷售、有害食品案件中,李某甲的母親在自家門前種過4株罌粟,收穫過一些罌粟果,後來給經營麻辣燙店的兒子要走了,添加在了自製的麻辣燙湯料裡。
經不住不法利益的誘惑,有人就會鋌而走險。有些農村老人會在自家門口種植罌粟,部分是為了治病、緩解疼痛,也有部分則是仗著自己年歲已高,法律會從寬處理的僥倖心理,非法買賣牟取不法利益。
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大部分案發都是食藥監管部門在進行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發現。2009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發布通知,針對個別餐飲消費經營者在火鍋中使用罌粟殼的違法行為,將嚴格依法查處。2011年,國家再次在《加強食品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監管管理的緊急通知》中申明,各級食品安全監督部門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要求,嚴厲打擊此類行為。
添加罌粟殼碰觸了法律紅線
資料圖 圖/網絡
據食藥監部門相關人員介紹,罌粟殼系非食用物質,我國早在10年前就已明確禁用。
2008年12月印發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種名單(第一批)》中,就明確列入「罌粟殼」。相關文獻資料顯示,罌粟殼中的生物鹼雖然含量較少,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長期食用添加了罌粟殼的食品,會出現發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成損害,甚至會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症狀,最終致其中毒,危害社會。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王志耕認為,違法添加罌粟殼碰觸了法律紅線,應依法受到懲處。但餐館數量之多、形態分散,基層監管力量難以全覆蓋,成為不可忽視的現實難題。王志耕說,消費者靠自身很難辨別飲食中是否添加了罌粟殼,也很難意識到店家是否存在添加罌粟殼的行為,這需要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將食品經營者的信用信息、監管信息等及時向社會公開。同時,要發動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建立實施科學有效的獎懲機制,鼓勵社會公眾、餐飲從業人員等有獎舉報,並對違法者進行曝光懲戒,提高違法成本,共鑄食品安全防線。
「監管部門可以聯合公檢法等機關定期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對轄區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商戶進行全面核查,及時整改違反食品安全法規的違規行為,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安徽省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副處長楊會友建議,對於銷售有毒有害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用農產品、食品行為要嚴厲處罰、堅決取締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黑商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切實維護食品安全市場管理秩序。通過公益訴訟與行政執法的銜接,堅持用盡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手段,以最嚴厲的標準和最嚴密的程序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的犯罪活動。
記者注意到,安徽檢察機關今年前11個月,就食藥安全領域問題向市場監督管理機構提出檢察建議1317件,提起公益訴訟案件37件,其中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12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24件。
楊會友說,檢察機關與行政機關都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不同的階段和程序中履行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的職責。檢察機關通過向相關行政執法機關制發訴前檢察建議,啟動對具體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處置程序,將法律監督的程序壓力傳導至行政執法相對人,使行政執法活動更加具有權威性,推動了行政執法機關正常管理和處罰效果的實現。同時,深入開展保障舌尖上安全檢察公益訴訟專項,主動配合市場監督等行政執法機關,可以有效形成打擊和保護合力。
—END—
來源 | 法制日報
責編 | 吳昊 王碩
法治周末報
與你攜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報社出品 ID:fzzmb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