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道德綁架
2024-08-14 03:49:10
導語:在一個無道德社會,道德卻成了最嚇人的標籤和棍棒,這恐怕才是中國大陸的怪誕之處。小編收集道德綁架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綁架
在一個無道德社會,道德卻成了最嚇人的標籤和棍棒,這恐怕才是中國大陸的怪誕之處。年度刺痛人心的「小悅悅事件」,在水落石出之後,讓人感受到幾分凌冽的寒意。
兩歲女孩死在朗朗乾坤下,先後被兩輛貨車碾壓而亡,路過十八人陷入被拷問的悲慘境地。他們如果承認有錯,大眾就立馬獲得了勝利;如果不認罪,那就一直盯著,反覆折磨,直到他們垂下高傲的頭顱。
我們輕易便可寬恕自己的惡行,但卻絕對不能原諒別人的汙點。而似乎必然的邏輯是,因為自身的諸多缺陷,對他人的攻擊便異常兇猛無情——好像在完成一次人生的偉大衝鋒,全然忘記了這是殺戮,會刺疼更多人的心。
支撐我們的倫理基石是:任何別人都應該是道德完善的人,以此要求他們承擔其道德義務,是無可指責的高尚行為。仔細想來,我們只是藉此把不忍目睹的血淋淋場面,貌似高尚地化作自己的倫理點心而已。那些無辜的人——《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非常好地復原了現場,證明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看見了血泊中的小悅悅——僅僅因為與悲慘的事件相關,就被迫成了大眾肆意蹂躪的對象。我們知道這種殺戮的有效性,對方根本無從反抗,也無力反抗。我們愈義憤,殺聲愈響,就愈有效果,去除了自身嫌疑,又獲得了道德優越感,可謂完勝。不幸的是,我們殺死了一大堆無辜的同類。當然,在我們眼裡,本來就沒有什麼無辜的人,問題僅僅在於誰會被我們逮住而已。
審判往往具有戲劇性的效果,似乎教育了全社會,維護了某種德行,又卸掉了自身良知包袱。
不僅僅如此,江蘇溧陽一低級官員的微博偷情以及資本達人王功權私奔事件,都帶有道德審訊的意味。官員,一旦和性發生關聯,整個社會就立即莫名地亢奮起來,好像發現了肥美的獵物,可以一展絕技,於此獲得巨大的滿足。大眾有追逐施虐的快感的本能,這毫不奇怪,問題在於,媒體樂於鼓動這種本能,並從中收穫「影響力」:我可以拔掉任何人的一張皮,只要我想——當然是沒有毒牙的人,不會影響媒體飯碗的人。
現在看來,律師張顯在藥家鑫一案上,也有故意製造道德審判之嫌。一個冷酷大學生人頭落地了,正義貌似得到伸張,越界的道德塗汙卻令人不安:我們真的不得不採取誇張的道德手段致人於死地嗎?處於中國當下情景中的人們,當然理解這種無奈的司法現實,為求公正和正義,反而丟掉了良知和德行,當事人很難不為自己的計謀付出代價。他是否真的會心生不安?如果沒有,這種正義便是有毒的,它將更加讓人墮落。
道德拷問者如此之眾,照例說我們應該看到更多道德的影子才是。事實上,滿街觸目可見不道德的行為。這隻有一個解釋:當我們用道德追問別人時,自己驕傲地站在高處;而當我們混入生活海洋中時,也隨行就市成為不道德的人。
世事的詭異在於,做好事的拾荒婆,也被媒體反覆追問救人動機,得到表彰後又遭鄉親詆毀和盤剝——當她是一個卑微的拾荒婆時,沒有人會正眼看她一眼,當她做好事出名後,所有的人和官員都要來佔便宜,如果佔不到便宜,比如借不到錢,鄉親們轉身就會把審判的冷箭射向這個感動中國的人。
小悅悅死了,一番嚴厲地道德審判後,什麼也不會改變。我們既是審判者,也是冷漠者,甚至也常常成為作惡者。這就是國情和人心。套用梁漱溟先生晚年的著名句式,我要弱弱地問一句:2012年,世道人心會好嗎?
第二篇:道德綁架
住在廣州,最方便的是看,今天看到萬科老總王石又在道歉,為自己當初救災捐款的"吝嗇"言辭,其實,王石此舉有明顯的公關意味,還是為了企業的發展,因為企業的形象是企業的生命.未必理解成'良心發現'.也不必解釋為"完全虛偽".
這兩天,又在爭議捐款"排行榜"問題,有人提出,以捐款數額來確定"慈善"的程度,來進行道德評判,無異於「道德綁架」!
