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和洗碗你選哪個(做飯與洗碗)
2023-08-04 23:22:43 1
做飯和洗碗你選哪個?人活著就要吃飯,要吃飯就要做飯,吃了飯就要洗碗,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也是廢話一句做飯與洗碗原本是一個系統的事情,或者說是既有關聯又毫不搭界的兩件事情,先做飯、再吃飯,最後必然要洗碗嘛,要不下一頓咋整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做飯和洗碗你選哪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做飯和洗碗你選哪個
人活著就要吃飯,要吃飯就要做飯,吃了飯就要洗碗,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也是廢話一句。做飯與洗碗原本是一個系統的事情,或者說是既有關聯又毫不搭界的兩件事情,先做飯、再吃飯,最後必然要洗碗嘛,要不下一頓咋整呢?
在一個家庭裡誰做飯?誰洗碗?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個人的體會是,一般愛做飯的人大多都對生活充滿熱情,他們往往會把這種熱情表現在對美食的熱忱和追求上,會把一堆平淡無奇的食材通過自己的想像、創新、巧妙搭配變成一道道精緻的美食,從規劃到選材,從食材的質、色、香、味、形到炒、溜、煎、煨、煮各加工方式,乃至於廚具、餐具的選擇,每一個流程都透露著做飯人愛生活的樂趣,因此,愛做飯的人大多是積極、樂觀、陽光的人。
也許是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太快,許多人沒空去做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或叫個外賣、或出去吃、或來點「隨便」,填飽肚子就OK了,很多人說到甚至想到「做飯」,第一反應就是「麻煩」、「頭疼」,哪裡還會有心情去買、洗、做呢?我以為長期以往不僅家裡會缺乏人間煙火氣息,而且會慢慢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感知,更會忘了工作的初衷——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嘛。
確實,做飯於許多人來說是一件繁瑣而無奈事情,而愛做飯的人通常思考的是今天「吃什麼」?「怎麼吃」?採購食材時就會考慮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飲食禁忌,加工時會想到食材的配料、色香味形器,是切塊兒還是切丁?是切片、切絲還是切末?抑或是打花刀?是打魚鱗形花刀 、菊花形花刀、還是松鼠魚花刀、麒麟花刀抑或是漁網花刀、蓑衣花刀……是大火爆炒還是小火慢燉?是先醃製掛糊還是起鍋前勾芡?是用菜籽油還是花生油或者是玉米油?山茶油?是熱鍋熱油、熱鍋冷油還是冷鍋冷油?是先放主料還是先放佐料?是放蔥還是放蒜?放八角好還是花椒合適?每一個步驟都考驗著做飯人的耐心和心思,所以愛做飯的人往往是溫和、精準、富有耐心而善於思考的人。
通常來講,愛做飯的人不是為了獨自享用,而是希望把自己精心製作的美食分享給家人、朋友,一方面是儘量使自己做的飯菜滿足家人們的味蕾,提供均衡的營養和足夠的能量,與他們享「家」的味道,另一方面,在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同時也渴望得到家人的讚賞,看著家人們大快朵頤、盤盤見底時,感覺比自己吃了山珍海味還要快樂,所以,愛做飯的人往往又是大度、無私?樂於奉獻的,總能給人滿滿的積極樂觀、大度善良、溫柔體貼之感。正如俗話說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作為一個愛好歷史的人來說,對孔老夫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有更多的理解,這是一句極具經典的關於「換位思考」的話題,其實這與做飯也是有關聯的。愛做飯的人在分享他們精心製作的佳餚時,特別希望得到家人們的讚美,以滿足其成就感、怡悅感,當然還有那麼一些虛榮心,同時也會格外在意他人的批評和挑剔:鹹了、淡了、生了、老了、過了、辣了、酸了,甚至糊了,愛做飯的人往往會根據他人的意見來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會用心地記住每個人的口味偏好,以便下次儘可能地照顧大家的口味,比如不喜香菜,不喜苦、辣,喜酸、喜甜,喜葷,喜素……都說「眾口難調」,但愛做飯的人都會去設法調和,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所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施於人」當中做更多的思考和取捨,甚至還會放棄「己欲」而滿足「他欲」,所以,愛做飯的人往往是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也是樂於接受批評意見的、不固執的、顧全大局的人。當代作家汪曾祺先生說過「愛做飯的人,比較不自私」,這是對愛做飯的人都極高褒獎。
一日三餐是一種生活常態、也是一種無奈,看似小事,但也是至關重要的大事,「民以食為天」嘛。能夠每天把這些小事當做天大的事來做、用心去做的人是舉輕若重、顧家、具有責任感、最食人間煙火的人。這個世界上不缺做飯的人,但每天心甘情願花心思鑽研做飯的人為數就不一定多了。「做飯」,看似稀鬆平常,卻不是人人都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這上面的:夏日炎炎,廚房裡高溫炙烤,「擼起袖子加油幹」早已無法形容做飯人了,哪有袖子啊?那是光著膀子揮汗幹啊,願意為了家人而不惜汗流浹背的,能不是顧家之人嗎?寒冬時節,哪怕雙手被凍到麻木,也依然樂意鑽進廚房,為家人們做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驅走冬日的寒氣,為家庭增添暖暖春意,所以愛做飯的人大多是顧家、樂於奉獻、善解人意的。
做飯,看似普通的事情,其實最能鍛鍊人的條理性、提升人的悟性。《老子》雲「治大國若烹小鮮」。關於這句至理名言歷史上有多種解讀,但其精要無非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治理大國像做菜一樣難,應該像做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而治,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兒,油、鹽、醬、醋等調料放得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不能少。千頭萬緒的國家治理與烹飪有高度的相似性,說明愛做飯的人都善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把主料、佐料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做到既省時又高效,既尊重規律又不教條,善於變通、善於創新。對甘、苦、酸、辛、鹹五味的調和與一年四季陰陽五行的平衡,不僅是愛做飯的人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許這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諦吧。
愛做飯的人普遍具有較為豐富的想像力、創新力和堅韌心,正如蘇東坡所說「忽出新意」,愛做飯的人普遍都具有愛琢磨的特點,連他們的旅遊都比別人多了一個樂趣,那就是逛逛最具市井氣、生活氣息的農貿市場,在那裡採購一些當地特產,尋找新的創作靈感,對每一道新菜的研發、製作都用心感悟,不得要領絕不釋懷。
當然,愛做飯的人往往也是極挑剔、極較真的人,對自己、對食材的質、色、香、味、形的挑剔和較真,對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中的家常菜都想嘗試,雖難得要領亦屢試不爽,非要做到自己滿意、家人認可方才罷休。
愛做飯的人總是按自己的想像把各種食材按葷素、營養、色香味形進行搭配,試圖讓家人在一嗅一看之間就勾起他們的食慾,所以愛做飯的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審美情趣。但凡愛做飯的人在一周的食譜裡是很少看到雷同菜餚的,哪怕天天是蘿蔔青菜也要搞出一點兒新意來:涼拌蘿蔔皮、素炒蘿蔔片(絲)、酸辣蘿蔔片、蘿蔔絲煎豆腐、蘿蔔絲炒蝦米、蘿蔔燉排骨、蘿蔔絲炒牛肉、蘿蔔絲燒鯽魚、蘿蔔絲丸子、蘿蔔餡兒餃子、蘿蔔絲銀魚湯、蘿蔔燉羊肉(筒骨)……讓家人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保持家庭的新鮮感,說愛做飯的人普遍具有較好的想像力應該不為過吧。
愛做飯的人往往在採購食材時對就餐人數、人員組成(男女老幼)、飲食禁忌就瞭然於心,預估要用到哪些食材,在滿足口味和營養的前提下準確把握份量,從這點上來說愛做飯的人應該是善規劃、能持家、不鋪張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人尤其是男人把大把時間放在做飯上是浪費時間,是胸無大志,其實兩千多年前的《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做了最好的詮釋。
飯菜上桌,家人圍坐,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更在享受家的溫馨,之後便是不可迴避的洗碗了。
很久以來,我總是以為做飯充滿了挑戰性,會激發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會給人以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充滿了樂趣,是家中的大事,也樂此不疲,而洗碗則是簡單至極的小事,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誰都可以做好。但當我閱讀了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文章《不會洗碗的男人不是好丈夫》後,我的認知被徹底顛覆,文章中觀點確實令人玩味——「晚飯後去洗碗的人,最值得珍惜」。
就現代社會而言,辛苦工作了一天,本來就夠累了,吃完飯後的一段時間又最易犯疲勞,肚子飽了,腦子空了,屁股挪不動了,誰都想稍事休息一下,但盤羹剩飯總得有人去收拾吧,所以願意在晚飯後主動去收拾、洗碗的人一定是一個值得託付的人,因為他願意體諒自己的家人,懂得家務事要共同負擔,而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疲勞,他是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家人「這個家,是我們共同的家,需要我們共同經營」。從這個意義上講洗碗收拾廚房的人其家庭責任感和擔當絲毫不亞於愛做飯的人。
洗碗的人大多情感內斂,安靜,做事仔細,計劃性強,先洗乾淨的後洗油膩的,先洗盤子、大碗然後洗小碗,所以說洗碗的人條理性強;洗碗的過程一般是獨自一人默默完成,需要耐心、細緻,有時還會有一點點的寂寞;在洗碗的過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洗得徹底、乾淨並且擺放整齊,洗碗的過程中也能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所以洗碗的人也是善於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主見的人。
最難能可貴的是洗碗人是在單調中默默付出,不計回報,相較於做飯的人洗碗的往往人少了一分浮躁,多了幾分沉靜,簡單的動作體現了常洗碗人的大度、寬容、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無私、不張揚,不圖虛名、低調內斂的品格。
有那麼多優點的人難道不值得珍惜嗎?
雖說家常菜裡有乾坤,然做飯與洗碗一樣——大道至簡,只是家務事的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對家庭責任的擔當,二者不可或缺,缺失一項就少了家的味道,有始有終才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平淡裡才更加透露出家的溫馨,與傳統社會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一樣充滿了和諧氣息。
套用1940年毛主席為吳玉章先生祝壽時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對於愛做飯愛洗碗的人來說是「做一頓飯洗一次碗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飯洗好碗」,這是對愛做飯愛洗碗人的褒獎也是激勵。
2022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