中國有好多事都是這樣,好事辦著辦著就辦出了『中國特色』。
昨天小妹對我說:「貴黨怎麼搞慈善、捐款還要定數額,還要黨組織出頭來操作,有沒有搞錯?」妹妹是非黨知識分子,又在國外留過學,她說:「慈善就是一種善意的表達,怎麼搞的象作秀,象政治運動?」
上月,剛從山東回太原,聽說學校統一捐過款,我們部門除領導外,每人捐50元,提前就造好表,別人替我交了。捐款名單貼在校門口,後來有一位學生『意味深長』對我說:「我看了捐款表了,學生都有捐一千的。」我說:那只能說是他家長捐了一千。後來捐「特殊黨費」我還主動多捐了些,除了覺得自己工資與青年教師差距較大外,多少有恐懼輿論的潛意識。
突然有了這樣的推論:捐款最多的,就是最「慈善」、最道德的,依此排隊,那麼只有李嘉誠、比爾.蓋茨才有最高的道德,既然捐款數額多,才是慈善和有道德的,那麼沒有錢的窮人,連道德都沒有份了,再往下推:只有有權、有錢才能「道德高尚」,他們佔據了財富制高點、權力制高點、還自然的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民眾還有什麼?連善意都那麼卑微!更可悲的是,還要受到『道德』的追問和批判。
一句名言:大款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大腕代表了先進文化,大官代表了最廣人民的利益,這就是『三個代表「了,現在他們還共同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最大的「慈善」——因為他們有錢!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慈善是一種心中的悲憫和同情心的善意表達,每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有權有錢的人可以用物質金錢來表達,每錢沒權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任一種方式表達,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首先自己就不道德,所謂『慈善』也會打個問號。何況,有能力捐很多的人,他們本來佔有的社會資源也多。
王東成的太太是位大夫,聽說她要請兩個月假,自費去地震災區服務。我和我先生說;你是技術人員,做過廠長,對設備、生產、工藝熟悉,可能的話,去災區免費服務幾個月。他說可以,可以先通過有關組織聯繫一下。
其實,普通人的善意經常最感動人,也最實在,與排行榜無關,而且不是沽名釣譽。
第三篇:道德綁架
「一個女學生坐在座位上看書,一對老夫妻上車後,老太表示老伴身體不好,希望女生讓個座,誰知女生來了句:『我要複習功課』……」日前,一名網友將自己在軌交上目睹的一幕發到網上,還將不讓座的女生照片公諸於眾。「複習女拒讓座」事件立即引來大量網友關注,不少網友紛紛效仿,將拒絕讓座的乘客照片發至網上。
「讓座」問題似乎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這裡面包含了道德觀、是非觀、權力觀等等內容。也許我們可以對讓座做一下簡單的分析。
首先,乘坐公交車,是一種消費行為,每個人都付出了同樣的代價才乘上車,從法理上講,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權利」,不存在一些人「理應」為另一些人讓座、「理應」為另一些人做出犧牲的問題。換句話說,一個人只要以規定的價格購買了乘車權,他就有「權利」不給他人讓座,他就沒有必須為他人讓座的「義務」。如果他把本來可以坐下去的位置讓給別人,他就是做了本來可以不做的小善事,他就應當得到社會和他人的某種程度的肯定和讚美,至少應該得到被讓座者的一聲感謝。
但是,長期以來,把本屬於「個人權利」、「個人品質」範圍的讓座納入「社會公德」的範圍,就使人們普遍有著心理上的彆扭和錯位。有人之所以不願讓座,或許出於一種不服氣的心理:我也是花錢乘車的,我忙了一天也快累趴下了,憑什麼說我不把座位讓出來就是「缺德」,就應該受到譴責?在給老弱病殘孕這一面,固然大多數會對讓座者或冷或熱的道一聲謝,但也有人視他人讓座為理所當然者。有的人在別人為其讓座後,連正眼都不瞧人一眼就坐下了,有的人坐上別人讓出座位,就像收回被別人借去的東西。更有甚者,上車後見無人讓座便發牢騷、惡語傷人。而把讓座看作「社會公德」,這些人的做法亦無可厚非。因為讓座了,不過是做了應該做的事,用不著感謝;而不讓座,則「缺德」,理應受到責罵。
把幹涉他人的權利當作一種沒有社會公德心來謾罵、侮辱,甚至將照片發布到網上公開譴責,無疑是一種將自己所謂的道德綁架了另外的道德,甚至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這種行為已經越過道德、觸犯了法律。
讓座本身是一種美德,這一點無可厚非,但不應該是強迫的,對肯為給老弱病殘孕讓座者,變譴責為勸導。不再聲色俱厲地說,你們不肯讓座是「缺德」,是不講「公德」,是良心讓狗吃了!而應當對他們說,你本來可以不讓,但如果讓了,就是在行善,雖然是小善,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同時,對老弱病殘孕,也應該提醒他們在別人讓座時別忘了報以一個微笑、一聲謝謝,這種衝突也許會少一些。